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慕玄风道化玄同 祈愿国道日欣荣|参赛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紫滢 参加讨论

    文/紫滢
    哲学思想道最高——应物利济神化超
    人人因爱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也因爱难解脱!爱的存在,有了关心、照顾、分担、包容、帮助!修行是一个发愿解脱的过程,修成自利利他的智者,使得人人共同和谐成长,国泰民安!不让思想虚度在时间里,不让灵性消沉在欲望里;修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良好心灵!快乐逍遥幸福生活。世间最难的修行,其实不是在深山独处与世隔绝;也不是在禅静中入上乘境界。最难的修行,是在红尘中和谐共存一同发展的关系里。打开己心,洞见人心;心满意足,和光同尘。
    悠悠五千年,道德一线牵!自崆峒演教,轩辕执弟子之礼;柱下传经,仲尼兴犹龙之叹,道教渊源由来久,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道运玄机!
    《云笈七签》天真皇人授《灵宝经》予轩辕黄帝,迄今将近五千年;春秋时老子撰著《道德经》;后关尹子、列子、庄子、河上公、严君平等秉承老子之教,道教发扬光大。东汉末张道陵携弟子赵升、王长于鹤鸣山创立“正一盟威之道”...古云:天无道则不运,国无道则不治,人无道则不立,万物无道则不生。道乃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穷性命之源。先天一气是大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原始自然力,是万事万物生化发展的驱动力,是生命的源泉。
    
    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资料图)
    西文“哲学”一词出自古希腊文菲罗索菲亚( philo—sophia),意为爱智。因为爱智慧,就去寻找智慧,以此定意哲学:一个寻找解决问题;寻找获得真理的过程。对希腊人来说,智慧不是感性认识,而是关于事物的原因和原理的知识。希腊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于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小亚米利都的泰勒斯(公元前7世纪末—6世纪初)是第一位自然哲学家,他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一切生于水还于水,大地漂浮在水上。这种认识是一种高度的抽象,创立了用自然本身的物质去说明自然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哲学史上他被誉为哲学之父。
    中国哲学的逻辑是辩证的,因时因地因人来做判断,中国哲学是一种动态的哲学。逻辑是一种语言,用来作科学思维的,看到逻辑的灵魂其实可以很美的:理性思维的美!诗可以美,画可以美,语言也可以美……有时候看到符号逻辑所出的论证就像一首诗一幅画似的美……老子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集成的五千灵文《道德经》,被公认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五千言《道德经》在海外有一千多种译言版本,老子的《道德经》可堪称是“万经之王”。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西方认为中国哲学只有宇宙(构成)论,魏晋玄学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证明中国哲学本体论,汉朝多讲宇宙的构成,阴阳五行气,魏晋玄学在此基础上发展。玄学是汉朝以来思想文化自己发展的学问,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借助魏晋玄学而得到发展……唐朝道士成玄英对郭象的《庄子注》和《老子》都做了疏,提出一个基本架构,认为“道”是“理”,甚至是“实理”,在万物则为“性”,“人性”是人的本体,每样事物都有其规定性,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成玄英认为性是构成人的根本条件,心是人的主体,心能动,它可以选择是非善恶。他讲气构成了人的机体。因此,理、心、性、气构成了人的基本概念。人存在是有根据的,道家把“道”讲为“理”,即一事物为其自身的根据。因此,理、心、性、气就构成了成玄英理论的构架,在唐初, 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一派就是承接了这四个概念的关系,建构起儒家哲学体系。可见唐朝已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从汉朝宇宙论,到魏晋而有玄学的本体论,再到唐朝之后,特别是宋明,发展了心性本体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宋明理学是受到了玄学(道学)很大的影响。
