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通州佑民观小考(一):历史变迁 金石犹存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中国道教》 冯鹤 参加讨论

    文/冯鹤
    佑民观坐落在北京通州区古镇张家湾,始名于明代嘉靖年间,现为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观于明清二朝在北京地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及影响,曾经是“正一道”在北方的重要传承地点之一,其河(海)神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时人们在保障漕运方面的精神寄托。曾经有嘉靖、顺治、康熙等皇帝到过佑民观,并赐币修缮或留下墨迹,民国时期民间一度有“西有白云观,东有佑民观”之说。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佑民观逐渐衰落。由于时代的变迁、社会条件的改变,如今的佑民观不再有几十年前的风光,但是它曾经在北京地区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辉煌景象不该被遗忘,因此现就仅能找到的史料对佑民观做一简单梳理。
    
    佑民观今貌
    香火曾盛、历经重修:佑民观的前世与今生
    香火曾盛:佑民观的前世
    佑民观所在地是通州区张家湾镇的里二泗村,该观也因此被叫做“里二泗”。张家湾镇是古大运河的最北端,在漕运鼎盛时期,自东南方向而来的船只都要经过这里进入通州,再由通州转入北京。因此张家湾是南北水陆要道,而里二泗村又是张家湾镇的一个重要闸口、码头,往来南北的商船、商人云集于此,供奉河神及金花圣母的佑民观就应运而建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香火旺盛。
    
