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展 自知自家是愚痴,学短才疏少知识。平日再好认己错,虚心谦恭能下士。如此之人可学道,高人说话能点识。有等自满夸大口,天下人愚自己是。高人闻名远避躲,神仙说话不点识。 高人闻名远避躲,神仙说话不点识(资料图) 修行需先自我降服 在修行的一个初期,最难最难降服的就是经文中所说的“自是”,认为天下人都很愚昧,包括我自己都会犯这样的错误。看一个人的讲座,看一个人的讲话,观察一个人的动作,找他的问题,找他的缺点,找他的不完美,可能30分钟讲的都对,突然之间有一分钟,有一句话讲错了,我就抓住他的把柄了,现在想来这个是很愚痴的一个行为,很愚昧的一个行为。 我们在《邱祖忏悔文》读到过这样一个句子,“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这句话可以说是所有入道人第一个关口,很多人最后与道无缘,或者有的已经出了家然后又还俗,最后又离开,他对于整个宗教或者对于整个宫观失去信心,其实就是因为自我没有降服,自我没有摆正一个态度。不是三宝法船有问题,而是自我没有调整好状态,自己没有慈心下气恭敬一切,而是始终抱着一种傲慢的心态,居高临下的心态。你说哪个师父能去接受这样的弟子呢? 愿慈心下气,恭敬一切(资料图) 所以经文中说即便是有神仙,神仙看了都躲着这样的人,不可能给你讲什么东西的。躲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有缘分呢?也许神仙就在身边,你把他吓跑了,反过来说倘若说你想要得到一个高人的指点,想要遇到神仙,想要得到祖师的提携,那就一定要谦虚谦虚再谦虚。修行的路就是一个降服自我的一个过程,一定要把这个杯子,其实没有什么理由,就是要把这个杯子无条件的,干干净净的,透透彻彻的把它倒空。 安顿自己,放空身心 我很多时候都提到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宗教的一种传承,我个人认为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以前的,祖宗留下来的师徒传授的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什么都不教,先磨炼心性,先让你降服自己,每一天去干活,你先住下来,先安顿自己,先让身心放空。放空了以后,安住下来了才开始教规矩,依照规矩才能得道法。 我们现在整个一种状态,包括教门中的一种状态都是缺人,社会中的学习,道教中的学习比较急迫,比较急功近利,甚至于是一种装饰,一种粉饰,一种炫耀,或者说把一种国学,把一种内在的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爱好当成一种生活的方式。它不是一种踏下心来去除了一切妄念在领受的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把自我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用金钱去买,去驾驭,或者去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自己可以掌握的一个工具。也就是说所有的圣人是低的,他自己是高的,而没有说自己放掉自己的一切,完完全全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一个学生,这种状态现在很难很难找到。 放空自己(资料图) 当然反过来说,假如说有这种状态的话,祖师一定不会亏待,高贤一定不会去漏过你,一定会有人去找,越是在一种混乱的状态底下,这种真心的人越难得。就是因为它难得,所以才会得到更多的一种真爱,一种更多的加持。所以我一直有这么一个状态,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去变换,不管每一天时空在更新什么,也不管这个教门内外发生什么,也不管他人的修为、学识如何,不要管这些外在的东西。 虚心谦恭能下士 每一个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要明确自己修行的一个目的,你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任何人,甚至于我根本不是为了让他人看,甚至于让他人看到是一种耻辱。很沉默的,很谦卑的,在日常中,在工作学习中,像水一样的滋润,渗透,没有任何痕迹地来完满自己的人生,来践行自己的信仰。这样子的人,我相信就是祖师所说的能够慈心下气的人,能恭敬一切的人。不跟任何一方起争执,不会争长论短,不会说我好你们不好,不会说要求以自己的信仰为标准,强迫别人,要求别人。