    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是道!道贯三乘玄莫测,中包万有体无穷。探究宇宙生命之奥秘,冀求超凡,唯有修道积德方可超神化之功。中国哲学(爱智)即道家智慧,犹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生能化,随圆就方,善于应变,润物无声。哲学的研究方向应该是多元的,一方面在理论本身方面要有很高的哲学思维,要从理论方面来说服人,这是未来道家道教研究必须要完成的使命。道教在理论研究的独创性上仍然不够强大,未来道教在理论层面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更好的提升。道教发展需要争取更多的信众,接近常人生活的宗教情感需求,从而获得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多的道教人才弘道阐教。大道归一,万法归宗,东西贯通,哲学家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道乃圣哲思辩智慧,跨越时空,无民族国界,无东西古今。”
    道家道教需要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参与以提升,这从整个中国的道家道教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到:唐代的道教是国教,因有李唐皇帝认祖归宗,就有一大批国师士族好道,才有精英阶层才子佳人深入道中……使得唐代的道教有较大的发展。希望有更多的有志英才入道研究,未来道家道教就可更健康更踏实的发展。以期真正通达道岸:“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语而民自朴”。
    昔有仙人白玉蟾——云游足迹遍山川
    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因道所以立经,因经所以明道。行人道方修仙道,为此南宗五祖琼琯紫清真人白玉蟾十六岁始,学道云游,参寻性命,求问妙玄,访师不倦,问道无厌,四海遍拜明师,受尽苦难艰辛,俗言寻师靠机缘,有缘千里来相会,天不负有心人,终遇罗浮山冲虚观陈楠,拜四祖陈楠为师,遂诚心嗣奉,苦学九年,尽得四祖真传,并得金丹火候之法诀,师亡之后,则云游四海八方,遍参南宋境内名山。其学道之艰难,在他《云游歌》里可见一斑:“茫茫到此赤条条,思欲归乡归不得。争奈旬余守肚饥,埋名隐姓有谁知。”至其修炼六十余年,终最深明经藏,神通莫测,形寄尘中,心明物外,神居仙乡,性在玉清,名集紫府,位列仙阶,积功累行,方成正果,白玉蟾真人精通雷法及丹学,继承了净明祖师许逊信仰教团的“道靖”制度,并加以扩展,发扬光大了南宗....他建立的靖庐以阐扬南宗清修丹法及雷法,受师之诀,祈晴祷雨,驱邪治病,使上茅山神霄派传。
    白玉蟾真人自提“千古蓬头冼足,一生服气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不俗即仙骨,多情乃神仙,真人实乃范儿派十足的一仙家!此诗正是其一生云游四海悟道的写照,其足迹遍访各道教名山……
    说到名道山,首言江西,据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载:
    江西5处洞天:庐山洞(第八洞天)、西山洞(第十二洞天,南昌市新建)、鬼谷山洞(第十五洞天,鹰潭贵溪)、玉笥山洞(第十七洞天,吉安峡江)、麻姑山洞(第二十八洞天,南城)。
    江西有12处福地:郁木洞(第九福地,玉笥山南)、丹霞洞(第十福地,麻姑山)、龙虎山(第三十二福地)、灵山(第三十三福地,上饶东北)、金精山(第三十五福地,赣州宁都)、阁皂山(第三十六福地,樟树)、始丰山(第三十七福地,丰城)、逍遥山(第三十八福地,新建西山)、东白源(第三十九福地,奉新)、虎溪山(第四十七福地,庐山南)、元晨山(第五十一福地,都昌)、马蹄山(第五十二福地,鄱阳)。
    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春,白玉蟾真人很仰慕为民除害,斩杀恶蛟,功泽万民的普天福主许真君,因而云游来到净明忠孝神仙派祖庭西山万寿宫,当时正值宁宗降御香,《净明宗教录》中记载“真人避之,使者督宫门,力挽真人回,为国升座”,经使者再三恳请,白玉蟾主持了这次万寿宫国家级斋醮,“观者如堵”。后又邀请去九宫山瑞庆宫,为国主醮,“神龙见于天”,圣旨诏见不赴...真人因慕白仙岭之秀美灵气,在离逍遥山玉隆宫西十余里的白仙岭隐居修炼数年,并作《玉隆宫会仙阁记》,长期于玉隆万寿宫主持道事活动,亲手校订《玉隆会仙云会二记》、《净明符录科教》两书。
    
