文/袭明居士 打破常规,依苦行而通向修真的自由世界 【驻云飞•曲四】 大道难修,不是自在做到头。日里浪荡走,晚间压折肘,只说是悟的得自由,谁知道苦中甜有。真修行,受的人难受。劝学人你把这懒惰偷闲一笔勾。 唤醒人类内在的本真(资料图) 修行的本真 全真修行的目的,从道学开发人类的本真目标去看,这跟传统的宗教信仰,大不相同。宗教在于建立个人崇拜或对神物的依赖,而丹道修真却是在唤醒人类先天本来具足的那个内在的本真。丹道究竟修什么,从源头上看是在回归我们的本心。以张三丰祖师、朴素师为代表的道家,把这个生命实践的过程,叫做修太极。 我国的金丹修真文化往往跟道教的教义混为一谈,或者说我国的内丹术,在很大的范围内,一直是不能够从本质上跟道教的宗教属性割裂开来。唐宋后期的道教,甚至有将丹道跟宗教教义契合的一种发展趋势。也就是说,后世的道教也跟禅宗一样,试图寻求修真的宗教化。 很多宗教流派似乎一直在将人类如何获得个人最原始的自由,也就是道家的“金公、本心、真神”,或者说佛家的“本性”、瑜伽的“三摩地”,这个生命内在的本质回归、本心的探求进行宗教化。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的修心原则(资料图) 修行的此消彼长 人类为了证得真我、本性,总结出通过抑制和放下后天的意识活动,去获得先天的真心的方法。其法则最直接的表述,是张三丰祖师的“机神”学说。 道学的“机”和“神”是一种辩证思想。在道学看来,它们一定是具有此消彼长的属性。这就有了张三丰祖师提出的“机死神活”的修道修行原则。道家提出“机神”的学说,在《阴符经》这部道家经典里面,明确提出了“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的修心原则。这为后世道家的太极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悟真篇》将《阴符经》与《道德经》并列为道学修真的重要经典的缘由。 人类后天意识的神出鬼没,在《阴符经》看来,主要是由人类的感官感受刺激,而导致人类意识的心猿意马。修道修真的基本要素,也是要减少各种外在的诱惑,才能够“死于物”而达到“机死神活”的得自在的三摩地。 必须经过持久的大道难修过程(资料图) 修行是件苦差事 朴素师告诉世人,大道修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件极苦极苦的差事。要想证得自在的真自由,这种“死于物”的修行,将永无止境。 一个修行者,若追求白天无节制地尽情享受俗世的浪荡生活,晚上也是压断胳膊的无尽酣睡,则这样的世情生活,在道家金丹文化来看,是无论如何不能成道的。故后世的道家修真,也提出了“炼睡魔”的修道原则。要知道修道的艰辛是要历经大起尘劳,耕道合修,苦己利人,清贫乐道的种种苦行,才能够获得精神上的真正的自在。现代社会由于缺乏这样的精神食粮,需要用道学的修太极的苦行观,来引导世人走出贪图享乐的人生迷惑。这种修行的苦,在道门修真来讲,能够转换为本真的甜蜜,才是修真者的真正人生。 人们对流行的敷衍道法趋之若鹜,用一种走捷径的心态去修道,急功近利的世态,成就了某些气功功法的昙花一现,将漫无天际的打坐幻象,理解为获得真我的自由的便利条件。所以,在朴素师看来,道家道教修行是遵守戒律并长期苦行的一种生命活动。是要用修行的手段,去时刻降伏其心而证得本性的生命体验。这就决定了修行的坚定和秉持的道力之艰难,是必须经过持久的大道难修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间歇式行为。 放下世情,走向道情(资料图) 在道家来讲,修真者若没有极大的苦行苦修的决心,就难以获得修真后产生的真实与甜蜜。一个真正的修行之人,是要经历苦常人所不能苦,受常人所不能受的人间疾苦,才能懂得放下世情,走向道情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张三丰祖师所说的“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弃儿女家园也”的全真修行真谛。 《驻云飞》讲的:“真修行,受的人难受。”是道门炼己筑基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均是源于道家勘破世事、积德修行和炼己筑基的修真哲理,成为修真者走向真知的道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驻云飞》告诫我们,苦行是人生的常态,是炼金丹成道的基本条件,修真者要想成道,也就“要把这懒惰偷闲一笔勾”了。(编辑:若木)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袭明居士,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