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道人 《红楼梦》开篇便有一段非常滑稽而且荒唐的描写:有个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到一块大石头上字迹分明,于是同“石兄”进行了一番关于文学创作理论的对话,最后把石头上刻的故事“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问世传奇”。“空空道人”因受石头上的故事感动,“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把自己改名为“情僧”。 在中国文明史上,释道两教都可谓源远流长,关于两教信徒事迹的记载车载斗量,但对于《红楼梦》开篇如此荒唐的描写,相信两教的任何大师都要大摇其头的,文人雅士见此描写,也只会付之一笑,不予深究的。自红学诞生以来,未见哪位学者专门考证或索隐过“空空道人”的事迹有无真假;过去,笔者也一直以为这么荒唐无稽的描写,不过是《红楼梦》作者用笔狡狯而已,“石头”、“情僧”和“空空道人”大概都是作者的假托,那段关于文艺理论的谈话也只是作者文艺思想的内心对白,所以,对这个居然改名为“情僧”的“空空道人”,并未作认真的考证。 《红楼梦》中的这个“空空道人”,并非假托枉拟,而是实有其人。《红楼梦》对“空空道人”与“石兄”的对话以及“空空道人”把《红楼梦》“抄写回去、问世传奇”的描写,实实是“追踪蹑迹”的忠实记载,并非凭空杜撰。现将笔者考证的结果汇集如下,以飨诸位同仁: 一.《红楼梦》中的“青埂峰”,就是京东盘山的“青沟禅院”。 笔者曾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考证》一文中,论证过“青埂峰”应是北京东北四十里盘山的“青沟禅院”。据《盘山志》记载,盘山自古便有“盘古”在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山有女娲庙,传说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的所在。盘山上有个“砂岭”,明代大文学家曹能始游历盘山的游记中记载,“砂岭”悬崖陡峭,艰险难行。清初盘山上的寺庙渐多,游人不绝,庙众遂把“砂岭”悬崖凿缓,变成坦途。洪升到盘山“逃禅”时,发现“砂岭”现状与曹能始的记载不符,曾驳斥曹能始记载的“砂岭”是个荒诞“无稽”的悬崖。因此,断定《红楼梦》中所写的“大荒山”就是盘山,“无稽崖”就是砂岭,是有充分根据的。 盘山上有一个“青沟禅院”,应是《红楼梦》中“青埂峰”的谐音出处。“青沟”、“青埂”谐音应无疑义,但一个寺庙何以又称为“峰”呢?其中大有玄妙!晚清以降,盘山不太有名了,但在康乾盛世,盘山却是赫赫有名的天下四大名山之一,乾隆皇帝便有“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诗句。盘山当时有名, “青沟禅院”当时更是名动天下!据康熙朝位居刑部尚书的大官僚、大诗人王士祯《居易录》、《渔洋续集》记载,康熙二十五年,皇帝本人亲自游历盘山,曾在 “青沟禅院”小住,风雅的皇帝玄烨同寺院住持智朴和尚联诗酬唱,心情大为高兴,御书“天外一峰”四字,赐给“青沟禅院”。从此,文人雅士把“青沟禅院”又称为“青沟峰”,这就是《红楼梦》中“青埂峰”的真实来历。把寺庙称为“峰”,在中国历史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红界同仁对此应无疑义吧! 二.《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就是“青埂峰”住持智朴和尚。 据《盘山志》和王士祯等康熙朝文人的著作记载,智朴和尚号拙庵,俗姓张。江苏徐州人。十五岁出家。三十五岁至盘山,在青沟“结庐”,是“青沟禅院”的创建人和寺院住持。这个智朴和尚十分了得,他不仅佛学造诣很深,更是一个文化功底深厚的“诗僧”,一生吟咏不辍,著述颇丰,可谓性情中人,称“情僧”应是名至实归。他不仅曾同当朝皇帝吟咏唱和,同京中的众多公卿士大夫,都有几乎不拘行迹的密切往来,与康熙朝的著名文人如朱彝尊、王士祯、王泽弘、李天馥、洪升等,往来尤其密切。这在智朴所修的《盘山志》、《盘山志补遗》、《电光录》以及上述大师的作品集中,都有丰富的记载。 