逾越了人道,逾越了这种常理的一种修行或者一种信仰,我相信他不管是哪个宗教,不是创教人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种教团的一种迷茫,自我的一种迷失,他自我远离了信仰之后导致的一种假信仰。 在这一段文字中很重要,大众一定要切记董真人这么一个训诫,“虚心谦恭能下士”。我们在七真祖师的传记中,丹阳祖师出门的时候遇到社会中的贤能,不管他是哪一家、哪一派都要去行礼,弟子很不解,就说师父你已经德性这么高了,你的名气已经这么大了,怎么还对他去行礼呢?这不掉身份吗?祖师就训导弟子要恭敬一切。要对所有人恭敬,更何况一个在世间有功德的人,他利益众生,以德服众,那这样的人更应该是楷模。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都有优点,不断地去找自己的缺点。 以德服人(资料图) 我强调过这么一个话,就是对他人暖如春风,对自己严如秋霜。最后我们看不到别人的过错。倘若你在这个身边遇到这种不断地在说别人的过错,找别人的问题,这样的朋友我个人建议远离为好。如果说你看到一个人他每一天不断地在反省自己,他在用功夫,比如他学祖师经典,他写一些修行的感悟,他是在自我的修行上的,这样的朋友一定要亲近。他很少去议论,很少去发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感慨,但他恰恰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在你为难的时候,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在一些关键时刻,这样的朋友是真正能够无私的给予你帮助的人。 友分三等 在《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有一段文字特别重要,就是友分三等,一种是云朋霞友,这种人志在于出离,一心于修行。能知道修行的人都是上士,上士就是楷模,万人之中都得不到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有这么几个人中豪杰,一定要去亲近他。自己的德性很低,跟着他耳濡目染,能够得到熏陶,能够陶冶我们自己的性情,就算自己很愚痴不能精进,但也不会沉沦,因为有这样的朋友在。 第二种就良朋智友,这样的朋友随缘。他不会害我们,但是同时这个修行不彻底、不究竟、不根本。一方面夸夸其谈,一方面也讲修行,也写感悟,但是同时一边还造恶业,各种毛病不去除,就是没有看着脚跟,眼睛看着前方。看的也都是修行的东西,好的东西,但是没有往低处看,往脚跟看。这样的朋友多也行,少也行,只要他不妨碍我们自己的修行,一切随缘。 但是第三种朋友,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是很多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狂朋怪友,言语怪张,行为突兀,不守承诺,没有信誉,颠三倒四,当你发现这样的朋友如何去对待别人的时候,你就知道他有一天如何对待你。这样的朋友一定要远离。久而久之,只能是对你自己也产生这个侵害,也会影响你自己,你沾染的越多,你的自性就越沉沦。这样的朋友尽早地远离,脱离关系,把它淡化,最后完全,就好象一个沉木一样,就让它沉下去,它是无可救赎,虽然无可救赎就让它去灭亡,不要有任何的留恋,不要有任何不坚决,一定要坚决,要彻底。 友贤胜读万卷书(资料图) 选朋友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在人生之中,不管是一个小孩子还是一个成年人,我个人认为交友远胜于读书。交什么样的朋友,朋友对你的影响远大于你读书。而读书又胜过你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去听、去看,在这个庞杂的信息中去辨识。因为书是沉淀下来的,尤其是以前的书。圣人立言都是很谨慎的,他把自己修完了才敢去立言,没有修完,没有走过这个路,没有验证,没有圆满,是不敢立言的。我们就要读这个古代圣贤的书。而在身边之中,你的朋友,他的影响力远大于读书。所以要找这个志同道合的,心性相惜的,能说到一起,走到一起的人。起矛盾、起争执、起不和的不要久恋,早早的分开,各自随缘。因为心的方向是不一致的,像一个射线一样,此时交汇是最短暂的,最终它的方向是不一致的。不要去勉强,各自让各自去走各自的方向。 (编辑:念远) 弘道读经会参与方法 电脑用户在网页 qt.qq.com 下载安装“QT语音”软件,进入弘道读经会语音房间(95248416) 读经时间:每周六上午 9:30——10:30 QQ群:238101880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陈景展,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