    见证香火旺盛的通运桥已是杂草丛生
    佑民观原来叫做李二寺,名字首现于《元史》:“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故自李二寺至通州三十余里,河道浅涩。”根据民间流传资料,《析津志》中曾有“李二寺,村寺同名”之记载,不过此书在明末已经亡佚,而《析津志辑佚》中不见此句。
    《钦定日下旧闻考》有“元史所载李二寺即今里二泗也,地在张家湾”之记载,再从《光绪通州志》中所记“佑民观,在州张家湾,即天妃庙,旧名里二泗。凡运船往来在此修醮……明嘉靖十年道官周从善奏请赐额,观曰佑民,阁曰锡禧”可知,李二寺、里二泗、佑民观指的是同一个庙。即此庙元代时叫李二寺,明嘉靖十四年(1535),道官周从善修缮、扩建李二寺,并奏请皇帝为寺庙赐名,世宗皇帝赐名为“佑民”,佑民观之名即始于此时。而民间仍然沿用原来的名字“李二寺”,并因旁边有被称为“泗河涯”的潞河、萧太后河、凉水河、通惠河四条河流而谐音成“里二泗”。不过也有人指出其本身就叫“里二泗”,“李二寺”之名是元史的错记,此说也无法考证。
    从“即天妃庙”几字可知,庙里供有天妃也就是妈祖,即东南沿海一带信奉的海神。这种信仰随着船只的往来被带到这里,成为以水运为中心的通州地区的主流信仰。被赐名为“锡禧”的阁为玉皇阁,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原里二泗张家湾有佑民观,中建玉皇阁、醮坛,塑河神像”,可知其中还供奉着神像。这河神、海神共存一庙的情景,也算是这佑民观一个特色。从“凡运船往来在此修醮”一句可知,只要是从此经过的船只都要在这里停留并做道场以祈求平安,从当时大运河的航运作用及运量上不难判断出佑民观重要的社会地位,也可以勾画出从玉皇阁之上所眺望到的万舟骈集的繁荣景象。
    其实,这个庙还有个名字叫保运观。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火烧屯而北七里,曰公鸡店,……又六里,曰保运观,亦谓之李二寺。”《行水金鉴》也提到“保运观”这个名字:“顺天府运河自武清县杨村驿……六里至保运观,即里二泗,十里至张家湾。”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保运观即为里二泗(李二寺),但关于保运观名字的来历却不得而知,在仅存的相关史料中其他名字频频可见,唯独不见有提及保运观。
    历经重修:佑民观的今生
    重修佑民观的周从善来自龙虎山天师府,是正一派“从”字辈道士。曾和明世宗皇帝朱厚熜同窗学习过,因此他请世宗到庙中巡视并赐名,自此佑民观名气大增,之后也不断得到修缮。明万历十年(1582),漕运总督灵璧侯汤世隆为保漕运平安,奏请神宗母亲李太后修缮佑民观。因李太后本系漷县人,又信仰金花圣母,所以对此要求欣然应允,并在以后对佑民观多有捐资。《光绪通州志》中记载崇祯八年(1635),仓场侍郎程住及管河御史禹好善又共同重修。
    清顺治八年(1651),世祖章皇帝到佑民观巡幸,并“赐币五百两”,观中道士用这笔钱对佑民观进行了修缮。并且有位叫田文孝的村民捐资三百两助修,民国时期也有民间团体及个人对佑民观进行修缮。
    《清实录》中记载:“康熙二十年……八月己酉。上自南苑驻跸里二泗。”也有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八年南巡时路经佑民观并停留接见通州官员之说,但《清史》、《清史稿》及《清实录》中无文字记载。佑民观的牌楼上有一匾额,上有康熙御笔的“保障漕河”四字,不知是康熙在何种情况下所赐,此匾后来不知所终,现在的字为后人所仿。
    传说明代时,张天师进京城大都是走水路,所以会经常下榻坐落在运河边并且是正一派道场的佑民观,就住在佑民观的东跨院,据说院中还经常挂着印有“天师府”字样的红灯笼。
    民国时期,通州镇城内有道教庙宇约160座,佑民观为其中最大的一座,“最大一座道教庙是元代所建而明嘉靖皇帝赐名的里二泗佑民观,北滨大运河。前有大牌楼,后有玉皇阁,四边院落带东跨院”。不过后期随着佛教及基督教在当地的传播,道教在通州地区的势力渐弱,“自光绪后半叶,耶稣教来通布教,信徒渐众……道教则已过去,渐就式微矣”。
    这样一来,佑民观也就随之萧条。据通州籍作家刘绍棠回忆,他自小体弱多病,家人让他在远近闻名的佑民观道人周清远门下当了记名道士。周清远擅长治疗小儿及妇科病,在当地很有名气,不过在1947年土改时被划为“恶霸地主”的成分,里二泗的二十顷土地被没收,被分割成三百小块分与村民,周道士在被公审执行死刑之前自焚而亡。1948年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某部的储备油库曾经设在佑民观。佑民观后又被改为小学,“娘娘庙……在里二泗,现为里二泗公立初级小学校及乡公所”,1958年被改建为通州里二泗中学。“文革”期间,佑民观所有殿堂、神像及文物全部被毁,只剩下院中一棵古树及数块石碑。
    
    佑民观内景
    2004年,里二泗村民及附近居士筹集资金开始重新修建观中殿堂,重塑神像,并于2007年邀请到了刘崇尧道长主持庙内宗教事务,自此,刘崇尧道长带领数位女弟子在佑民观修道。二年后,北京市宗教局批准佑民观为对外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并命名其为“佑民坤道院”。
    佑民观:殿堂金石古韵存
    背倚古运河 殿堂金石古韵存
    现在的佑民观坐北朝南,北门外是过去曾经无限风光的古运河遗址,整个院落占地6800平方米。里二泗村曾经发掘出据说是战国时代的古墓三座,位于现在村子的南端,以前却都是在佑民观的地界之内。据《通县志》记载:“殉良三塚,里二泗村南佑民观道人自置之地内有土陇三,每陇高二丈六尺余,围二十八丈余,据土人云,是齐国三杰之坟,故名殉良三塚。某年道人垦地得古砖一方,上书‘里中有三坟’五字,其砖尚存。”殉良三塚的位置距今佑民观大概有1000米左右,可见当时的佑民观面积差不多有现在的三、四倍大。
    佑民观为四进院落,门前是一座高约四五米的四柱三楼式牌楼,由砖、木、石混建而成。牌楼悬山筒瓦顶,五昂斗拱,丁头雀替,正中有一匾,上书“古迹里二泗”。匾上又有一额,阳面上书“敕赐佑民观”,阴面为康熙御笔的“保障漕河”四字的摹本。
    
