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远国 李黎鹤 真人,指洞悉宇宙和人生本原,真正觉醒的人。他们通晓天理,存养本性,修真得道,无忧无虑,不惧生死。 真人 清代彩绘 北京白云观藏 “真人”一词的源起 真人一词,最早出于《庄子》,用于指关尹、老聃。《庄子·天下》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於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着;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翁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写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老君 晁补之 北宋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庄子·大宗师》描绘了一些不可思议的真人、至人,他们能够游行于天地之间,寿命无极:“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於道也若此。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隘言若哇。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飞仙图 赵伯驹 南宋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真人者,与天为一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帝说:我听说上古时代有一种真人,能够把握天地自然变化之机,掌握阴阳消长之要,吐故纳新,保养精气,精神内守,超然独立,肌肉形体,永远不变,所以能与天地同寿。中古时代有一种至人,有淳厚的道德,能应和于阴阳的变化,调适于四时气候的递迁,远离世俗的纷扰,聚精会神,悠游于天地之间,视听所及达于八荒之外。其次有一种人称作圣人,安处于天地间的和气,顺合于八风的变化,让自己的嗜欲喜好同于世俗,也就不会产生恼恨的情绪,行为并不脱离世俗,但举动又不受世欲牵制。在外不使形体过度劳累,在内不让思想有所负担,务求精神安逸愉悦,以悠然自得为己功,形体不会衰急,精神不会耗散,也可以活到一百多岁。 张果老 佚名 宋代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鬼谷子》:“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淮南子·本经训》:“莫死莫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贾谊《鹏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汉王逸《九思·守志》:“随真人兮翱翔,食元气兮长存。”魏晋《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魏晋《洞元自然经诀》曰:真人者,体洞虚无,与道合真,同於自然,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通。 吕洞宾 南宋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