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挟飞仙以遨游:效法天地间根本法则,证得真逍遥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任何一种宗教信仰,必定都会强调对信徒的教化作用,强调信仰神明的言论和行迹,以此达到促使教徒信奉其教理教义的目的。这一教化作用,贯穿于宗教传播的始终。道教作为一家宗教,强调的便是道之教化。《云笈七签》中提到:“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所言“道教”二字,便是道之教化,以道的运行法则来教化世间万物——尤指具有能动性和无穷欲求的人类——希望万物生灵都能够返璞归真,以“婴儿”的状态去对这个世界保持纯真,互不伤害又互相依存,如太极阴阳一样彼此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不同于其他的宗教(尤指一神宗教),道教教化的原初并不是来自于某一神明或先知的言行,而是要效法天地之间的根本法则。
    
    如太极阴阳一样彼此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资料图)
    实现超越人间世的前提条件
    经中有言,修道的第一大关是除心魔。心中起了妄念,便是种下了恶行的种子。因此,想要实现道教教化的目标,最根本是要从人心上着手。在中华文明史上,儒释道三家对心学各有不同解读。与另外两家立足于自我心性修养的主旨不同,道教独有的心性说涵盖了信仰、无为、入世、功行等多个不同层次的解读,其中所包含的功德成仙、道法自然、内守真一、敬天法祖等思想共同构成了道教存在的基础。简单划分,便是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行为的二重统一,且是从内向外的延展,是从心学上的自我修缮进而外显为功行上的自我成就。当能实现内功外行自觉累积时,才是实现超越人间世的前提条件。
    
    明白自我之本然是什么。(资料图)
    贯穿儒道两家的基本法则
    当把这一修行目标具化成如何做的问题时,在中国本土宗教信仰和宗教教化的大概念中,“敬天法祖”是贯穿了儒道两家的基本修真法则,更加注重道教中成仙成神的现世修行。
    “敬天”,即要遵循天之道来行事,在道经中便是在强调“法自然”、无亲、无为及“善人”。奉道的基础是要做到“道法自然”,即明白自我之本然是什么。道教的教化,不会用某种一成不变的法则去规诫所有的信徒,而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道之理中证得自我存在。唯有明白自己,才是究通天人之变的最前提。又源于我们生在尘世,总是会因为遍染六尘而迷误了心性,最终导致做出种种不明人道、违背天理的行为。这便是“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的定律。所以道祖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指众生所效法的天道是不存在私心的,不会偏心于哪一个物种的具体欲求和利益。但同时,如果有哪一个物种因自我欲求的膨胀而背离了万物平衡的法则,天道就会用“损有余而补不足”法则进行调节。有余的是心上之贪念,不足的却是对本性的认知。在天道的调节下,若能够做到少私寡欲、返璞归真,回到虚心实腹的“婴儿”状态,也便实现了“善人”的目的。善,包含缮性的意思,是对不恰当欲念的止息,是对不能自主之心性的导引,使人们在明天道、知天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自我进行修缮,进而实现从一个普通世间俗人臻达具有超越性思想的无己之至人。
    
    唯有先放空自心,才能够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自己。(资料图,摄影:弋蓝)
    修真者需把注意力转移到此
    被庄子寄予人生理想的北冥之鲲怒化为鹏鸟的过程,其实便是从世俗向超越性的跃进,而这也正是对修道过程的凝练。只不过大鸟仍然要依待于风力才能实现从北冥到南冥的飞跃,仍然属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是无待的。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唯有无才是修道所要实现的终极境界。想要臻达于无的境界,就要先忘却掉有,进一步达到忘忘。“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忘却了自身,也就不再受到七情六欲的侵扰,也是也就建立起了从有待向无待转化的前提。
    其实,这一转化是把概念性的哲思问题转向了具体的实践之功。具有宗教哲思和真功实行的双重性,正是道教独立于世界宗教体系的最大特点。那么,当把目光放归到实践问题上时,修真之士也就需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法祖”之上。
    所谓“法祖”,是因敬奉祖先之功行而敦促自省之功,并进一步发挥能动性去对现实做出改变,最终实现积跬步以致千里的结果。在“法祖”的概念中,有两个基本疑问需要明晰:
    第一,究竟什么样的祖先才值得效法呢?
    第二,如何在法哪一个“祖”之间做出抉择?
    两个疑问最终的归指,是法的对象与法的方法问题。道教崇奉的神仙,多是以功德而成神。后人通过对先祖行迹的学习,是期望效法祖师行持之法来修证自我功德。明确了这一目的后,也就知晓了效法的目标和意义。效法,不是完全照搬某一祖师的言行、功法或行迹,而是要学会如何为我所用。真正的道,是历万代而不变的,在不同的年代又是有符合当下的表现方式的。效祖师言行,要学到的是其言行背后的真精神。正如老子见周衰而出关西去,这是得道后的“隐”;而丘祖应召而万里西行,这是证道时的“显”。一隐一显中,证了同一个道。当参悟到显与隐的背后精髓,自然就不会在不同祖师间的相悖处纠结。法祖,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让后学者放下自我的执念和成见,唯有先放空自心,才能够重新建立一个新的自己。心外无心,从这个层面上说,法祖和敬天乃是同根同源,天道与人道也无二致,回归本我与求证自然之道也正是殊途同归的修行。
    
    神仙乃是天道之显化,是先祖之楷模。(资料图)
    《云笈七签》中又言:“立教者,圣人救世愍物之心也。悟教则同圣人心,同圣人心则权实双忘,言诠俱泯,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无存焉。”道教神学是建立在一炁化三清理论基础上的,神仙乃是天道之显化,是先祖之楷模。所以循道、闻经、遵师本不离三宝之功,更是证道的最佳途径,也是对中国人独有的敬天法祖宗教思想和行为的回归。奉道,是兼具有普适性和超越性的,能从世俗的普适中求得超越,便可称圣、称神以至于无待逍遥了。
    (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