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帅 从《悟真篇原序》看我国道教的金丹文化。 一、《悟真篇》的道家、道教金丹文化地位 北宋张伯端的《悟真篇》一书,是道家金丹文化的重要经典。是以张伯端平身询道、访道经历的诗词集。在《悟真篇》的这些金丹文化诗词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道家传统文化名词,用诗词的形式,将炼金丹的道理,给我们讲了出来。故而时至今日,我们读《悟真篇》,因古文与专业语言的影响,理解上亦显得十分困难。尤其是里面的一些专业的名词,如果缺乏系统的注解,往往容易引起后人的揣测,但它里面蕴涵的悟真、修真的金丹文化思想,确实是显而易见的。后期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宗教,道教的金丹文化,更是以《悟真篇》为炼金丹的宝典,道教历代祖师们赋予了《悟真篇》崇高的地位。 辨别真正的道教金丹文化传人北宋以后是用《悟真篇》来当试金石的。(资料图) 道教金丹文化发展到北宋张伯端以后,《悟真篇》成为道教修真的金科玉律。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修真境界高低,一个人的丹法传承,如果不符合《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如果其丹法用《悟真篇》的思想去对照比较,符与不符,用《悟真篇》的思想,才是甄别其传承真伪的准绳。 所以,辨别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道教金丹文化传人,北宋以后,这个准则,是用《悟真篇》来当做试金石的。一个流派丹法的正统与否,全凭其对《悟真篇》的金丹文化思想的理解程度,去证明其金丹文化的正统与二流。 虽然《悟真篇》的丹诗不易理解,但道教金丹文化的一些主要内容,是基本反应在这篇《悟真篇原序》里面的,我们只要认真去阅读这篇原序,则道教金丹文化的基本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 《悟真篇》一书有原序和后序,原序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时期的乙卯年(公元1075年),后序写于宋神宗元丰改元戊年(公元1078年)。作者自己在这篇原序中说,他遇师于成都是在熙宁己酉岁(公元1069年),获得真传道《悟真篇》的结集出版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仅仅收录于《悟真篇》的这两篇序言,前后时隔长达3年,这从原序与后序的内容,及前集与后集的学术差异,已经比较明显地反应出《悟真篇》前后不同的学术特征和时空跨度。还可以看出张伯端真人的道佛思想,在这三年内,也是在不断地升华的。 还可以看出张伯端真人的道佛思想,在这三年内,也是在不断地升华的。(资料图) 所谓原序,就是《悟真篇》作者张伯端自己为该集写的序言。而一本书的原序,对一本书是极为重要的,它往往就是作者自己介绍该著作的写作动机,写作成因,及个人经历、简历等等的第一手资料。 所以,认真研读作者的原序,对理解该书的真实内容,特别是道教深邃的金丹大道文化,能够从源头上正本清源,呼唤道教文化的正能量,从研究《悟真篇》开始,就显得尤为必要。 张伯端是基于北宋以前道家金丹文化出现了五花八门的道术,这些道术跟现代气功一样地风行,出现一盲引众盲的局面,这迫使道士们无法懂得修真的真正价值,遂将道家金丹文化的来龙去脉,根据他的师承,他的所见所闻,他的虔诚询道和广博的学识,将三教文化与金丹文化的关联,统统在这篇《悟真篇原序》里面,给我们做了说明。 我们发现,不同的《悟真篇》版本,对于原序与后序,是有一些出入的。但从《悟真篇》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来看,整个《悟真篇》是融合了大量的禅宗思想在里面的。这跟他的老师,刘操的金丹文化思想,亦十分接近。在佛道之争的时代,道教为了纯化道教的文化,一些人有意删除了《悟真篇原序》关于禅宗的那些内容,也删除了《悟真篇》后面关于性宗的丹诗。这显然是跟张伯端原序的“教虽分三,道乃归一”的主旨相违背的。 对我国道家金丹文化,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资料图) 尽管张伯端真人在《悟真篇》的原序与后序里面,将道家炼金丹的基本思想,已经和盘托出。但这些道家金丹文化的基础性内容,还是受近当代的那些自诩正宗传人们信口雌黄的误导,甚至是邪师的祸害,让初学者对那些真假丹书、真假传承、真假传人,难以辨别。故而认识《悟真篇》一书的主要内容,能否正确解读《悟真篇》的悟真文化,还原我国道教金丹文化的真实面目,唯有用张伯端自己的话,去让修真者,对我国道家金丹文化,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因此,有必要重新对《悟真篇原序》进行校勘,并白话译解,以方便大家去理解《悟真篇》的内容,看看张伯端究竟要告诉我们的丹法,是一种什么样我文化。它是不能根据那些自诩传人的说法去盲从的。只有充分理解《悟真篇原序》的思想,才能明白我国道教的金丹太极修真文化的基本框架。而这些内容,在北宋以前的道家文化,又是用传统的易道文化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我们现在读《悟真篇》的诗句,总觉得里面存在着被近当代道教神秘化的隐语,其实是我们缺乏相应的传统道家文化知识所造成的。道家祖师们度世的一片婆心,怎么能用某些人所谓的秘诀的故弄玄虚去看待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