    起伏环抱,形势蜿蜒(资料图)
    清欧阳桂所撰《西山志》:“由昭山复起,此岭宋白真人玉蟾祀地,真人住玉隆宫,后喜此山因憇马今真迹四幅尚存。”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十三述: “尝住逍遥山十年,翻道藏,并订正一科仪,有真迹四幅,今尚存逍遥山近乡涂姓。”相传今山中石洞,被乡民呼为“神仙洞”,即为其修炼处。白玉蟾离开后,当地人民为纪念他,把他居住的地方称为白仙祠,并将此山改称为白仙岭。另据《逍遥山万寿宫志》卷六载:“白仙岭,此山在本山西十里,由昭山而东,三峰突矗,形如笔架,即逍遥来脉。初白玉蟾流寓玉隆,后喜此山岩壑幽胜,因徙居之,故名。”郡志:“由昭山而东,耸立三峰,曰白仙岭。起伏环抱,形势蜿蜒。护峡有日月二星来朝,有明塘九曲,遂结逍遥。”故白仙岭因白玉蟾在此隐居修炼而得名。
    白玉蟾真人曾目睹西山道教的祭祀活动,说唐宋时期每年季夏:“诸乡士庶,各备香华、鼓乐、旗帜,就寝殿迎请真君小塑像幸其乡社,随愿祈禳,以蠲除旱蝗……六旬之间,迎请周遍。洪瑞之境八十一乡之人峨眉山的门票,乃同诣宫醮谢,曰‘黄中斋’。”白玉蟾在黄中斋下作注:“黄中仪式,真君所流传也。”(《修真十书玉隆集》卷三四《续真君传》,《道藏》第4册)
    白玉蟾真人久闻江州庐山乃仙灵咏真洞天,遂常到江州庐山各道院游观驻锡,礼祖宣道。太平宫是当时江南最为著名的道教圣地,白玉蟾真人很长一段时间在这里活动,与宫中道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寻仙史之迹,他写下了授墨堂记和庐山养正先生黄君仙碑等文章,记述了宫中的人和事,创作了丰富的诗歌,盛赞宫之奇观异景。据太平宫志载白玉蟾在宫中潜心炼丹,息心修道,收获颇丰。
    白玉蟾真人尝出没于九江其他寺观,白鹤观、景德观、福海院、罗汉寺、西林寺等都曾留下其活动足迹及优美诗文。姚鹿卿庐山集序:“先生噫笑涕唾皆为文章,下笔辄数千言,不假思索。”游览古迹,随性挥洒文墨,如凭吊琵琶亭时,自称为白居易九世孙,写下90句《游琵琶亭》长诗。探幽《三叠泉》大胆夸张书36句长诗,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三叠泉磅礴的气势和雄浑的景观。游览简寂观、谷帘泉、黄龙寺等都留下瑰丽诗篇。《白鹤观》:“我来暂栖白鹤观,忆着故人刘混成。”景德观枕流诗“山间惊龙啸欲飞,涧底银蟾清可掬。”罗汉寺“ 林间一径似惊蛇,中有禅关闭紫霞。”直指其地理环境...其行书《仙庐峰六咏》:吟咏庐山丹光亭、藏丹岩、梯云栈、听鹤台、宣诏石、整衣坛六景。有论:“写得天骨开张,字势雄强,结体奇峭,骨力劲拔,将颜筋柳骨同《瘗鹤铭》的清高闲淡、舒展奇逸融为一体,显得气格十分高古。”《仙庐峰六咏》款署“紫清白玉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江西通志》载,含山县祷应山、丰城县始丰山、南昌府白仙岭、安福县武功山等等处处有白玉蟾真人云游的踪迹。“江右遗墨尤多”。 丰城县始丰山石壁上还存有白玉蟾影集手书“江右福地,始丰名山”八字。
    在赣州还有个五道庙,它是道教的主庙,一说法:“东南西北中,五行归道,所以叫五道”。一种说法认为由于自称“琼山道人”的道士白玉蟾是道教南派第五祖,其门派而谓五道。史书记载:汉安六年由张道陵倡导鹤鸣山,凡入道者需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五道庙”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炼就金丹亦容易,或在山中或在市,我生果有神仙分,前程有人可师问。
    道门功法重密传——无上圣功正心丹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身“小宇宙”,自然“大宇宙”,内丹学是探究宇宙自然法则和人体生命科学的智慧,通过修炼内丹: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开发生命心灵潜能,精气神与道一体化,使自身的小宇宙与虚无世界大宇宙同频交通,本性契合体道合真。 庄子“天与人一也”《山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 “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庚桑楚》。彭祖至论:“大道以自然为宗,以天地为法,以无心为修,以虚无为极,以静定为根,以养性为道,以神化为功。”