    胜迹果然同泗水,仙山即此是蓬莱
    过了牌楼即是山门,上有一幅对联:“胜迹果然同泗水,仙山即此是蓬莱”,横批上书“护国宁漕佑民观”,反映出了佑民观曾有的胜景和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进得山门后东西边分别是钟、鼓楼,中间是一座石砌的窝风桥,桥底下一口方孔铜钟。桥的东西侧各有石碑一座,均立于1941年,记载了当地万善堂重修佑民观一事。东边一块上书:圣容万会堂,万善老会公建,中华民国岁次辛巳三十年孟夏吉旦。西边一块上刻有碑文,现抄录如下:
    通县第六区里二泗村敕建佑民观新建圣容万会堂经略
    盖闻勒碑铭碣,以考古迹□常昭;载史传经,永垂典章之不朽。窃因本观年久失修,庙堂倾圮,曾经万善堂会会首庆祥等发起募资重修,历经三载全部落成。惟恐后人不加爱惜,再惑□凉,于是新建圣容万会堂三楹,不独为供奉天仙圣母三位元君真容,特为组织□理委员会,保管观殿,永久庄严,并监理本庙一切慈善事宜,但与庙中自置之产毫无涉焉。其监理规章另行拟定。爰于历年新正上元佳节为庙会圣典□期,于圣母驾前,众会同而朝宝顶,万善□归;奉典礼而进香烟,千秋勿替。厥后虔祈圣德,供俎豆之馨香;仰答神庥,祀蒸□之永享。惟于神圣之灵光与重修之经历,祥志于碑记焉。中华民国岁次辛巳三十年孟夏月谷旦,万善老会会首张仲□、刘庆□、徐□、张玉宗、李玉明、刘子峰、董沐敬志,信士弟子金世芬沐手敬撰并书。
    
    “圣容万会堂”石碑
    从碑文中可知,1939年之前的佑民观曾一度破败不堪,此次修缮经信众筹资历时三年才得完成。修缮事宜由万善老会进行管理,万善老会是里二泗村以南的漷县、靛庄、草场、东西鲁村、黄垡、丁庄、南仪阁等十多个村联合组成的香会,不仅操持修缮等事,并拥有对佑民观慈善事项的监理权,但是又严格区分万善会筹集的善款和庙中自置财产之关系,可见这个民间组织的管理工作还是很正规的。
    四进院落 坤远流芳
    佑民观的第一进院落为灵官殿,供奉王灵官、河神、火神、山神及土地。
    第二进院落是关帝殿,供奉关公、文财神、文昌帝君。关帝殿前西侧有一高1.2米的石碑,碑文如下:
    京都顺天府东路通县城南南大化村信士弟子……因本身身得重病,请名人小辛庄王务斋、郭金叩求济老祖师大发慈悲,救苦救难。病好痊愈,祖师驾前发下心愿,在里二泗罗汉殿前立下石碑一统。中华民国八年……立。
    此碑立于1919年,应该是一位大化村村民因重病前往求拜,并于大病痊愈后来还愿立碑。又可知当时此殿叫做罗汉殿,结合民间口碑流传等资料,可判断在佑民观内应该有一段道、佛相融的时期。
    
