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风水申遗显示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道学网 秩名 参加讨论

     风水文化的兴起绝非无因
     一、 易文化简介
     《易经》是宇宙、人类、物质以及空间的、时间的、微观的、宏观的一切运动变化的象、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地涵盖着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道”。因为“我们的语言、概念和构筑的存在模式都是适用性极其有限的一种权宜之计。一个单独的概念其自身也许十分完善和“科学”,但它实际上仍然只是现实中的一个模式。我们的语言、科学和数学,也仅仅只能限定现实,从来不能把握现实。”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就指出,能够用语言来规范的真实不是永恒的真实,语言只能表示相关的事务,所有的描述都是一种比较。“《易经》是表达我们观念知识相关的理想工具,并使我们从狭窄相关的框架中解放出来”([英]克里斯托夫-巴克特)。《易经》的传递方式是卦画所显示的卦象。4700年前伏羲氏以来只有卦画,至3100年前,周文王姬昌定了卦名与卦辞,周公姬旦加了爻辞,孔子(丘)又作了卦传,宋代朱熹加注,历代先哲也只是对卦形填辞加注。因此,《易经》这部“天书”实际上堪称无语之书,是一部高度抽象概括的图解书。它所揭示的是天、地、人及宇宙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的存在和运动的规则和信息。人与天、地是共存的,天人一体。是其主旨。《易经》是宇宙万物的副本、图解、缩影、显微。对其深入研究,只可灵悟,不可死学;只能意会,难以言传。也许这就是它“神秘主义”之处。这就是它的“象学”特征。《易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地所显示着这些微观、宏观世界的大小事务,具有“全息”性。而这些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易经》的本义也是变易学,特别是自身的内在变化。爱因斯坦的场论同《易经》这种观点完全一致。场论认为自然的法则不是由外部强加在事物之上的,而是一种内在的存在。同样,《易经》中的卦、爻所象征的事物,也正是由于内在逻辑关系之变而变化的。《易经》的八纯卦共有64种组合,所形成的64卦叫做本卦,其卦象可对应万事万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正如“琴、棋、书、画”那样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图画经过取舍、提炼、夸张等技法,用色反映现实;书法用轻重缓急、飞走布白等抽象手法反应意韵;棋在咫尺案盘之上运兵布阵,叱咤千里,进一步抽象概括;而琴为最高度概括,用丝竹金木发出的不可见的声波反应内在外在古往今来的情操。这是人们最常见的抽象源于具象又高于具象的四品。《易经》的卦象是源于宇宙(上下左右谓之宇——空间;古往今来谓之宙——时间),又高度抽象概括宇宙(万物!)。本卦之外又有“之卦”,各种变卦均属之卦。一个卦之内,上下二卦相易,则呈“易象”卦。若将本卦倒置解析,又称“综卦”或“倒象”。一卦之内,二、三、四爻,三、四、五爻独构为卦,则成“互卦”。一个卦之内,若各爻均反变(阴、阳互变),则呈“相错”卦,等等。一卦在前,其象须综合分析,这反映了世界事务的交错复杂性,矛盾的普遍性。也反映了事物内部的绝对变化性。
     风水文化绝非无本之木
     二、 易经与风水
     风水学(或叫堪舆、地理、阴阳学等)始于汉代(一说始于晋代,待考),是在后天八卦出一千年后形成的,也是在先天八卦出现两千六百年后形成的。是华夏智慧的结晶。风水学的精髓、要旨完全寓于《易经》,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精神要旨源于《易经》。它上应天星二十八宿,下察地脉七十二龙,吉凶藏于八卦,祸福寓于干支。其象,要查地脉形势:龙、穴、砂、水,要趋吉避煞,要负阴抱阳,要形、势均美,要以有的感知和尺度寻求形象的优选。这形、象是抽象而概括的。龙非真龙,山形似是、象征而已。穴也非穴,胚胎子宫是而非则已。砂、砂山、左辅右弼环绕缠护的小山丘,在平原地上也可辨寻,所谓“平洋之地,高一寸为砂”,有两个相对比高即可寻认,也是象征。水法则要稍加分辨,要弯转、有情、平静、清澈,还要关注走势。其阴阳两仪之分,山南、水北、水右(流向)为阳,山北、水南、水左为阴。与《易经》脉络息息相关。《易经》之象在此昭然若揭。《易经》之变(易),在风水学中主要体现在“向”上。风水学的五个要素龙、穴、砂、水、向,其“向”也叫向法,泛指选择朝向。曾在历史上自成一派,叫“理气宗”,高度重视天地之气以及纳气的朝向和时间的选择。所谓“万里江山一向间”,是强调一切地形地势均具备条件。但若在向法上一个失误即可前功尽弃。这向,是朝向,但又不是一般概念的朝向。如果只是按照一些城市规划的一般肤浅概念,以坐北朝南为好(北半球),那就不必论证、立说、成派了。