    内丹功法是仙学家数千年来同老病死斗争积累下的知识,其功法要诀终未离开古仙合炁、行炁、采阴、辟谷、存思、胎息、人定的基本功夫。没有神仙不读书,历代著名的内丹家多是有较高学历修养的,因勘破世情,发现仕途的路走不通,于是转修仙道,为生命科学的研究作出贡献,丰富了内丹学的理论和实践,汉末着《参同契》的魏伯阳本高门子弟;不肯出仕而人道。隋唐而后科举制度兴起,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受到压抑愤而人道更是屡见不鲜。吕洞宾因科举失意而学;张伯端亦曾习举子业;王重阳参加过武举考试;陆西星竟至九试不第而着道装,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仙学。这批才华横溢的学者终生从事内丹学的实践和研究,使内丹学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很高的文化层次,具有浓厚的学术特征。
    内丹在海外: 《太乙金华宗旨》被德国来华学者卫礼贤偶得并发觉其价值,于1926年译成德文,请著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作述1929年出版,荣格认为中国古老的内丹学和西方现代分析心理学、心身医学是相通;提出“认识心灵始终是人类的最终目标”;其上还载有歌德的诗“:西方与东方,不会再天各一方”;
    
    李约瑟(资料图)
    自号“十宿道人”的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认真发掘道教方术:其书《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第5分册专门讨论内丹学,他称之为“生理炼丹术”……
    内丹学的核心为“精、气、神”。内丹炼养家提出要以先天真气开通总督全身阳经的督脉,融化体内的阴精而做到真正使全身经脉气血完全畅通。内丹学的筑基功法就是先行开关展窍之术,收摄精气神三宝归于中宫,以玄关之窍立基,招摄先天一气复归;进而运行真气,却除人体内经脉、关窍之中阴浊之气的阻碍,使人体气机升降进入高一级的层次。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今人工智能时代,“人工自然”距自然界远,生存基础薄弱不容忽视,如食品药品雾霾....固而更需内丹,唯有内丹功法调整人体脏腑阴阳平衡,不用医药方可达到卫生保命延寿。以下收录为道教内丹功法养生文化中颇具实践意义的精蕴,以期抛砖引玉,共勉同仁度己度人!
    《灵枢•脉度篇》:“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德胜理。”
    《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云笈七签》“元气论”:“夫长生之术,莫过于服元气……存想入肾,入命门穴,循脊流,上溯入脑宫,又溉脐下至五星。五脏相逢,内外相应,各各有元气管系连带,若论元气流行,无处不到。”
    《清静经》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 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启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入药镜》(上):“真精之气,逆流于双关之道。双关者,夹脊之二路也。运气朝于上宫。上宫者,脑也。入于华池,炼之成霜,达于碧海。碧海者,丹田也。以兴真火,锻之斯为玄珠之胎焉。然则,玄珠者,元宫之真气,聚而为精,精复为形,玄珠久炼则还童矣。此黄河逆流之道,非常道也。”
    张伯端《悟真篇》“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中有坎离精。”
    张伯端《八脉经》:“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炁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纔动,诸脉皆通。次督、任、冲三脉,总为经脉造化之源。而阴蹻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酆都鬼户,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要知西南之乡,乃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此乃天地逐日所生炁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阴性重浊阻滞气机畅通,仙家以元阳即先天真气冲达:“上通泥丸,下透涌泉,倘能如此,使真炁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贯通上下,和炁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得之者,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默默,如醉如痴,此其验也。”
