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谁说道士养生只会练功与炼丹,其实人家还“恋”它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腾讯道学 旖墨 参加讨论

    文/旖墨
    自古以来道家的祭天、通神、避邪等仪式都离不开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道教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香文化与应用。主要体现在道教斋酿焚香、养生修行等方面,它发展延续贯穿着整个道教文化的传承历史。道教香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形而上的精神哲理,形而下的应用科学。亘古以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由初始最简单的激发内心愉悦感功能就可以用作养生养心。(资料图)
    人对香气的喜好是一种自然的本性
    从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对香气的喜好是一种自然的本性,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由初始最简单的激发内心愉悦感功能就可以用作养生养心。古代天子安于享受繁华,历代皇族对利于生命的事务都孜孜不倦的追求。当发现香的养生功能后,就开始大量运用,除了在宫殿里燃香外,出行的车架上也要悬挂香草,士大夫也争先佩戴香草。屈原在《离骚》中就说,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与“内美”并重。香气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对身心的修养。
    
    用香气养生的理论也在汉代得到整理和确立。(资料图)
    香在道教中四大功能
    汉代是我国道教体系建立以及传统医学理论的确立时期,著名的道家经典《黄帝内经》就诞生在这个时代,用香气养生的理论也在汉代得到整理和确立。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把365种药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三个档次,并指出上药是用来养生的,可以久服,中药须斟酌服用,下药是治病的不可久服。在上药的罗列中,我们可见到麝香、木香(青木香)、柏实、榆皮、白蒿、甘草、兰草、菊花、松脂、丹砂、辛夷等传统香料或传统制香辅料,如榆皮、白芨、硝石。而香气以其愉悦性,便利型,预防性,安全性,成为道家上医治未病的首选,正所谓上药治上病也。
    由此,香在道教中确定了四大主要功能:
    1.祀先供圣——礼仪的表达手段(通神);
    2.祛疫辟秽——草药的重要部分(预防);
    3.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备用品(养心);
    4.启迪才思——文人的读书伴侣(安神)。
    因为它的实用性而得以延生到社会各个阶级使用,无论宫廷还是民间无处不在。
    性命双修的概念
    道家最早确定了性命双修的概念,保健养生必须从‘性’、‘命’两方面入手,由此衍生出很多与之相关的修炼方式,而香恰恰就有‘养性’的作用。因此中医药学将香视为养生养性之‘药’,形成了‘香药同源’的传统。在道家的中药理论看来,共同认为大自然是一个由阴阳两气组成的整体一样,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需要阴阳两气的正常循环才能保持健康。在中国医学中有关于病势的学说:如果“气”下行至足部后很难上行被称作“下陷”,子宫下垂、胃下垂、手脚发冷症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上行至头部后很难下行被称作“上逆”,目眩、呕吐、咳嗽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从身体里跑出来停留在身体的表面不肯回去被称作“表”,疹子、痤疮等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集结在身体的中心不肯运行被称作“里”,消化不良、肿瘤等属于此类病势。为治疗下陷、上逆、表、里这四种病势的疾病,便形成了具有升、降、浮、沉四种药势的中草药群。对下陷病势的疾病用升药势的药,对上逆病势的疾病用降药势的药,对表病势的疾病用浮药势的药,对里病势的疾病用沉药势的药。也可以归纳为:用具有升浮药势的药可以提高下陷、表的病势;用降沉药势的药可以压下上逆、里的病势。而治愈及养生可以通过人体的五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其中鼻识就是道医的外用重要治疗渠道,故常有焚香一注,古琴一曲,病退人安的佳话。
    
