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民俗道艺 >

刘红教授访谈:当下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与问题(5)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上海音乐学院 中国仪式音 采访人:张应华 参加讨论

    张:事实上,我在您一个人身上看到了一种统一性的思维模式,即对道教的思想和理念进行深层次的认同和挖掘,另一方面是积极地传播它、弘扬它。
    刘:感谢你对我的这个评价,真心地说,这样做是要有基础和条件的。在我做道教音乐研究的过程中,两个学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原法国远东研究院研究道教的专家施波儿,也翻译为施舟人,他为了研究道教,在台南拜师学道做了七年道士。第二个是现法国远东研究院的劳格文院士,他也是多年深入福建、台湾等地的道教宫观作田野考察、研究的大专家。我想,外国人可以这样来研究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研究自己的本土宗教可以怎么做呢?我可以在香港的道观住上一些年,作为表率,这两个学者对我是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住在宫观里的实际观察,我了解到,道外人做哪些事是道人可以理解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所以我说,做道教音乐的实践活动,是需要条件的。我之所以可以这样做,是因为我自认为还有点儿在道观生活过的底气。哈哈……
    张:您认为当下仪式音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未来的研究应该注意哪些具体问题?
    
    摆正主客关系,以适当的态度“融入”和跳出”,这一点非常重要(资料图:图源网络)
    刘:客观面对神圣的事物,尊重宗教信仰者的感情。这是前提。我们不要先入为主地给自己一个套路然后再去面对研究对象,而是应该尊重研究对象的文化习惯和态度去做我们可以做的工作,过去以“音乐专家”的身份去研究宗教或仪式音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大家的研究态度非常朴素,也非常认真。回到前面说过的话题,面对神圣的研究对象,我们不要“落俗”,这个“俗”就是我们既有的条条框框,也就是“俗套”,所谓“俗”就是广泛被用的意思,“套”就是条条框框。该遵循的方法我们可以遵循,但还要自己去创造方法,也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特定对象来总结理论和方法。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了创造方法而创造方法,而是根据自己的特定对象来提出研究方法。千人用一千种方法可能更好,起码比千人用一个方法要好,虽然一个成熟的方法有一千个人在用,这是另外一件事情。面对神圣的对象,有时候我们会带有一定的负担,认为我们是无神论者,怎么可能去研究那些有神仙信仰的人呢?这似乎是相抵触的。但你也不能否认,有神论者不一定就能研究好信仰神圣的人。说到底,无论自己身份如何,关键是要明白自己的身份,摆正主客关系,以适当的态度“融入”、“跳出”。顺从对象的习惯、方法来描述你所理解的事实,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还要补充一点,我们不要太“自私”地用我们善意的学术良心,以及我们坚定地保护传统的信念去限制我们研究对象真心情愿去做、积极主动去做的事情,因为,我们可能会“表错情”。如何保留他们自己的传统,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他们自己的主张、办法和智慧。套用一句“俗话”:危机可能是生机。
    
    如何保留自己的传统,危机可能是生机。(资料图:图源网络)
    (原载管建华、张天彤主编:《传统﹒民族﹒世界——中国音乐学教授访谈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03-110页。)
    作者简介:
    刘红(1961-),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副主任,《大音》学刊副主编,香港道乐团团长、艺术总监。曾专职、兼职任教于武汉音乐学院、美国旧金山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
    热衷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在海内外出版《苏州道教科仪音乐研究》、《龙虎山天师道音乐研究》、《武当韵》、《道乐论》、《天府天籁》、《乐于仙俗》等专著、合著十余本;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黄钟》、《音乐艺术》、《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東方宗教》、SINICA等学术刊物发表《“全真正韵”采录整理报告》、《论道教音乐种类及其层次划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记谱问题》、“Dao and the universe:a worldview as reflected in the performance of Taoist rituals”、《蘇州進表科儀と道教音樂》、《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思想 行为 音声:中国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视域》、《当代道教音乐研究的定量分析》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有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受邀在道教辞书Daoism Handbook中撰写了其中的音乐卷,是《中华道教大辞典》、《道教大辞典》、《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等辞书、著作的分科主编及主要撰稿人。相关著述中,诸如对道教音乐的概念及其价值观念的阐述;运用“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原理,对道教音乐与道教仪式的关系及其所处地位之分析;从地理、社会、历史、宗教的角度,对道教音乐作风格色彩区域划分等,是具有创新性的研究。
    
    刘红教授(资料图)
    经常受邀在境内外大学及学术机构举办讲座及学术交流。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民歌》、《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分析》、《本土宗教音乐与民俗》、《研究生论文写作》以及“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等课程教学。
    积极投身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曾主力承担国家政府派往美国的“中国文化美国行”相关音乐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带领香港道乐团在香港、内地、台湾、澳门、新加坡等地举办众多道教音乐会,编配、录制出版道教音乐专辑四集。担任总导演,一年一次组织、策划在香港、台北、新加坡以及内地多个地方举办的国际性“道教音乐汇演”。受邀担任艺术总监,先后统筹、策划、导演了首次在台湾举行的“海峡两岸道教音乐会”(2005),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香港)闭幕式音乐会(2007),“道行天下——中国道教音乐欧洲巡演”(2013)等。受邀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道家清音”、香港电台电视部“民间乐土”、香港NOW宽带电视“钧天妙乐”以及“腾讯道学”系列专题节目的嘉宾、主讲人。(编辑:妙眼)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转载自“上海音乐学院 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