    南宗三祖薛道光《复命篇》:「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炁穴。」凝神调息与调息凝神,凝神入炁穴则心息相依神炁融合,心静息自调与息调心自静。修大道无非神炁(即性命。修性修元神。炼命炼元炁)。
    南宗五祖白玉蟾真人《上清集》中载:葛仙公“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开启了道教念诵圣号法门的先河;“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为一块大无边。”“丹成始能法灵,而道法之妙全凭自己元神元气。”“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 山林心绪得闲处,好练长生不老丹。”《玄珠歌注》:“道本无言,多言损气。收气存神,惜精爱己。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神气散乱,法不灵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今志于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但躭于广学,反不能纯一矣。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筐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 正气养满,灵性十足,自能一神通万神具通,一窍通九窍齐通。“玄牝,祖炁也。乃天地之根,性命之本。人能知此一窍,为道则真,为法则灵。乃神气之化,坎离之精。”《玄关显秘论》:“采精神以为药,取静定以为火。以静定之火,而炼精神之药,则成金液大还丹。”
    北真邱祖:“任、督二脉,一源两歧,一行身前,一行身后。人之任、督,犹天之子午,可分可合。分,阴阳不离;合,混沌无间,一而二,二而一也。任、督乃人身之子午,阳火阴符,升降之路,坎离交媾之乡,又曰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在干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地,在人身天地之正中。八脉、九窍、十二经、十五络,辐辏虚间一穴,空悬黍珠,医书谓之任、督二脉,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
    元道教南宗俞琰《周易参同契发挥》引述《内指通玄秘诀》:“日月常行黄赤道,众真学此作还丹。其法即与天地无异,然其所以效日月之运用,与天地以同功,其要在乎任、督二脉。盖任、督二脉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真元,此为机会。……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鹿寿长生,五百岁为白鹿,千岁为青鹿,盖能通其督脉者也。如龟、鹤、蟾蜍皆寿千岁,盖能通其任脉者也。”
    明代李时珍:“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
    明末卢丹亭真人的《养真秘籍》:“此脉在脊骨外两旁边,左右各有脉,未用功前,为后天精髓所壅塞,一加真息通透则壅塞自开,关窍自辟。故左脉开,则左耳先有响声;右脉开,则右耳先有响声。此脉先开,尾闾开时其下甚热,玉柄崛起,急须着意引上此关。”
    清代丹家闵一得“筑基全凭橐龠”:“丹家理气,原有三道,曰赤,曰黑,曰黄。赤乃任脉,道在前,心气所由之路,心色赤,故曰赤道,而赤性炎上,法必制之使降,则心凉而肾暖,黑乃督脉,道在后,肾气所由之路,肾色黑,故曰黑道,而黑性润下,法必制之使升,则髓运而神安。原斯二道,精气所由出,人物类以生存者,法故标曰人道,丹家医家详述如此。黄乃黄中,道介赤黑中缝,位在脊前心后,而德统二气,为阖辟中主,境则极虚而寂,故所经驻,只容先天,凡夫仙胎之结之圆皆在斯境,虽有三田之别,实则一贯,法故标曰仙道。”
