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方入圆,因圆识方。天圆地方是人们感性直观的结果,由此生发出许多玄奥的哲理。大而言之,物物有形,亦是方,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物体。人们观物仅仅停留于此,就会滞于形迹,必须由方入圆。圆如天,天道虚廓飘渺,生生不息,故天的精神是超越具象的,是万物深层所蕴含的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流。故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由外表入深层,从而去领略其生命之旨。《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庄子·齐物论》曰:“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宣颖云:“五者本浑然圆通,今滞于迹而向方,不可行也。”可见,滞于方则惑于形迹,入于圆则得其本性,披方入圆,即由表象而入圆融无碍的生命之流中。 ![]()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圆有空意。圆形物体中间有空的,如圆环,有实的,如圆盘。然而在中国哲学中,由于受到表现独特的哲学观念的需要,则偏重于它的空虚的特点,这是和中国哲学重视生命的基本思想分不开的。圆在中国哲学中,可以用来表现色相全无、恍惚幽渺、不可言说的境界。道家以“环中”来描绘圆空之状。道家认为,方有形迹可循,圆无具象可踪,因方入圆,即由实转虚,从而进入道的天地,也就是进入“环中”,这环是宇宙之环,环中乃是虚空寥廓,唯有生气鼓吹,心灵于环中可与真实生命随意舒卷,优游徘徊。 ![]()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庄子·齐物论》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此是乎哉?彼数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嵩焘云:“是非两化,是道存焉,故曰道枢,握道之枢,以游乎环中。中,空也,是非反复,相寻无穷,若循环然,游乎环中,不为是非所拘,而后可以应无穷。”所谓环中之喻,也是为了说明道体的空虚特征,如圆环流动而空虚,道之空正是动的根基,空者,不待他动而自成,环中如有枢轴,故能应无穷之变。 ![]()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道家将得道的境界称为臻于大圆的境界。《庄子·盗跖》曰:“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道如圆机,是永恒的生命之环。君子与道徘徊,就如同执“圆机”,同于大道。 ![]()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周易》不仅以圆为化生万物之根源,而且将生命的最高境界也归之于圆。《易·系辞》曰:“是故圣人以通天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周易》以“圆”来描绘道的神秘特性,在此基础上又把“圆”作为一种终极境界。 ![]() 圆形符 彩陶罐俯视图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资料图) 《吕氏春秋·圆道》中,“圆”的境界义就与“道”结合在了一起,而称之为“圆道”。曰:“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日夜一周,圆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圆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圆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圆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圆道也。”“圆道”概念的形成,说明老子道家哲学所构建的形而上的“道”范畴之内涵,在后期道家那里得到进一步地发挥,而使“道”之“圆境”义得以完整地呈现。 (编辑:玄朴) ![]()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李远国 李黎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