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天地君父师”,道教中的伦理纲常具有双重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从汉武帝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历史文化思潮受到了儒家思想极深程度地浸染。众所周知,儒家最讲究的是礼乐,希望能够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规则和秩序,维护的是以“天地君亲师”为基本纲常而构成的社会体系。与之相比,道教更加追求身心上的逍遥自由。南华真人庄子在丧妻后,不但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这与儒家礼节是完全相悖的。庄子曰“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认为一切外在的限制都是人生之苦,都应该及早剔除,以追求超越于礼法的人性解放之快乐。
    
    庄子鼓盆而歌(资料图)
    三纲五常
    庄子本人抨击儒家的最大原因,是认为儒家思想使人受制于礼仪,但其观点是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是针对礼乐崩坏且世风日下的年代而发出的感慨。而随着秦汉王朝的大一统进程,国家机器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到高度统一,所以儒家提出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便具有了进步意义。这一人生道德观大提出,在道教的宗教伦理中也有明显体现,并且还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追溯“三纲五常”的缘起,要从儒家二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中去探寻。先秦时期,孔孟倡导的纲常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和朋友五伦。后经董仲舒从神学人性论进行发展,演变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并以神权、天意的权威使之成为服务于社会统治的基本思想。因为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安定社会和稳定民心的作用,所以“三纲五常”的思想就被当朝统治者接纳、推广,并作为中国社会体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关系而在历史长河中固定下来。
    
    董仲舒(资料图)
    在道教经典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过“三纲五常”的说法,但从其教理教义及一些具体的宗教组织原则的制定,都可以看出受到了儒家纲常伦理的影响。如《太平经》中曾提出:“人亦天地之子”“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敬事其君。此为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早期道经中提出人人都要尽节于天地君父师,这一观点与《荀子·礼论》中提到的“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的思想有一定的相通性。由此可以判断出,早期道教所崇尚的价值观,与儒家礼法所希望起到的教化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地君亲师
    天地君亲师,这是一套基于人本而设的纲常。但随着礼教的过度阐读,服务于人的思潮反而变成了禁锢思想的枷锁。但在道教中,人之纲常有了适应宗教信仰的深度。作为一门宗教,必须要承担起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安抚人心的社会意义;一是因信仰而产生的形神超越意义。道家对纲常思想的再发展,同样也受到了董仲舒的宗天神学和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的影响。把人们在世间的德行功过,与神仙信仰关联起来,道教便完成用宗教理念教化民众神学理论准备。道教对纲常伦理思想的再发展,在于与本教团长生成仙思想的结合,这使道教信仰兼具了神明的超越性和人间的普善性。这也是道教倡导的纲常脱胎于儒家却又超越儒家之处,其不但可以是人们为人处事的根本,更能够使人因信仰的力量而修炼出超越于肉体的真灵性。
    
    《太平经》(资料图)
    早期天师道开创性地提出的纲常法则,上承于儒家,却又反哺了儒家。《太平经》中首次提出的“天地君父师”,则是后世“天地君亲师”世俗伦理规范的源头。一直到北宋初期,儒家“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才正式出现。而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后期,民间才普遍把“天地君亲师”作为祭祀的对象。这说明,尽管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儒家对纲常的理解和应用还仅限于对社会生活的规范。但道经中提出的纲常,不仅仅只是一种礼节,而是和修道相联系的,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承负和因果思想的萌芽。道教修行理论还认为,遵守并完成身为一个人的纲常,是得道成仙的基本前提,因此尤为强调人们在世间的德行。
    
    皈奉圣真,特求忏悔(资料图)
    《抱朴子内篇·对俗》中写道:“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这一观点更是被后世兴起的全真道和儒道合一的净明道全盘吸收,并由此而生出功行双修的证道思想。《丘祖忏悔文》中提到,凡是“逆辱父母、悖负君师,不敬天地神祇”之人,必定会受到轮回升沉之苦,唯有“思沉沦苦,发清净心,皈奉圣真,特求忏悔”,思考清楚为人的根本是什么,才能建立起“证无上道”的修行前提。
    在完成了宗教肩负的社会作用的同时,道教神仙体系的建立也反映出人间伦理纲常的重要意义。为参订神仙位序,陶弘景作《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其提到“搜访人纲,究朝班之品序;研综天经,测真灵之阶业”,是把人间世界的品第等级映射到了神仙世界,从而建立起一套体系严明的神仙系统。由此也可以反证,天地君父(亲)师的纲常伦理不仅是以人情为出发点的,也是基于众等灵类所具有的自然属性而推衍出来的,所以才会成为讲求以人为本的儒道二家共同尊奉的圭臬,并最终成为人仙二道的行事基准,成为奠定东方文化色调的基石。
    (编辑:念远)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