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三教合一 功行双修:集百家之长的全真教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清虚道人 参加讨论

    文/清虚道人
    小说与史料中的王重阳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作品《神雕侠侣》中曾出现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之一丘处机说道:“我恩师不是生来就做道士的。他少年时先学文,再练武,是一位纵横江湖的英雄好汉”。这虽然是小说家之言,但金庸先生写下的这段话基本是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言辞出也隐含出了王重阳祖师创立全真教的最初原因。
    
    影视作品中的王重阳形象(资料图)
    重阳祖师先参加当朝科举,不中。后又易名参加武举,虽得提名。尽管前后两次考取功名的结果不同,但这里隐含着一个基本的信息点却可以映射出更多的内涵。《金莲正宗记》中记载,重阳祖师“力倍人,才名拔俗,早通经史,晚习刀弓”,却是个文武皆通的人。其重阳祖师未出家之前的家境很是殷实,能在当朝参加科举考试,则证明其本身是受到过儒家正统教育的,是个儒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使得他在后来创建的数个全真教会、教堂、全真庵时期才会大力去宣传和弘扬“三教从来一祖风”的全新宗派观点。
    王重阳创立“全真教”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和宗教史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儒道佛共同支撑起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三教之间也一直存在着相互借鉴和交流之处,但如王重阳这般明确提出三教圆融思想的教派出现则是首次。正是因为这一全新的立教方式,《元史·释老传》中把这三个教派同之前早已存在的正一天师道相区分,认为其为新创立的道教教派,因此成为“新道教”。在这一创举的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原因促使重阳祖师下定决定去创立一个完全不同的教派呢?
    
    
    
    丹景(资料图)
    

    首先,重阳祖师创建的教派是建立在既有道教的基础上的,更确切地说是秉承了内丹道的思想。后世在追奉全真教传承时,把东华帝君、钟离权祖师、吕祖、刘海蟾祖师和重阳祖师尊位创教五祖,同时也明确了全真教的历史传承。从这份谱系中可以看出,全真道在尊奉了太上老君大道的前提下,更侧重于内丹道的修持。而全真道又提出的对心性的炼养,不仅是南华真人坐忘思想的继承,更是内丹修炼的基本前提。
    全真教具有了这些特点,才使其明确区分出从张道陵天师起一脉传承下来的天师道的谱系。尽管全真教也有科仪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也继承发展了一些上清派的符箓和仪轨思想,但全真教真正的立足点还是在于炼养,甚至为科仪和符箓都赋予了内丹道的思想在其中。所以在全真立教之后,其虽然也秉持着道教的传统,但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道教有了非常明显的区分。
    功行双修
    而内丹和外丹、內炼和外行的不同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区分。全真教和传统意义上的道教形式已经产生很大不同,由此也被称作是“新道教”,这就引出了全真教具有创新性精神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功行双修”。
    凡是宗教,都必定是要强调对彼岸世界的超脱的。把这个概念放到道教的环境中理解,所谓之超越可具体指得道成仙。在外丹道盛行的时期,道教主要强调以服食丹药的方式来获取超升的捷径。但全真道倡导的“功行双修”则更强调的是真功、真行的实践,通建立起完整的教制和戒律,来敦促和监督修行者保全真性,以功行双全而成真人。
    
    清净(资料图)
    道教中提到到“性”,指的是修行者不受尘世蛊惑的不变真心。只有真心不变,才能保证元神和本真的自然不灭,这是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修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而性是受到心的牵缠的,所以重阳祖师在传授给丹阳祖师《二十四诀》中曾提过:“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戒律和修持的重要途径就是澄心见性,剔除缠绕在心性上的种种迷障,得见自己笨的清净本性。
    “清净”本是道教教义的一大内涵,在借鉴了佛教戒律和禅宗的心性思想后,清净已经演化成修持的方式。所以丹阳祖师曾言:“千经万论,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清静”,是对禅宗所谓的“心法俱泯”之说的更进一步发展,是在承认了人的基本功行的前提下而谈起的修行。把人的作用提升到一切修行的基本前提,这是非常具有开创性的第一点。
    三教合一
    全真教在总结了庄子“心斋”、“坐忘”以来的历代道家心性说的前提下,又融汇了佛教关于心性的炼养等内容,同时对儒家理学思想的自我约束方式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如在《北游录》中有云:“必有志于功行,莫若接待。凡所过者,饥得食,劳得息,时寒时暑,皆得其安慰。”此处提到的招待行人、救乏解厄的功行方式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得道成仙的思想,而是把个人的修行和利济于众生的慈悲整体结合起来,使得全真教开始具备了悲天悯人的情怀。
    
    三教合一(资料图)
    所以在功行双修这一点上,全真教依旧秉承着“三教合一”的大思潮,这也正是宋末元初时期各民族融合加速的社会现状在当时人们思想和文化上的真实反映。
    丘祖在《寄西州道友》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抵修真慕道须凭积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难以超凡人圣。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但克己存心于道,皆为致福之基。”在重阳祖师最得意的四大门生丘刘谭马中,马祖得道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谭祖得道用了五年时间,刘祖得道用了七年时间,而丘祖则自称福薄下志,所以苦修将近二十年才能取得一点小成就。并且这个开悟和得道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潘溪六年、龙门七载,这是丘祖功行双休的具体实践,正是通过积极参与到世俗生活中往往才能得到大超越的前提和思想上的感悟。
    全真教讲求出世,《重阳立教十五论》开篇就提到“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在某种程度上道教修行者出家投庵和佛教的出家制度有类似性,但不同的是,道教讲求的出世一定是建立在对尘世的人们存有一定价值的方式上,而非只是奢求供养的寄存。所以在全真教讲求的功行双修中,长期的积功累行是以人世的善行为出世的前提和果德的,是在入世之上获得的超越。
    全真教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从来没有否认过人在现世中的价值。尽管投入全真教门修道需要以出家投庵为标志——这和早期的天师道的修道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但全真教依然在为门下弟子强调每个人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重阳祖师初立教时,要求门下弟子以诵读《道德经》、《孝经》和《心经》这三教经典为入道前提,此在透露出三教融合的思想之下,更是鲜明地表达了全真教对得道成真的阶次等级的看法。凡是修道之人,首要以尽父母之孝为前提,其次以涤除魔障、澄净本性为修道的进阶,而作为修道的终极目的的明道、悟道、证道的方式则是贯穿整个修行行为始终的。所以全真教三教圆融的思想不仅仅是对各家思想的汇总和融合,而且是把三家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一个社会人身上的不同作用进行了道教修行方面的提炼和升华,并使之成为自我独具一家风格的新道教。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清虚道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