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学术研究 >

詹石窗主撰《中国宗教思想通论》述评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盖建民 参加讨论

    作者盖建民,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带头人,四川大学宗教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宗教学体系得以基本确立。前辈学者在中国宗教史料和各大宗教思想诸多方面默默耕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其中也不乏从整体上勾勒、梳理中国宗教思想与历史的著述,前有王冶心的《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后有牟钟鉴、张践的《中国宗教通史》。然而,相对于蓬勃开展的中国宗教各个具体宗教思想史研究而言,学术界尚缺乏一部系统阐释中国宗教思想历史发展与体系特征的通论性力作。
     近期,人民出版社隆重出版推出詹石窗领衔主撰的《中国宗教思想通论》(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63万字),该书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詹石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的最终成果。该项目于2004年5月立项, 2009年2月底完稿。2010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文库”。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以范畴为纽带、系统研究中国宗教思想的学术专著,该项目成果遵循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相结合的研究理路,借鉴当代宗教学基本理论,从纵横两个维度透视中国宗教思想,拓展了宗教学原理与中国宗教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新领域,此种研究理路,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学术治史之长,另一方面又凸显当代宗教学术研究的现代性特征。其别具一格的研究路径与学理体系,体现了在当代中国宗教思想研究的一种新取向。评述如下:
     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前辈学者谈的很多,笔者尤为推崇“征而有信,信而有征”的治学精神和多元研究方法论。中国宗教思想内容包罗万象,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与其他学术思想多有勾连交错,其界限存在很大的模糊性,这是从事中国宗教思想整体研究面临的一大难点,加之其涉猎的领域与内容十分浩博,同时要完成一部通论性质的中国宗教思想著作,还有赖学术界的成果积累,特别是在中国各大主要宗教思想研究方面积累足够可以借鉴的分支宗教思想史或者分支宗教思想通论成果。上述诸多困难,导致一般学人轻易不敢问津此类课题,造成百年来从总体上探讨中国宗教思想的通论与通史性著作十分稀少。
     作为一部研究中国宗教思想的严肃学术著作,首先必须界定所研究对象的内涵与范围。《中国宗教思想通论》的著作者在这方面颇费心力,开篇指出:“中国宗教”即指在中国本土产生、具有中国本土文化色彩、或者虽然出自国外但已完成中国化进程的宗教团体、宗教派别,其中包括中国原始宗教、中国儒教、中国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和中国民间宗教。从其思想类型而言,主要包括中国宗教的哲学、伦理、政治、文艺、语言、养生等诸方面的思想等。基于这种认知,全书在谋篇布局上突破以个别集合为整体的传统套路,章节设计和主题核心概念的凝炼均富特色。
     全书由绪论、上编、下编、余论四大部分组成。上编为基础考察,包括:宇宙与生态、人生与伦理、心性与功夫、情感与体验。下编为纵深探索,包括:系统与思维、范畴与规律、联袂与互动、语言与符号。余论探讨中国宗教思想转型中的社会变革、地理环境因素、中国宗教思想发展与身国共治等问题。
     作者在广泛搜集相关思想史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前人对宗教学基本理论与宗教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抓住“中国宗教”与“历史发展”及其两者的紧密结合做文章,对中国宗教进行一般方法论、认识论、修养论、境界论等层面进行系统探讨,对中国宗教思想历史发展的多侧面动因、机制及正负面效应进行实事求是的评析,试图揭示中国宗教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培育民族精神寻找理论武器,为中国宗教“与时俱进”的道路探索寻找历史依据。其学术境界与追求,在当下颇为功利与浮躁的流风习气中,尤为难得,值得嘉许。
     中国宗教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博,不仅要对中国境内孕育产生发展的各大宗教思想进行历时性的梳理,还要恰当地处理各种宗教思想之间、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思想的交涉,宗教思想与历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哲学伦理、民俗之间的种种互动关系,而且还与中国传统之医学养生乃至天文历法和地理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必须应用多元的研究方法,要有世界的视野。方法与现代宗教学理论方法进行有机融合,这是作者在研究意识方面的一个方法论自觉。有如下几点新取向:
                                                          一、中西对比的诠释方法与话语系统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宗教思想,但作者的眼光没有囿于“中国的”,而是将研究对象“中国宗教思想”投放到现代哲学视野中去,以西方后现代哲学与现代中国哲学作为分析诠释的参照系,进行疏理与阐释。例如第六章《范畴与规律》分设三节即“移植化用:传统思想范畴与外来思想范畴的借鉴吸纳”、“超越存在:酒神精神与理性思维的相互激荡”、“伦理调节:神圣化与世俗化的起伏流迁”,其写作团队骨干成员乃是近年来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受过系统东西方哲学训练,思想敏锐,对中国宗教思想进行解读与诠释,在学术语言表达上不落俗套,对中国宗教思想内容与规律的总结上自成体系。
     作者在比较了东西方宗教的思想特点之后看到,中国宗教不同教派的情感体验活动各具特色,各有修情的不同路径和模式,但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自我控制,实现对情感的清修。中国宗教的修行者多借助于山水自然以实现自我控制。他们融入自然、感悟自然以极力洗净尘染、纯化心灵,淡雅情操,形成了中国宗教体系重视山水性灵的修行特色模式。中国宗教思想的主体内容之一便是对人生的现状,人生的目的、价值与意义,人生实践的具体程式讨论与探求,理解这种关注人生的特色是理解中国宗教思想的关键所在,更是理解中国宗教思想心性论的关键所在。中国宗教心性论,是把它附着于人生论或人学思想的体系中进行阐发的。心性论更多的不是一个哲学论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生实践命题,它服务于提示人应当如何生存这一目的而存在。