    闵一得《琐言续》:“要知气不后升,皆因泥精塞络及窍之故”“神衰则气凉,气凉则精凝不化,中变成痰,充塞经络,而孔窍咸塞。其流弊,非惟大道难行,性命亦难暂保。”且“原夫气行循络,络塞则气滞。”“气不后升,其去斯祸不远矣。且气不后升,升必自前,气若前透,其祸更大。(小则肝气发,大则脚气冲)而病发必春,春发犹可,夏发乃烈。盖此泥精成痰,先塞中宫,阻气下注;间有随炁下流,而命门火衰,降物凝塞于下;而尾闾穴壅,则其夹脊、顶枕必咸壅塞,是已任、督咸闭,祸岂能测?”“行贵得中,又炼须合时。盖一年有二至,一月有朔望,一日有子午,体有自然气机。”“(以)神注坤腹,炁归命门。火旺则炁暖,泥精遇暖则融如水,络窍不为滞塞,厥气自能后透。”“此一真气,正是融化我人日逐谷气所生精液化成真精。精盛自化真气,气盛自化真神,斯三充满一身,而大药自产。”
    清代三阳道人张松谷《丹经指南》“附补亏正法秘传”:“泥丸在头正顶前七分,玉枕乃脑后骨也,夹脊在背脊骨上十二节之下,下十二节之上,其中间即夹脊。左右有两穴,左名膏,右名肓。范业师云:‘婴儿于胎中,此处本通。后因胎足出产时,七窍顿开,气脉神明,不复由此升降,遂至血液垢腻,积渐淤寒。孰知此间正是我初来时旧路。’”
    清末道教内丹家赵避尘“通精八脉”:“人身中八脉之总根为生死窍,后通尾闾,上夹脊,到玉枕,进脑髓,入泥九宫为督脉……横通带脉上通心,下通阳关前通脐,上后通肾中通冲(即冲脉),此是生精、化精、走精、炼精之八脉。此脉一结,不能化精,人由此而老矣。”;“通气八脉”(十呼吸调八脉)“每日清晨早起,先行八脉之气:闭口鼻气,心意先由生死窍起,一吸由尾闾关升到头中为督脉;二呼由前任脉降至生死窍。三吸由生死窍上升至气穴,为带脉,双分开至背后双腰眼,双上双膀窝定住。四呼由两膀窝双走两肘外,为阳腧脉,走中指至手心定住;五吸由两手心走阴腧脉,双回至胸前定住。六呼由两胸前双降至带脉,合归一处,回生死窍。七吸由生死窍直升至绛宫定住,为冲脉,不可过心;八呼由心下降至生死窍,分开双走两腿外,为阳跷脉,过脚指到足心,为涌泉穴,定住。九吸由涌泉穴双回两腿内,为阴跷脉,过生死窍,上至真气穴定住;十呼由真气穴降至生死窍定住。”“能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
    命门中元阳之气(或称命门真火/真气,先天真气,真气,天癸),系维持人体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养生却病的关键,内丹学认为修真的关键在于获得纯阳真一之气,为此秘传补阳之术,通过内丹功夫即可达到。清道教丹家张若虚“若得此种阳之诀,则不论老少,其肾阳变弱为强,易如反掌”。
    雷法:白玉蟾真人“静则金丹,动则霹雳”常行雷法符咒,驱邪治病祈晴祷雨
    《清微丹诀》:“玄关一窍,乃先天一气,此乃万法英华,金丹之枢纽。在于灵宝,谓之玄珠;在于神霄,谓之真王;在于雷法,谓之雷祖;在于炼度,谓之水火;在于南极,谓之圆光;在于老君,谓之法主;在于符水,谓之灵光。此是真一之炁,变化无量大神,可降伏六天魔鬼,可追九地精灵,炼度亡灵以生天,解释多生之罪咎。”认为内丹与霹雳同源是白玉蟾异于王文卿系雷法特点:
    《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把先天神灵同宇宙生成元气等同才是道教。
    《太上九天雷霆大法琅书序》:“元气未判,未始有雷,太虚既开,太极始立。太极之数五,五居乎中,中黄正气,同乎一初,散在万物,遂分阴阳。阴阳之炁结而成雷,其中有神主之,则神霄真王也。”“盖雷霆上则贯斗,下则伏渊,以风为媒,以电为妻,以云为奴,以雨为子。雷之气,乃中天大魁之炁。”
    雷是阴阳之炁相结成,人身与天地同禀一元真炁,道士通过修炼己气来感应天地之炁!
    《跋上清灵枢山雷火云秘法》:“关尹子曰‘衣摇空得风,气嘘物得水,水注水即鸣,石击石即光。’知此说者,风云雷电皆可为之。盖风云雷电,皆缘气而生,气缘心而生。犹如内想大火,久之觉热;内想大水,久而觉寒。知此说者,天地之德,皆可同之。仙人谭升《化书》云‘动静相磨,所以化火;燥湿相蒸,所以化水也;水火相搏,所以化云也;巽水向日,所以化虹霓也。’由是知风云可以命,霜雹可以致,阴阳可以召,五行可以役。”
    
    风云雷电,皆缘气而生(资料图)
    雷电风雨皆自然现象,乃阴阳气感而生,人身中阴阳之炁,则可通过修行自然运度,白玉蟾真人对雷霆最大的飞跃于此。“水火相搏,所以化云。”云是水蒸汽上腾遇冷空气凝结成,如向太阳喷水雾可见彩虹。道士可据自身阴阳之炁,与天地之炁相联,通过改变自身阴阳而改变天气。《玄珠歌注》“雨者,肾水也。运动自己阴海之炁,遍满天地,则有雨也。晴者,心火也,想遍天地大火炎炎,烧开自身气宇,乃晴也”此即白玉蟾所谓“气由心生”之运。
    白玉蟾真人:九者,阳数也,乃天道也。主于震宫,故东南有九天之说也,即雷师出入之地也。天者,至大至圣无极无为之炁也。应者,无物不承天命而生也。元者,至大也。又曰万善之长也,乃四时之首也,五行之先也。雷者,乃天令也,掌生生杀杀之权,动静人莫可测,万神之奉行也。声者,生也,万物得雷震声而萌也。普者,上天下地,四维八荒,无形有形也。化者,天道阴阳,运行则为化。又自无而有,自有而无,则为化,万物生息则为化。天尊者,至大至贵之称也。九天统三十六天之总司,正出雷门,所以掌三十六雷之令,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荣枯,非雷霆无以主其政。雷霆政令,其所隶焉,故圣名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地僻人闲春昼长,了然物我两相忘。把琴弹破世间事,净几明窗一炷香。”
