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的尊严观是其道统驭下的尊严观,是同乎其德的尊严观。不论是对生命的珍惜和敬重,或是统治者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敬畏,还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和认可,都是如此。且得一份道,同一份德,则增一分尊严。得大道成善德,则如同大道大德,无为而有为,不治而大治,无有而富足,不争而无争,无尊而至尊。 关键词:老子; 道; 德; 尊严观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6-0034-04 在现代伦理学中,尊严是主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意识和确认。马克思指出,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1]。老子是先秦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以无为的思想著称,对中国文化有着长久重大的影响。尊严是人类所特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体现。只要是人类的一员,就会有尊严观。老子也不例外,即便他撰《道德经》后便莫知其踪的隐去。 老子的思想体系可以说是始于其道也终于其道。道也是理解老子尊严观的唯一钥匙和根本。在《道德经》中老子关于道相关论述就有73句之多,如再将其用一、大、玄、母、象等指代者则更多。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二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 道是万物的本源,其根本的作为是无为无不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老子尊严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其道的境界, 一、以道求生,以道护身:老子关于生命的尊严观 保障人的尊严首先是保障人的生命的尊严。人的生命的尊严是指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形式所享有的、区别于物和其他生命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尊贵和庄严。因为身体是人类一切思想及实践的保证。老子深知并爱惜身体、珍惜生命。在《道德经》里出现大量的身和生等字词,5000言的《道德经》其中身字共有 23 处之多,并有大量诸如目、耳、口、腹、牡、牝、朘、天门等身体器官之词。说明老子思想中有浓厚的生命意识。 维护生命的尊严,首要的是维护生命本身的存在和健康。老子指出,人的死亡不可避免,但是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能够顺从自然延年益寿,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自己走向死路,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十有三。老子认为真正善于维护生命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不论是自然界之兕虎还是人类之兵刃,都无法伤其身阻其生,当然不是因为成仙而是由于以其无死地焉[2]。如何才能不入或去除死地?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2] 老子认为天下万物都有其道、有其始,是为天下的根本。按照道去认识、对待天下万物,便守住了根本,如此便终生不会遭受危险。然而道非恒道也,无形、无状、无味且无边,如何守道而行呢? 老子指出了一条人人都可以为之道,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2]告诫人们要堵塞各种私利欲望之门,不要追求虚妄之名利,不可贪享感官之快乐,便会终身没有忧愁,更不会有生命危险。反之,打开欲望之门,享受欲望之乐,则终身不能安宁。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2]守道成德则不殆。一个人要不断地修道进德。有德之人就像婴孩,蜂虿虫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因为精之至也,和之至也,精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而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2]再次指出无私无欲无求,自然就会精和、知常,也就是不殆的真理。否则贪求享乐就是祸殃,任使气损精耗就是逞强。物极而衰,便是不合乎道的行为或状态,就会早亡。 老子又进一步阐述生之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2]柔弱也是老子道的特征之一,希望人们以道求生,以道护身。因此老子认为合乎其道同乎其德的人生才是有尊严的人生,也是生命尊严的根本。 二、无为天下:老子关于统治者的尊严观 统治者的尊严,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和个体对统治者给予的价值承认和尊重,并由此形成的统治集团及个体在人们心目中令人敬畏、尊敬的地位或身份。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多以苛政和峻刑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尊严,历史证明往往适得其反。老子主张以道施政,以无为至有为,以不治至大治,以不贵至大贵,终得最贵之尊严。 老子心目中的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无为正是道在政治上的具体运用。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就对圣人的为人、治人和治世给出了纲领,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2]。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之法,便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之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2]需要指出的是,此恒使民无知无欲也的无知,并不是愚民政策,此知通智,在此意为心计机巧。老子的无不治的理想社会,就是使得老百姓淳朴敦厚无私无欲近乎婴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而极少数有智者也不会也不能使用机巧计谋,天下就会大治。 老子在要求统治者像圣人那样行不言之教。治理天下一定要遵从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2]但是就像老子自己所言道恒无名,令人难以依则而行。故老子又给出了通往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的具体路径。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2] 治大国如同烹饪小鱼,不能随意过多翻动,也就是治国不能折腾。这就是以道立国。以道立国则一切神、圣、人、鬼各安其事、互不相伤,则天下治。老子亦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2]也是奉劝统治者不要侵扰百姓,让其顺其自然地繁衍生息。 以百姓之心为心。治国需真心爱老百姓,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翕翕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2]。统治者没有自己的意愿和追求,老百姓的意愿和追求就是他们的意愿和追求。也就是以百姓为天下之本。所以统治者对待老百姓是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2]。这才是守道,也是真的高超的聪明。爱惜老百姓同样不要苛政、繁政和冗政,其政闵闵,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邦缺缺[2]。统治者要懂得老百姓疾苦之源在于受剥削之重,老百姓起来造反是因为统治者的私欲妄为之厉,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不治[2]。老子主张统治者与老百姓是鱼水关系,不能脱离老百姓,鱼不脱于渊,对待老百姓不能用严峻刑法相威胁,邦利器不可以示人[2],否则不仅得不到统治的威严和尊敬,甚至会江山不保,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2]。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2]老子在《道德经》最后一章中强烈呼吁统治者修德为善,善待百姓,如此才会成德,德成才会得天道,天道得则天下治。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2]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天下大治的尊严。天下不可强取强治。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矣。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2]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不得已而用之,但是不能穷兵黩武而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得志于天下矣[2]。可见老子不但不主张用威逼的方法强行治理天下,同样不主张发动战争,以武力夺取天下,若非不得已则不用兵。 言行须同于道德。