    殿内供奉的仙神
    第三进院落为娘娘殿,是佑民观的主殿,正殿中供奉王母娘娘、妈祖、观音。东西各有一配殿,东为药王殿,供奉孙思邈、华佗、扁鹊。西名子孙殿,供奉眼光娘娘、斑疹娘娘。
    娘娘殿前有四块石碑,东西各一大一小两块。西面前一块,高3米,宽1.2米,双龙盘顶,碑文书“重修里二泗。山西平阳府商人,崇祯岁次乙亥”。崇祯乙亥年,即崇祯八年(1635),按前文所述“《光绪通州志》中记载仓场侍郎程住及管河御史禹好善又共同重修”,可知这块石碑是山西某商人为了纪念此次修缮而立。
    东面前一块石碑,高3米,宽1.2米,双龙盘顶,碑额上书“圣旨钦赐”,底座为龟。碑体几乎全部损毁,只有上面五分之一处为原碑,其他都为新补,只可见“……赐观额以垂永……朝因见顺天府通州张……天妃庙无人焚修香火……圣寿……今给答付令臣于……总运总兵官平江……灵慈宫,令各运船清……年久朽坏漕运……玉皇阁醮坛等……处庄……臣正……修醮事……请名额未免岁……皇上念漕运钱……敕礼部……特赐宫观名额……圣旨礼部知道……天妃庙漕运官……圣旨……赐”几字。从只言片语中并对照前文所引史料来判断,这很有可能就是记述周从善奏请嘉靖皇帝赐名“佑民观”详情的碑刻,只可惜这庙里最为珍贵的一块石碑却遭到最严重的毁坏,不然还可以从中得到更为详细的资料。
    在这两块大石碑后,还各有一通稍小的石碑。东边一块高约1.2米,立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阳面碑额书“金花圣母”四字,碑文如下:
    乾隆三十三年岁在戊子丑月,张浩明镌□□炳撰书。盖闻开天立教以来,惟功德之显著□□□□□□可以为神而为□。今有里二泗金花圣母□□元君者功……甚弥,德泽渊渊,视之者俞深,秉乾坤之正气,卜阴阳两仪之……崆峒之洞府,养性于水府之清宫,驱邪魔以崇道……仁灵之电鉴,惟忠孝之是宜,发慈博之弘济,惟善……滋□□于四海,引领八荒聚尊,人人敬慕……绳绳于是人心感格天理明……。皇城西安门内酒醋……德能仁化一家而长幼恒从□隐……二县旗民人等诚起普渡……圣母娘娘御前……以重不朽云雨。此碑阴面碑额上书“万古流芳”,碑文已不可见,只有“当年引善弟子等……陈门金氏”等字样。
    
    殿内供奉的仙神
    西面一块,阳面碑额为“坤远流芳”四字,碑文如下:
    天有好生之德,人有□□之□。□善者天必佑之以福禄,乐于劝善者亦必锡之以后,行善功者□□□之以福寿者也。兹因直隶顺天府通州张家湾里二泗修佑民观,建自先代,庙宇巍峨,正殿□金花圣母之殿,虽亦萧颓,然工程浩大为微难施,以侍将来乐善弟子,但东西二廊□□□。大清□□□。
    此碑背面书:领善信女弟子关门吴氏,引善信女弟子赵氏……等,颜料铺、烟店、箭店、果店、帽店……。记述了一些店铺的女善信共同捐资修缮金花圣母殿的“东西二廊”一事,不过力量不足以同时修葺同样萧颓的正殿。碑文中记叙时间的地方模糊不清,依稀可见“乾隆”二字,其碑额上的“坤远流芳”恰好与东边那块石碑上的“金花圣母”相对应,很可能二块碑是同时所立,为北京城里做生意的女善信为歌颂金花圣母的功德并祈福之举。
    
    见证历史变迁的古木
    第四进院落就是玉皇阁,即史料中所记塑河神像并有醮坛之所在。如今的玉皇阁分二层,上层供奉玉皇大帝及张道陵、许旌阳、王重阳、葛玄四位道教宗师,两侧有八大护法,楼下为六十甲子殿。东西各有配殿,东面是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西为祖师殿,供奉真武大帝、吕祖、邱祖。玉皇阁前一株国槐,据说是周从善道长亲手所种,为一级古树,是这道观中目前所能见到的历史最久的一件遗存。这棵国槐枝繁叶茂、蔽日参天,至少可以容纳几十人在它底下休憩纳凉。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通州佑民观小考》一文整理发布,作者冯鹤,选自《中国道教》期刊2012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