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袭明居士 从烧炼矿物质的外丹向复还本真的内丹文化过度 【驻云飞·曲七】 多少羽流,三黄四神作丹头。烧的南铅透,炼得北汞就,只说是服食飞瀛洲,谁知道反促年寿。真修行,不用金石凑。劝学人你把这炉火丹法一笔勾。 丹道(资料图) 外丹修炼 道家的外丹烧炼,也叫黄白术,它孕育出了中国古代化学。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就是由唐代道家金丹家的“伏火”实验所发现。 道家所讲的金丹,有用黄金和白银等矿物质煅烧的理论。这些矿物质大多是稀缺资源,所以,外丹烧炼在古代显得金贵而富有吸引力,不是一般人士可以试验的。这就有了古代炼金丹的那些故事,往往跟皇家和方士们的联系,显得十分紧密。 外丹术的煅烧原理,大多就是现代常见的化学反应。但在古代道学家,却是很难理解的。东晋葛洪《抱朴子》一书,对外丹术煅烧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将外丹分为神丹、金液、黄金三种。远古的道学家不能理解这些煅烧反应的化学实质,往往冠以神明神奇的崇拜。这让葛洪产生了:“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毕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的神奇功能认识。 人们对外金丹的这些神奇作用,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导致在南北朝时,达官贵人和修炼家们,以服食外丹药物为滋补,就像现代的明星吸毒一样,成为一种盲从的社会时尚。 丹道(资料图) 金丹时期 外丹烧炼的丹药和后期内丹修真走向内在的本能探索,道家习惯性地统称为“炼金丹”。 所以,道家关于金丹的论述,应有一个时代的划分。东汉以前,以烧炼矿物质为能事。东汉以后,以修炼本性为指归。我们可以从丹经的内容,去判断丹经的写作时代,通过丹经具体术语的运用,去识别丹经的伪劣。 丹道修炼从外丹的烧炼服食金丹,到金丹文化改革的内丹本能的修真,它们修炼的路径,是截然不同的。 丹道修炼(资料图) 由于外丹这种金丹一般含有剧毒物,容易出现古代皇帝期望长生,盲目吞食后而暴毙的严重毒害现象。故进入宋代后,我国道家的外丹烧炼术,渐渐走向衰微。 外丹术的这些概念,逐渐向内丹术转化。内丹术沿用了外丹术的术语,也运用了外丹术的化学反应原理,来表达内丹的阴阳转化之理。 内外丹在理法上同源,交叉的学术思想比较多。这在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里面,代表着外丹术向内丹术过度的划时代著作表现得鲜明而突出。 也就是说,现代读者要想明白这部“万古丹经王”《周易参同契》的内容,离不开对这个文化背景的基本了解。唐宋以后的丹经,最能反映外丹术向内丹术的基础术语演绎。我们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阅读丹经,就不至于困于术语的双关当中了。 金丹文化 唐宋时期的传统金丹文化,逐渐跟佛教文化融合,一起走向对内在本真的探求。金丹修炼从此不再以植物性、动物性、金石类药物为实验方向。 悟元子的这首《驻云飞》也是在批评那些炼外丹的丹道害处,说“多少羽流,三黄四神作丹头。烧的南铅透,炼得北汞就,只说是服食飞瀛洲,谁知道反促年寿。”其大意也是在否定上面所介绍的错把外丹的金丹,当做内修的金丹来练习。再次强调外丹服食不仅不能获得长寿功效,反而会出现中毒死亡的寿夭结果。 老君炼丹影视场景(资料图) 道家道教历史上,道士、方士对化学知识的欠缺,导致他们对外丹现象的不理解而走向神秘的渴望。《驻云飞》批判的这种外丹情结,连近当代的陈撄宁先生,也因煅烧外丹的失败而遗恨终生。 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潭底日红阴怪灭,山头月白药苗新;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这里一再劝说修真修道者,不要去烧炼“三黄、四神”这些外在的金石类物质。 这里的“三黄”,指硫磺、雄黄、雌黄。这里的“四神”,指朱砂、水银、铅、硝等矿物质。 《悟真篇》不仅指出了这些烧炼“三黄、四神”的“炉火丹法”危害,也包括哪些靠寻找自然界的奇花异草,而企图获得修道结果的人们,依赖这些有形的物质世界,将都不是丹道修真所要用的药材。 内丹修炼 内丹修真的药材是什么呢?《悟真篇》这里说:“阴阳得类归交感,二八相当自合亲。”阴阳,是修真的根本。阴阳在于人心,人心的意识、思考、思维活动,本身存在于大脑。如何开发出大脑的先天与后天功能,让大脑的后天阴性功能,与先天的阳性功能,在不同的时段能够和谐相处,才算“阴阳得类归交感”的修真。 故丹道不能用一切外物去修炼,一切外物都具有自身的属性。从《周易参同契》开始,就明确提出非同类物质,是不能用来修真的。 故《悟真篇》说:“时人要识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张伯端祖师反复告诉我们,炼金丹真正要明白的道理,实际上就“铅汞”两个字的变化,这才是丹道最重要的隐语术语。 丹道修炼(资料图) 铅汞,一为阴,一为阳。一为内,一为外。一为彼,一为我。一为性,一为命。一为先天,一为后天。都是人类大脑本身存在的基本功能,修真者不能从外在的物质世界去寻找,而是要向自身的内在去开发。这就是《悟真篇》的“此般至宝家家有”的奥妙,这就是丹道开发人体本真世界的科学性。 古人所讲的心的功能,涵盖《黄帝内经》所阐释的“心”的范畴,主要是指人类大脑的基本活动,并不是现代医学所指的心脏这个器官。 古代道家论修心的实质,是完善本心的探索方法。丹道修真的“火候”,其实就是对大脑功能的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及走向内在探求的步骤。这些方法似乎被道家和禅宗的实践者很好地继承了下来,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生命科学体系。 金丹(资料图) 内丹术所用的方法,远古以来似乎跟宗教没有直接关系。吕洞宾也好,刘海蟾也好、张伯端也好,其实这些道门祖师的身份,原本并不是道士。只不过后来被一些道教人士硬攀为宗亲,奉为祖师爷来壮大自己的团队。 道学这种传承上的混乱,成为近当代丹道文化研究的困惑,导致同一流派,不得不自说自话,在修行的理法上,始终无法统一,弥漫着自欺欺人的意味,大有用《驻云飞》这样严谨治学的态度,去揭示与打假的必要。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袭明居士,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