老子曾以水喻道,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同时老子还告诫统治者要像水一样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2]。所以统治者须修道修德,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2],要贵为身于为天下,不可爱以身为天下[2]。统治者须将道与德的修为运用于治国中,统治者无为无欲,老百姓也将自正、自朴,我无为也,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2]切不可以智谋机巧治国,这样也会引导老百姓私欲横行、偷盗成风至大道不行的衰乱之世。所以老子主张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2]。老子告诫统治者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行动上都要对老百姓真诚尊敬,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老百姓的后面,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如此则统治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压也[2]。老子予统治者三件宝物。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 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2]统治者不宜贪功骄傲,不宜以父母官自居,不能对老百姓指使命令太多,应该顺从道,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这样就是进到了老子的玄德之境。[2]老子对统治者的上、下、优、劣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统治者遵从道而治国,一要对老百姓讲信用,一要少言少为或无言无为,成功而遂事,而百姓为我自然[2]。老百姓认为自己的安康幸福是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统治者领导管理的结果,这就是最好的治国,也是道的最高实践应用,也是统治者最大的尊严。因为老百姓只知道有统治者,但不知不识不闻其人,表面上看好像没了尊严,没有了社会的承认和敬畏,但是这无尊严便是至尊。 三、守道崇德:老子关于个人的社会尊严观 社会学意义上的尊严,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他人、群体和社会对个体给予的价值承认和尊重,并由此形成的个体在人们心目中那种令人敬畏、尊敬的地位或身份。 老子的个人社会尊严观依然是在道的统摄下,进行其德的修炼,最终在道中实现人生的成功,从而得到社会的尊重。面对这纷杂万象的世界,老子认为做人最为首要的是有一颗平静的心,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为进一步的修炼人生、与道同行做好心境准备。总言之,从道修德像水一样,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这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或是老子心目中的对于圣人之治的理想,也是对一般人品德修为的目标期许。做人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心像水一样平静深远,给予要像水一样无声自然,说话要像水一样堵止开流遵守信用,从政像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攻坚,做事像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像水一样善于顺应天时遵循自然。具有如此善德守道的水与万物万事无争,则没有咎怨。如此利万物而甘居众之所恶而无争,则是近于道的至尊至严。 如何进修实践才可以达到或近于这种合道的社会人生和尊严? 老子给出了答案。 心怀要虚,虚才可以容,才可以学习,才可以吸收,才可以进入道的境界,即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2]。实只是表面的利,虚则是实之用,才是利之源,利之本,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燃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2]。老子告诫虚的反面则是锋芒毕露、不善进退、不知隐忍静虚的盈骄之为,注定留有祸咎,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2]。 宠辱不惊,人生不能患得患失,不能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只有忘我、无我至无身,则可以宠辱不惊,可以贵吾身于为天下[2]。既有了这样的无我之心,则无患无忧了。 为腹而不为目,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2]。老子主张人不能贪求声色悦目的享乐,只要填饱肚皮则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2],保持原始朴素之心,减少私心欲望,丢弃那些令人产生乖戾计谋的学问,如此则不再会烦忧。 自知自明自强自足,老子反对自吹者、自视者、自见者、自伐者以及自矜者,并将这种行为喻为人们所厌恶的余食赘行,故有欲者弗居[2]。因此老子特别强调自己对世界及自己的认识,知人者,知也。自知,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2]知人、胜人固然为有智、有力者,自知、自胜则是真的明与强。知足为富,强行有志,有凭固才能久长,死而不被人忘记才是真的长寿,也就是要守道行善方可赢得天下的尊敬。知不知,上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2]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2] 无欲无争故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弗争[2]。老子反复提醒人们,贪欲是大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2]。老子主张爱惜生命本身,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2]舍弃那些身外之物。修道炼德宜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2]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2] 老子对有道有德之人进行了一番细致描绘,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颜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 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 澹呵! 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世人高兴欢乐如同享受盛大宴会美餐,又似春天登台欣赏美景。而我却淡泊恬静,对此则没反应,像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慵散疲惫似无家可归的样子。世人都富足有余,我却独自财货遗失。我有的只是蠢人的心肠,愚笨无知啊! 世人那么乖巧,唯独我这么昏昧! 世人是那么精明,唯独我这么糊涂! 沉静像广深的大海,飘忽啊就像永远没有止境。世人都好像很有作为,唯独我无能而又鄙陋。我期望的唯独与众不同,只推崇最贵重的哺育万物的母亲———道。 老子也用简练的语言给出了这种尊崇道而得道之人的另一境界: 得道之人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2]。诚然,也得到了天下之至尊至严。 综上所述,老子的尊严观是在其道的统驭下的尊严观,是同乎其德的尊严观。不论是对生命的珍惜和敬重,还是统治者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和敬畏,还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现和认可,都是如此。且得一份道,同一份德,则增一分尊严。得大道成善德,则如同大道大德之行,无为而有为,不治而大治,无有而富足,不争而无争,无尊而至尊是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9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2]老子[M]. 李存山注译.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Laozi's View on Dignity and Honour WU Tian - nan Abstract: Laozi's view on dignity and honour is dictated by the " Dao" . Laozi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thinkers of per - Qin Dinesty.He thought that not only dignity and honour on one' s life but on the rulers and on social part were dominated by the" Dao " and " De " ,and the deeper and firmly one rely " Dao" ,the more dignity and honour he will get,the more oneget " De " ,the more dignity and honour he will get. Key words: Laozi; Dao; De; the view on dignity and honour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