    另附《心传录》:
    造化包含太极中,自从剥复下神功。六阳数足归坤位,激博雷霆起坎龙。雷霆造化得其中天地三才则一同学者若能通得此祈晴梼雨达苍穹。
    八卦范围天地之间,纵横十五,数不离中宫之五,雷霆得天地之中炁,故号五雷。要在行雷之士,虚其心而实其腹,凝其神而守其中,斡旋造化,策役雷霆,遍施甘雨,以救兆民,功达于天。注想金容,常思祖师之言,法行先天一炁,将用自己元神。
    琼钟发响彩旛飞,窗外青乌半夜啼。松竹无言争地静,星辰可摘觉天低。黄云屋角腾金辇,素月檐头放玉梯。稽首紫皇初宴罢,步虚声断乞刀圭。
    真道精神在教外——口传心授厚德载
    《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生在世而图生存,必求一技一业则须“学”,学而至于精则近“道”,这样“为学”和“为道”便成了每个人之生存必须面对的问题。道之术称为道术,诸子百家皆各有其道,如书有书道,画有画道,茶有茶道,剑有剑道,商有商道,拳有拳道,领袖则有治国安邦之道,甚至“盗”亦有道。道学有一要言:“执于一而万事毕”。所谓“一”,就是起点、原点、创始点。这句话用在“为学”上,就是首先要研习“原始经典”。研究道学要以《道德经》、《庄子》作元典。须通晓中华文明的精髓,做道士要有“士气”,从来道家书卷枕边多,老子的《道德经》为大经,庄子的《南华经》与列子的《冲虚经》为小经,后修道者把这三经列为做功夫的必读之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百遍且然,况千遍万遍哉!诵之万遍妙理自明!有志者竟成,无心者达妙道!
    本来大道少人知,才要名师来指示。道家讲究正统传承法脉,拜明师,先要自己多积善行德功课圆,还要冥冥之中有一定机缘。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明师不能得其理……幽章隐书,炼真妙道,秘于三洞,非贤不传。神仙只度有仙缘,只传能载道之器,诚恳之心志者.长生久视之道,才是三洞之秘典,神仙之真传,非凡俗所得而知……
    心至无极方为道,人能神化即是仙,能透生死方能化,解脱形骸自通神。
    
    学道先须识自心(资料图)
    修行即是: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与化合真,丹道实修,其妙在化,神化功夫,无上妙道。南宗功法,从重资质德性,因而“密传心印”,无上圣功唯在正心,须识其心在天地前,其身在天地后,人心如目:纤尘入目目不安;小事入心心即乱。凡人能治心,便是道中人,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学道先须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始信凡心即道心。
    修真之道:去人心而增道心,全是盗天地虚无之气,窃阴阳造化之权。《阴符经》曰:“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机从心生,事以理断。以理断事,人即神也。入玄门以静性为主,如目前春庭新雨四壁寂然,草木含春暗藏长养。理会此中谈玄为道。山有美玉,则草木为之不凋。身有妙道,则形骸为之不败。人能敛藏方得道之要。上德乃行无为之道:天真未伤,阴阳和合,人心窍闭,道心常存。
    真心清净道为宗,譬彼中天宝月同。净扫迷云无点翳,一轮光满太虚空。
    修道要知“道”!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学道之人须知俭:《道德经》:“吾有三宝,曰勤,曰俭,不敢为天下先。”俭于目以养神,俭于言以养气,俭于事以养心,俭于欲以养精,俭于心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学道以化气质为主,理虽载于书,法仍传于口,必待圣师口诀真传。大道不远在身中,气归元海寿无穷。道之源头在先天一炁,本无形妙生有形,为生天、地、人、物之本,炼气保身,炼神保心。身定形固,心定神全。身心形神具妙,精住气定神凝,自然道性圆隆。
    至于修玄之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凝神如得窍,则势如破竹,节节应手。《道德经》首章“常有欲以观其窍”者,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心能内观,观此窍。“常无欲以观其妙”者,现此窍中之妙也。太上曰:“吾从无量劫中以来,存心内观,以至虚无妙道。”“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成玄英解:“玄是深远的意思,也是不执着的意思。有欲无欲两种心态,观其微、妙两种观法,源于同一大道,出于同一根源,却有不同名称。虽名称相异,却出于一道,叫做深远。深远的玄,理则上归结于不执着。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二者都不执着,所以称为玄。” 天道甚浩广,太玄无形容……真空妙有界,元神便呈现。
