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面对上天司过之神,世人该如何去更正善恶祸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纵观道教中的劝善经典,均不离“司过之神”对人们善恶之行的考究。《太上感应篇》中提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在这么多司过之神的日日时时监督之下,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小举动都会被记录在册。当人非义而动、背理而行时,就会“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如果不知道悔改,最终的结果一定“算尽则死”,甚至还要将自己的阴债殃及到子孙身上。
    
    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资料图)
    借助司过之神唤醒人们的畏惧之心
    其实,推崇司过之神并不是劝善书独有的特征。诸如《北斗经》《受生经》等等现如今仍在法坛上时常读诵的经典中,也常常会提到神明会因为人们某些不合理的行为而降下惩罚的警戒。在《铁罐施食》中有一段黄籙斋的唱词,其提到有一位名叫张丽华的女人因为裸身从五岳丈人神像前面经过而触犯了神威,最终被投入地狱受惩罚。这等故事在普通老百姓读来,自然会对具有无穷力量的神明心生敬畏。但这种因惧怕而生起的敬畏并不是祖师经典想要告诉给我们的本意,正如《感应篇》云“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想要求得“天道佑之”,必定要循道而行。而此道,正在每一个人的自身之中。想要改善善恶祸福,还要向自身去求。
    
    推崇司过之神并不是劝善书独有的特征(资料图)
    孙思邈作《福寿论》中提到“夫人有万余神……愚痴之人,神不足;神有余者,圣人也。”此处与《黄庭内景经》中的章句有同工之妙。其一方面点明人若为恶事,自己不知,却有司过之神早已经记录在册,是福是祸已然进行勾住,只待秋后算账。反观世间,人们常行恶事,根本一点原因在于其心中无畏惧。倘若能借助司过之神的力量唤醒人们的畏惧之心,世人自然也就不会再因为私欲而生起过多的欲想和妄念。而这一点,正是宗教信仰的基本力量和所能起到的社会效应。我们的宗教——或者可以推而广之到世上存在的任何一种都宗教——都不能保证每一个信徒会因为信仰的力量而达升到真人、圣人的至高境界。但对于最普通的信徒来讲,通过信仰某一位神明、先贤的功行,从而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并且明晓了做人的底线,以此效法便可以达到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宏远目标。这也是道教中很多劝善书都把司过之神奉在首位的原因所在。
    
    孙思邈(资料图)
    但在这里提到的诸多司过之神,并不仅仅是指天庭中的具体神明。众所周知,《内景经》是一部內炼的经典,那么这里提到的神仙名讳也都有对应的体内神。道家修炼讲求精炁神的充盈,心神不足者,为人处事常做恍惚之态,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所以常致于妄为妄做。圣人者,贵有自知之明也。能自知者,所以能守其本真,能知晓自我之本然为何物,故能得其道。即便是世间不信鬼神之人,亦应该各安其命,才不必因为心上妄念而招致祸端。不行正道,不和天理,不效自然,这是所有恶的行为的思想源头。而所有的恶,均是心上生出来的异端。心是百神之长,心中有光明,行为才能向正道。心中多晦涩与黑暗,便会将此身置于无限的算计和勾心斗角之中。须知道,今日以此心对他人,必然也会招致他人以此方法来对自己。风水轮流转,万事万果皆是自取。所谓德不足、心不足,必定是身中精炁神已经消耗殆尽,最终必定是自取其毙也。
    道教鼓励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好
    人生天地之间,阴阳有期,老子讲“治国莫若啬”,身是自我之国,心便是百官之长。一个国家的君主若不能够收敛自己的私欲,必定会导致百姓的困苦,最终的结果一定是王朝的颠覆。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曾经反复上演。以此作对比,我们心中的欲念若不懂得收敛,心神不能长久,身体便会因为妄心的滋生而消耗太多,最终的结果也一定是阳尽阴生。果真至此,后悔也将晚矣。因不足而有所缺,因有所缺而知道珍惜,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已所善者亦善于他人,由此推己及人,才能悟得天之道。人处天地之间,唯有循道而行,遵自我之本然,明白妄为的恶果之后,才能真正懂得保养当下的意义,为自己求得颐养天年的善果。
    
    追求美好(资料图)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点非常值得重视。道教从来不提倡以禁欲的方式进行苦修,而是鼓励每一个人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自由。这个好,不是指绫罗绸缎等物质意义上的好,而是去努力寻求更加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道教倡导的是“适欲”,而非“禁欲”,是对心神的契合,而非是对神志的禁闭。修真的“修”字,便是此等意义上的追求。司过之神从来不会惩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行为,我们自身的精气神也会因为心中充满了积极阳光的理想而更加充盈。我们常说“相由心生”,长期生存在此种状态下的人们,也一定会表现出来福态之相。又言“自助天助”,不论是人们对自我的调节,还是因为外在神明的护佑,归根结底不离道化这一基本理论。唯有秉道而行,才能够内和其真,外感其神,从而改变自身的善恶祸福。
    
    修行是对心神的契合,而非是对神志的禁闭(资料图)
    但世间人们因为受到七情六欲的耽染,总是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害了他人,这在根本上违背了宗教所倡导的慈悯和博爱的态度和原则。一个值得他人、值得后世、值得天地万物敬效的人,一定是存有悲天悯人情怀的大德,一定具有自助助人的德行。道教中每一位祖师的行迹都是最典型的范例。真正的富有,不在于金钱的多寡,而在于是否能够心存天地。心中微微烛光,是可以照亮整个世界的黑暗的。能够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通真达圣的唯一方法。
    在修行的路上,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如何求得祖师显圣,而是如何去找到自己的清静本真。如果能够做到安自我之本分、守自然之真常,也就不会再烦请司过之神进行功过校计了。因为善恶因果本是自作,能够清净六根三业,放下对福寿名利的贪求,自然也就能悟得修真的“真”是什么。得其真,便能得其善,这正是历代祖师在谆谆教诲中的想要传达的无尽真意。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