    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资料图)
    道教自古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只有顺应自然的变化,及时调节,才能保持健康,因此,应随季节、节气的变化,调节增减香药品种、用量。如立春时节的香可以加入苍术、柏枝;雨水土动,使人心神不安,此时的香可加入解郁安神的合欢花……一款好的养生香,涉及医学、药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等科目,与道教练外丹之法类似,这样才能达到养神、养性之功用。
    道教是中医的起源,道医里的一些养生治病的观念均来自于道家经典。道家认为香可以辅助修道,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载炼丹、斋醮时须焚香:“凡作黄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烧五香,香不绝”。《抱朴子内篇》中有不少涉及香的内容,如论述香药之珍贵“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胆、素胶、江离、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另有入山辟蛇法,“以麝香丸著足爪中,皆有效也”等等。
    通过大量的应用,中国道家(医家)对香药的应用也更加熟练,大量香薰方剂出现在《太平圣惠方》、《苏沈良方》等方书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更是专辟“诸香”一节,载芬积香、衙香、降真香、清远香等;香薰的应用范围亦有所扩大,涉及熏衣、防疫、祛秽、醒神、治疾等多个方面。宋代,从宫廷到民间还都盛行饮一种能强身健体的苏合香酒。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芳香治疗”和“芒香养生”方面的应用。
    从六朝时期,边陲和域外香料大量进入内地,药香品种已经基本齐全。人们按照中医药的理论审视外来香料,按照中药的制作方式,用外来香料和本土香草合香,选药、配方、炮制出品目繁多的药香,单香方上升到合香方,阴阳调和,炮制去燥,药效及安全性得到极大提高。就用途而言,有居室熏香、熏衣熏被、香身香口、养颜美容、祛秽、疗疾以及佛家香、道家香等;就用法而言,从最初的简单熏烧发展到佩戴、涂敷、熏蒸、内服;就香品的形态而言又从最早的线香发展到有香丸、香饼、香炷、香粉、香膏、香汤、香露等。
    
    气香能和五脏,温养脏腑,调和卫气,宣通气机。(资料图)
    东晋的范晔还写下了《和香方》,可惜正文已佚。但陶弘景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一种用来熏衣服用的香丸的制作方法:说用一两沉香、一两麝香、一两半苏合香、二两丁香、一两甲香、一两白胶香捣碎后加蜂蜜,用来熏衣服。此种用于熏烧的香丸的制作方法与用于内服的药丸的制作方法完全一致,并且香丸的成熟年代也在药丸普及的六朝时代。可以说,香丸即是药丸的一种;药香即是中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这样,中国的药香体系在中医药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形成。药香成为中国道香文化中形成时间最早、最核心、最独特的部分。
    唐时期,国家空前强盛,香文化也获得空前发展。香品种类更加丰富,用途更加广泛。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理论认识的加深,药香的养生功效也得到了进一步认同;随着中药方的整理问世,香方及其功能性也被大量整理记载。因为香料难以用四气五味理论解释药性,说明作用机理,因而又有芳香药性之说。有古代学者归纳香药十大功效:1、气香入脾,悦脾,醒脾;2、气香开胃,行胃气;3、气香透心;4、气香透骨,透腹;5、气香入络,透络,清络;6、气香利窍,宣窍,开窍;7、芳香燥湿化浊,开郁;8、芳香辟秽,逐秽,透邪;9、气香主散,能散邪,能泄气;10、气香上行,增进饮食,开发胸肺之气而宽畅胸膈,能引清阳之气而止痛;11、气香能和五脏,温养脏腑,调和卫气,宣通气机。
    道教以“道”为信仰核心,进行修道来完善自我和兼善他人,自古十道九医,纵观历史,大量道人投身于道医养生事业,悬壶济世,以造福百姓为己任。历经几千年风风雨雨,中国道教几度沉浮,有过兴盛,有过衰退,但香文化始终与道教紧密相连。在喧嚣的人世间,香不仅使修行的场所气味馨人、威严庄重,而且能使修行者心灵得到宁静,获得灵感,取得养生效果。香由于它的特殊吸收渠道,成为道家养生外疗的重要手段,又由于它的芳香愉悦效果,成为人类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日常必需品。道教的香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翘楚,是中华民族之国粹,大量道家流传的香方以及应用经验是未来养生健康产业的瑰宝,值得我们推崇与弘扬,造福社会,惠泽天下。(编辑:孟淅)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原标题《道香养生的历史传承》文/ 旖墨,正一派道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