     根植于中国社会土壤的中国宗教有着自己的特点,其思想也有自己独特的宗教范畴体系和规律,这是其他宗教所没有的,如“道”,“太极”等;有些虽然表面相似,但是实际上含义却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中国宗教的范畴和规律加以研究和讨论,不能简单地拿一些西方宗教范畴去比附中国宗教范畴,而应该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解析中国宗教的范畴,把握中国宗教发展的规律。作者指出:中国宗教的实践功能,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体现为形形色色的功夫思想。所谓功夫思想乃是说与做、思想与功夫的统一体。尽管修行功夫着眼于个体,关键是做;但它推广和谋求的目标之一则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个体参与进来,从而实现多数人都能修行的法门而相应地受益,所以任何实践法门都需要借用言论对之加以推广和宣教,使之具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本书尝试性地建构了一个论述中国宗教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打破了以往那种仅仅按照学科分别叙述的模式,而是以范畴、概念为纽带,考察中国宗教思想的发端、形成与发展。本书围绕中国宗教思想的历史发展轴心展开论述,形成两大基本理论模块:一是从主题类型角度探索中国宗教体系中的宇宙论、生态论、人生论、道德论、心性论、功夫论,情感论、体验论,构成了本书的主体;二是从思维、语言、符号等多层面考察中国宗教思想发展的形式,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考察中国宗教思想的深层底蕴,梳理中国宗教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内在机制以及多重动因。这样的理路与分析框架在目前同类研究著作中尚不多见。
                                                       二、“语言镜象法”和心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作者有意识地通过考察中国宗教语言的结构、功能、表达模式及其迁移,显示其内在的认知心理与民族心理,透析其思想底蕴和思维特征,这也是本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亮点。例如第五章,围绕“中国宗教的主体与悟性思维”、“中国宗教的意象与类比思维”、“中国宗教的系统与和合思维”展开论述;第八章则重点剖析了“中国宗教语言的符号性”、“中国宗教艺术符号的思想象征”、“中国宗教仪式符号的语言性”等问题,使读者能够从思维方式的深层维度理解与把握中国宗教思想的特色。作者指出,宗教思维方式对于整个民族文化思维个性的铸造与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伦理道德,强调内省躬行,而中国宗教则是以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协调人的伦理、精神和心灵为目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标准及指导原则,是供人追随的生活之道、实践之道,这就决定了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华传统宗教文化讲求的是“悟道”,通过对“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由此发挥义理性的想象与领悟,最终达到一种圆融和合的境界。具体而言,主要有以实论虚、强调践履的主体与悟性思维,以观物取象、极象外之谈为思维手段的类比与意象思维,以追求阴阳平衡及天地人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系统与和合思维,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与擅长理性思辨的西方思维完全不同的东方思维模式。
                                                       三、古今对比,史论结合
     作者注意到当前我国学术界共同关心的如何吸收文化遗产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相衔接的问题,因此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古今对比,史论结合,充分发掘中国宗教思想的当代价值。毋庸置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中国宗教思想包含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因素,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有益于当今社会生活的积极因素。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同时,个人的心理问题逐渐暴发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化,道德滑坡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都提示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宗教几乎都有自己关于道德规范方面的教义思想,这些教义思想是宗教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世俗伦理道德中的一些普遍准则,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民众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如儒教的集体主义合作思想,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道教尊重生命、重视生态、主张宽容和谐的思想等,对当代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例如,通过系统考察之后,本书认为中国宗教的生态思想,包括道论哲学的生态意蕴、天人之学的和谐理念、阴阳五行模式、佛教的宇宙图式、无情有性说、道教的爱物思想、儒教月令模式中的生态规划内涵、职官体系中的若干生态保护职责、儒释道三教关于生活方式的教训等,涉及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领域。中国宗教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将给我们积极的启发,其经验、教诫是弥足珍贵的。
     此外,本书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贯彻了“论史结合”的方法,以史实支撑理论,以理论透视社会,体现宗教思想研究的多学科交错特质。作者将中国宗教思想放到具体社会历史、思想的宏阔背景下分析其理论特点及其互动关系,对中国宗教思想及其复杂层面的关系以及历史地位、作用进行审慎评估。例如第七章,就民间信仰与占卜命相术对中国宗教思想发展的作用,不是简单套用公式化的脸谱进行批判,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对中国宗教的多面影响与渗透,而不限于历史与思想的简单陈述。
     作者从历史与现实的两个维度对中国宗教思想的社会影响与作用进行评估,指出中国宗教思想的流传及其影响,不仅表现在中国宗教内部,它还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中华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把中国宗教放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就能清楚地看到,原始宗教、儒教、佛教、道教、民间宗教及其它宗教,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从而造就了中国宗教独特的文化形态,尤其是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两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此外,中国宗教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它类型,诸如哲学、伦理、法律、文学、政治、经济、民俗、心理乃至绘画、雕塑、戏剧、建筑、医学、养生、古代化学、天文历算、地理等等,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主要观点是基于对中国宗教的典籍分析、影响与作用的考察之后得出的,这些观点分散于成果的各章节之中,其可点之处甚多,读者尽可以自己的学术眼光加以评析,毋须笔者赘言。这些看法尽管只是一派学术见解,有些章节由于承担者的写作风格在行文风格上略显差异,但书中对宗教宗教思想特征的把握与细致分析,无疑则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宗教的特质与社会功能,对于当今社会缺失的人格修养理论的建构以及国家的宗教管理来说,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