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让人惊叹的是,黑白比例是如此完美,它不是展现在平面上,而是载附于立体的器物上,古人是怎样做到的?为什么他们要绘制如此标准的圆符?《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道”、“器”范畴的起源,首先产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实用器物,由其最基本的实用功能逐渐升华,从而引导出形而上的超现实的意义。彩陶的圆形纹饰,正是形象的展示了虚与实、阴与阳、道与器的内在联系。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那么原始先民们是怎样发现圆形的和合之美呢?它是否取象于何种物类?显然他们所师法的对象就是葫芦。葫芦属爬藤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中国考古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论语》中均有葫芦被提到。《诗经·豳风·七月》中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开始种植葫芦,而用葫芦作为盛水的用具则要早于陶器和青铜器。 葫芦(资料图) “葫芦”名称众说纷纭:一是因为葫芦有很多品种,这是古人的一种分类方法。如陆佃《碑雅》认为:“长而唐上日瓠,短颈大腹曰匏”、“似匏而圆曰壶”。他的意思是瓠、匏、壶是三种葫芦的名称,其区别主要表现在外形上。瓠即用来当菜吃的瓠子,细而长,犹如丝瓜;匏即农家作水瓢用的瓢葫芦;壶即扁圆葫芦。据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统计,提到葫芦的古书有近百部(篇)。在这些书里,有的写葫芦的种植方法,有的写葫芦的食用、药用及日常器用的价值,有的是歌咏葫芦的诗文,还有大批有关葫芦的神话传说故事,不少道教的仙人或是腰挂葫芦,或是手持葫芦,行走于江湖。 葫芦(资料图) 葫芦正是陶器的原型,古人正是仿照葫芦的形态制作了陶器,并留下大量的实物。从距今7000多年的老官台文化遗址,到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等出土的陶器,绝大多数都是圆形。可见“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老子说: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周行不殆”就是围绕圆圈无休无止、无始无终地运动,这形象地说明了道的本质:其运行既没有起点,又没有终点,它不断地向前运行,又不断地返回自身,这种终而复始、无始无终的特性,正好就是圆的特性。 圆形符 彩陶纺轮 屈家岭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藏(资料图) 圆以动为性,动是天道的永恒特性。《淮南子·原道训》曰:“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毂转,周而复匝。”扬雄《太玄经·玄首都序》曰:“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驯,意为顺,玄是《太玄经》的最高范畴,扬雄认为,玄就像圆天一样,周行无穷而不殆。天圆则动,地方则静,动静相宜,成一生命整体。在上述言论中,整个宇宙被形容为一轮转不息的圆环,来往穿流,万世如斯。正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论语·阳货》)将天地比喻为一运转之环。中国人关于天道圆环之喻,不在于强调人生无常、世事屡迁的漂泊感,而在于天道中所蕴含的生生不已的精神。从时间上说,宇宙是一生命流程;从空间上说,天地一轮转,万物自在圆。 圆是相对于缺而言的,圆就是不缺,不缺谓之圆满,故圆有“满”意。人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生命的一份用心。对圆的生命意义的发现,是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分不开的,它的根子就是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意识。 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中国人认为,天圆而地方。《庄子·说剑》曰:“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扬雄《太玄经·太玄莹》曰:“天圜地方,极植中央。”天莽莽苍苍,笼盖四野,如一圆盘罩住漫漫尘寰。中国哲学用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老子的“道”、“一”,在易学中又叫做“太极”。《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人们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