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结 概而言之,陈进国《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有关中国及海外华人民间宗教研究相当重要的著作,问题意识明确,史料详实丰富,个案描述生动,力求理论创新,论证透彻,并积极与国际汉学界的宗教学研究进行有效的对话。 中国宗教分布(资料图) “济度宗教”概念和“宗教内卷化”的阐发是该书的一个创举。以“救劫”母题为中心的“济度宗教”兼具宗教性和精神性特征,反映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实用、多元通和、制度化诉求较弱等典型特征,济世和度人两个层面回答了生死、意义等人生和来世话题,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与西方现代世俗化处境中兴起的以新时代运动为代表的精神性复兴运动不谋而合。在广泛认可的制度化宗教之外,济度宗教从供给侧方面极大满足了中国人当时的精神追求,呼应了中国人的精神需要,这是其生命力强劲的原因之所在。济度宗教中扶乩、占卜、神迹、领袖的个人魅力等具有神秘色彩的活动和现象具有一定心理吸引力,也是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济度宗教、民间宗教的组织化体现很明显,兴办慈善团体既是其坚持信仰(理论、体系)的体现,也是民间信仰寻求组织化、制度化的最可能、最有效的方式。济度宗教具有学科共通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反思当下民间宗教的地位和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之,该书着眼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济度宗教进行了较深刻的描画,堪称是中国的宗教学领域难得一见的力作。 当然,由于济度宗教研究具有相当的敏感性,有相当多的研究禁区,如何进行有效的话语构建,是相当需要学术的勇气和表述的智慧。比如陈进国关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活化的道门、教门并未给予过多的关注甚至有意加以忽略,这样的学术遗憾无疑也削弱了本书在案例上的解释广度和力度。另外,作者在叙述“济度宗教”范畴时,从他对济度宗教的“应世救劫”中心母题的阐述来看,主要指明清时期以来的各种鼓吹“救劫”的道门、教门运动。其中晚清民国以来的济度宗教又带着明显的本土复兴运动色彩。但作者往往笼统地讲“近世”“近现代”,却未对历史学界所用的“近世”有所界定,容易引发普通读者的误解。希望未来如果可能出修订版,可以从容地补充北方地区的道门案例分析,同时进一步明确“济度宗教”的时间指称及其演进轨迹,从历史纵深层面丰富学界对济度宗教的认知和体悟。 (编辑:玄朴) 本文为腾讯道学编辑发布,转载自宗教人类学精舍公众号,原文摘自《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4期。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