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丹道养生 >

一部古人美容史,用“绳命”证得哪些历史真相(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国家庭报》官微 唐山 参加讨论

    为了白慢性中毒数千年
    铅为重金属,可渗入血液,并在体内沉积,给人造成长期伤害。对铅的毒性,古人已有认识,《本草纲目》载:“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铅气有毒,工人必食肥猪犬肉、饮酒及铁浆以厌之。枵腹中其毒,辄病至死。长幼为毒熏蒸,多萎黄瘫挛而毙。”《本草纲目拾遗》中亦称:“工人无三年久业者,以铅醋之气有毒,能铄人肌骨,且其性燥烈,坊众人每月必食鹅一次以解之。”
    
    自唐以后,胡粉始终是国人美白的首选。(资料图 图源网络)
    虽已观察到现象,但在认识上仍存偏差,古人更倾向于认为,铅毒来自火炼,属“热毒”,原因有二:首先,长期使用胡粉,则皮肤粗糙干裂,呈青色,似有“燥热”迹象;其次,铅渗入血管后,会刺激血液加速流动,给人以发热感。为化解铅粉的“热毒”,往往掺入米粉来中和,但米粉颗粒大、色黯,掺和后缺点更突出,故较常用的办法是用火炼来给铅“解毒”,古人炼制铅粉时,因反应不充分,往往遗留较多纯铅,这是引发中毒的主因。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不仅火炼,且加入鸡蛋,鸡蛋蛋白质含量高,而蛋白质遇重金属则变性结块,这就减少了铅粉中纯铅的含量。《本草纲目》中说制胡粉工人要多吃肉,也是用肉中蛋白质消除铅毒之意。
    其实,铅粉本身亦含毒,只是毒性减少、不易被察觉而已。自唐以后,胡粉始终是国人美白的首选。
    胭脂也是舶来品
    “肥白”之外,对胭脂的钟爱,可能也与域外相关。
    制胭脂,一般用红花(即红蓝花),而红花自中亚舶来,它传入中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传入西北,时间已不可考,匈奴多用之,所谓“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胭脂之名或源于焉支山,此地或为红花的主产地;第二阶段则是自西北传入中原,张华在《博物志》中说:“红蓝花生梁汉及西域,一名黄蓝,张骞所得也。”
    
    胭脂也是舶来品。(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元代重红花,设有“红花局”“红花提举司”等,红花中既含红色素,亦含黄色素,红色素只溶于碱性溶液,古人利用此特性将其提纯,制成胭脂。胭脂也可用其他方法制成,比如朱砂,三星堆中出土铜面具上的胭脂与口红即为朱砂,此外还有“涂朱甲骨”,即在甲骨刻字的笔画中涂入朱砂,以求醒目。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是提取水银的原材料。朱砂含毒,唐代《药性论》便指出这一点,称其“有大毒”,《本草经疏》称:“若经火及一切烹炼,则毒等砒硇,服之必毙。”
    此外还可用紫柳、石榴花、苏方木、落葵籽、蔷薇等提取胭脂,但不如红花普及。唐人使用胭脂较多,唐宋时期中国气温较高,服装多无领,不仅面上要施以白粉、胭脂,还要惠及颈肩甚至胳膊,连汗水都被染成“红汗”。
    国际交流背景下的中国美容
    宋代以前,中国美容深受国际交流影响,大量“香药”舶入中国,黄巢占领广州时,杀死在此定居、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多达10余万,可见此时东西方交流的密切程度。
    
    宋代以前,中国美容深受国际交流影响。(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如关羽“五绺长髯,飘洒前胸”,未必是关羽的真形象,此前中原不以多须为美,“五胡乱华”之始、前赵皇帝刘渊(本是匈奴人,祖先归顺汉朝,被赐以刘姓)因“三绺长髯,飘洒前胸”,时人称为“英雄相”,后人将刘渊的胡子嫁接到关羽脸上,还另添了两绺,以契合人们对“战神”的想象。胡子受尊重,则如何战胜基因缺陷,刺激其野蛮生长,便成了医家努力方向,甘蕉、金樱子、金星草、石荆等生须药受到追捧。胡子之外,“澡豆”亦对中国美容产生深刻影响。“澡豆”是一种原始肥皂,主要成分是豆面,有一定去污力,是比丘随身十八物之一,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原,“澡豆”的原材料都是食物,比较健康。“澡豆”多用绿豆、毕豆(即豌豆),而这两种豆都是自中亚舶入。
    唐代是中国“香料大发现”的时代,安息香、丁香、沉香、西香、檀香、回葱、龙涎香、冰片等“香药”经胡商传入中原,成为中药的原材料。
    中国美容为何由外转向内
    中国美容在宋代出现重大转型,即由向外学习转为向内探求。宋代积弱,长期受北方列强压迫,通往中亚的商路被遮断,虽海上贸易繁荣,但经中唐后百余年动荡,士大夫阶层普遍有厌恶军人、提防异族的心理,对本土文化敝帚自珍、沾沾自喜,希望找到“自性”,故宋代艺术追求精致化、本土化,生怕被外来文化污染。
    
    故宋代艺术追求精致化、本土化,生怕被外来文化污染。(资料图 图源网络)
    宋代军人社会地位低,夸张、直白的表达方式受排斥,文人式的隐约成为主流,表现在美容上,柳眉、杏眼、樱桃小口、略施薄粉、淡涂胭脂成为女性修饰的标准,唐人喜欢牡丹等粗放、热烈的大花,而宋代则推崇梅花等精致、优雅的小花,正是此背景下,女性缠足开始普及。柳永在《木兰花》词中说:“天然淡泞好精神,洗尽严妆方见媚。”即体现中原文化自艳入媚的转型。
    元代疆土广大,“蒙古走廊”连接起东欧和中国,两种文化互相激荡,许多回医来到中原,带来了新的美容方式。但元代政权不足百年,且后期战乱不已,到了明代,朱元璋为强化统治,发动了较彻底的“去元化”运动,元朝留下的不同文化基本被扫除殆尽。这种重内斥外的心态一直延续到清末,由于长期与外隔绝,到西方美容方法再传入中原时,人们却将其视为奇形怪状、以丑为美。(编辑:孟淅)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文/唐山,选自《中国家庭报》官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