    专精养神不为物杂谓之清,反神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观,则身神并一则近真矣。“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真”。
    参玄宗从性宗,时瞑目,间静坐,养气足精,运髓补脑。入玄关须定力。定则静,静则生,静中静,动中静,方见功力。内神定,事来心应,事去心止,外气定,坐时静,常时静,静时炼气,动时炼心,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和,始得收心,潜心内观,静待心如秋潭浸明月,心乃身主宰,须得时时在。丹道顺凡逆仙,依法真修,时至功境,自然应景,此即有意练功,无意成功!乃水到渠成,功到自然成。春桃多艳,是三冬蕴藏之真阳也。秋菊多黄,是三伏聚养之真阴也。此中玄理意会得,华池养得水足,意树自然花开,道果浑然结成。
    修道早趁光阴功,精气和神混合中,事机来临终悟空,逍遥自在朝仙宗。
    慕玄风道化玄同——祈愿国道日欣荣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仙道贵生,《正统道藏》首经《度人经》的首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可见贵生思想之于道教的重要性。而道教的炼养方技的发达,内敛虚静的性情,无为不争的处世态度都是因此而来。贵生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历来道士们在追求长生积累下的经验,是值得挖掘的宝藏。不死的概念在科学上意义非同寻常的,这为李约瑟博士所认同。
    修无人间尘俗气,自然神韵得飘逸。《生神经》:“身神并一,则为真身。”张紫阳真人:“始于无作人不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修道的根本目的是清其气海,静其心源,司马承贞《坐忘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如“鱼相忘于水,人相忘于道。”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不失凡身得道身”……深入经藏,阐扬妙道,弘法利生,济世度人。使天下之人咸得清净之性,同登仁寿之域。这样整个的人类,整个万物,整个宇宙,整个天地都能达到共同。
    
    (资料图)
    修行者敬天地,礼神明,孝父母,重师尊,信朋友,和乡邻,平时注重祈祷:以人的精诚,感动神的灵力,正心诚意,斋戒诵经,至心称念,诚感神灵,冥想入静!祈帝降临!已达达人,挽世界为清平,化人心为良善,冀世界为大同。学者董光璧:“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合,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绿色文明即法自然的道文明!在其书《当代新道家》中揭示正在兴起的新科学观向道家思想复归。从中窥见一抹暖阳正徐徐升起……得慕玄风道化玄同,祈愿国道日欣荣 !
    从《道德经》紫滢悟“通”!“通”乃是内在于道的德性,道之所以为道的德性,身心通无疾扰!人事通得东风!诚心以道德经为人处世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求自己“通”,人生路顺风!自于日常中修自悟了!有缘德遇明师是福分啦! 重阳祖师喻身是莲藕根在淤泥,心如莲花在虚空。修道在修心,智慧源于心灵,莲花:妙香广布,妙理俱存!“步步莲花”: 来比喻悟道修行经历的辉煌!紫滢此生惟愿国道兴,华人底蕴深,时如唐宋盛,四海皆伏臣!诚心祝愿各位修行同仁,学道悟道如“步步莲花”道途辉煌!希望有志者:有闲学点道,自在乐逍遥,利人又利己,事半功倍高!道在生活中,日用不知晓,悟玄观海潮,妙道相伴好!(编辑:忆慈)
    作者简介:紫滢,道名静滢,秉承家风得慕玄门,曾受道家无为文化熏陶,幸捶玄空无常风水传承。正心诚意弘道,真性践行济人。三才相助五术行,紫气东来甘露滢。惟愿国道兴!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紫滢,文章原标题为《慕玄风道化玄同—祈愿国道日欣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