智朴这个“情僧”,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还确实有“道士”的双重身份,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空空道人”!智朴号拙庵,时人一般都尊称他为“拙上人”、“拙和尚”、“拙大师”,谁能料到,他居然还有一个别称“拙道人”!康熙朝江苏巡抚、著名诗人宋荦的《西陂类稿》卷十七就记载有《盘山青沟拙道人远道见访留住沧浪亭两首》诗,诗后附有智朴《次韵奉酬》诗。既然“奉酬”了,就说明本人也承认了“拙道人”的称呼。 其实不仅在称呼上可证明智朴这个“情僧”同时就是“空空道人”,在行为上也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智朴这个人是个对儒释道三教都有浓厚兴趣的智者,他出诗集,修山志,大量刻印佛经,也曾刻印过道教的最高经典《道德经》!康熙三十二年,他就曾捎书王士祯,委托他为刻印的《道德经》作“序引”王士祯的《居易录》对此有明确记载。智朴不仅为同他交往的文人雅士讲经说法,劝他们看透仕途人生,还经常给他们送去盘山所产的草药“黄精”、“紫芝”等,在王士祯、李天馥、洪升等人头上出现白发时,他都曾捎去“黄精”,据说可治白发,令这些人深受感动,在他们的诗集中都有记载。采药治病是“道士”的行为,从这一行为也可看出智朴身份的释道二重性。 三.“青埂峰”自怨自艾的“石兄”,就是青沟禅院酝酿创作《红楼梦》的洪升。 关于洪升的身世和生平,笔者在《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红楼梦〉创作背景分析》等系列考证文章中以作过详尽阐述,读者可自去寻阅,在此不再重复。这里重点探讨一下洪升同智朴和尚的交往,亦即《红楼梦》中“石兄”同“空空道人”的对话来源。 洪升自康熙十年遭逢“天伦之变”的“家难”,逃离了“赫赫百年”正处于“末日”的家庭,在北京一边做“国子监生”,求取功名;一边卖文为活,为人撰写“碑文”“祭文”,换几个小钱糊口。《红楼梦》中“悼晴阌”、“祭金钏”,严肃题材用滑稽文字,祭文之多之滥,总使读者感到奇怪,这实实是洪升真实生活的曲折反映。除了撰写碑文之外,洪升的重要生活来源就是写传奇剧本,搬演时觅得几文赏赐。著名传奇《长生殿》,就是在困苦生活中,于康熙二十七年在北京创作完成的。 这种困苦的生活,使得从小一直过优裕生活的洪升心境十分烦恼,查洪升诗作,描写生活困苦的诗文,大概是有史以来所有诗人中最多的。除了生活上的困苦以外,功名上的不如意,更使得洪升困惑万分。洪升天分甚高,自负也甚高,视拾取功名如草芥,但却布衣终生,比蒲松龄还要悲惨。康熙十八年,朝廷开 “博学鸿词科”,大量网络汉族文人,凡蒙荐举者几乎都被授予一官半职。这样好的机会,洪升偏偏“未庸荐举”。什么原因呢?是洪升才学不够、声名不高么?显然不是,唯一的原因,就是洪升因家庭矛盾,背负着“不肖”的恶名!此时的洪升,产生虚无主义思想,同世外僧道交往,就势所必然了。 洪升同智朴和尚的直接交往,有据可查的有两次:一次是康熙二十年春,洪升陪同工部尚书王泽弘去东陵“送灵”,归途中顺访盘山,专程往青沟寺拜访了智朴禅师。洪升此次游历有八首记游诗,今存。此时的洪升,正处于未被举荐“博学鸿词”的忧郁之中,见盘山满山“大石”的胜景,用手指摇动形影相吊的 “风动石”,听智朴讲盘山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正触动满腹心事。这应是他在《红楼梦》中,慨叹“娲皇”用了三万六千块,“独留一石未用”的心境的真实描绘! 洪升同智朴的第二次交往,是在康熙二十九年春。上年中秋,洪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革去了“国子监生”,并受了三个月的牢狱之灾。在功名彻底无望、哀莫大于心死之际,洪升“牛衣肿目”,骑着一头毛驴来到盘山,到青沟寺同老友智朴“逃禅”。 洪升向老友倾诉了自己“愧则有余、悔又无益的大无可奈何”心情,试想,此时的僧人智朴会如何劝慰洪升呢?只能是《红楼梦》中所说的话:“好就是了,了就是好,若想好,便须了,若不了,便不好”。智朴唱《好了歌》、洪升答《好了歌解》,应是此时两位老朋友之间当然的行为,也正是洪升创作《红楼梦》的动机所在。洪升此次在盘山写了许多思想消极虚无的诗,洪升的诗集中节录收入一部分,其余都被智朴收入《盘山志》中,读者可自去查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