这向,是《易经》的向,是时间、空间的选择。不仅朝向要好,而且背靠、侧辅前照(对应)也要好。不仅这些周边关系好,而且时间选择也要好。这就是《易经》的变化、动态的基本思想。《易经》是宇宙、地球、人类,即天地人综合反应的一门学科。对于朝向,太阳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这就比西方和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原理要高深的多!),它要综合天体运行的诸多因素,这就必须要有时间选择。在年份上有流年之别,在月、日上有冲、破之差。地球绕日运行的黄道及月绕地的白道,与各行星轨道纵横交错,在“交通”上有冲突点、交织点、相会点,有冲、合、顺、逆、留之分。流年不可能同一。如果误选冲、破时间,宇宙气场不顺,并把行为结果以“全息”形式存录下来,那就是不明智的,科学证明,太阳、太阴(月球)在天体中与地球最近,影响力也就较大。对海潮造太阳潮、太阴潮。而二者合力(与地球位于一线)则成大潮。太阴虽小于太阳,但对地球的起潮力是太阳的2.17倍。(起潮力与引力不同,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起潮力与距离立方成反比,距离因素加大!)此外,也有大气潮,日月及行星合力所致的大气潮长期不退,而形成雨云,定位暴雨,附近地区因而又干旱异常。行星有规律,灾害也有规律,这就是风水学理气派所说的“五运六气”。同时也有地潮,现代科学证明,由于星球引力而产生的地潮,可使地壳起伏50厘米。对生物也有影响,妇女的月经,动物情绪,生物钟等都起作用。一切表现在时间。而时间是可计算的。只是西方现代科学仔细地研究了“树木”,而中国古代科学粗糙地研究了“森林”。中国用了“∑”,西方用“X,Y”(注意比较的时位:现代与古代)。
     风水学离不开《易经》,离不开“理气”,具体运用可以根据所具条件有所侧重,但在理论认识上,形势与理气必须整体研究。风水学应是堪天舆地之学,是“堪舆学”。我们不能分割、肢解堪舆学,生硬剪裁堪舆学,把“形势”拆为唯物,把“理气”列为唯心。也不能把风水学拘泥于地面营建范畴。应正确认识它的本义,在天、地、生整体共构的基础上加以研究,研究适宜生存的生物地理环境和有规则变化的时空环境。我们不能驱鱼上岭,逐兽入水,拂诡其性,使其失之所宜。对人亦然!要了解人、了解地,也要了解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人应更好地禀受宇宙能量,禀受天气。“禀天气多,故能则天,禀气薄少,不尊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王充《论衡》自然篇)我们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研究风水学,应用风水学,使古老的沉睡的理论瑰宝枯木逢春。而不是用现代科学掩埋它,使之进一步蒙尘。可以设想,把干支、纪年、冲、合等气、数、理等不可见因素编程软件,则较传统、古老的心算、指算要准确、迅捷得多,从而解决了风水学较复杂的一大问题。同时,在相关的大专院校中增益人才成长。特别是建筑、规划工作,应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使之“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科学文化上,中西合璧,古今融通,将会出现一场真正的“文化科技大革命”。
     风水文化与科学相互促进
     三、易经与科学
     《易经》不仅是象学,而且又是数学,或称象数学。《易经》的数,是二进位制数。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在长期研究中国《易经》后,于1701年4月提出了“八卦图像与二进位制的关系”。随后另一位数学家鲍威特也发现了这一关系,从而给现代微积分和计算机奠定了基础。计算机是二进位制的,其0即阴(- -)爻,1即阳(—)爻。宇宙万物生灭、变化都是阴阳数之间的消长结果。因此,“万物有数”是《易经》的命题。人的思维、判断也都是”“是”与“否”的二位数的运算结果。这种运算是快速完成的。二位数是穷通天地的宇宙语的基础。如果说《易经》中所揭示的阴阳两仪代表的是线,那所生的四象即22的数则是面。而“四象生八卦”,这八卦即23,则是三维空间。宋代后有人试图研究24,即十六卦,四维空间,也有研究25,即三十二卦五维的,也不了了之。《易经》中的八卦是六十四卦,即[(1+1)3]2=64,是周文王姬昌被殷纣囚于羑里在气功状态下所演的《周易》,至今无人突破。它至尚难以偷悟深识,是26,六维世界,人类知识尚处在四维之中,“还很幼稚”。它峥嵘偶露,人们半信半疑,又抿弃不掉,是因为它永远接近真理。正如英国克里斯托夫-巴克特所说:“我们发现传统的西方关于现实的模式在很大方面不符合科学事实。而同时,我们的几位科学巨匠认识到,古老的《易经》令人惊异地接近了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诀同《周易》的教导十分相似,64个卦象严格地对应着遗传密码中的64个DNA密码子,这一点在马丁-斯科诺伯杰的《生命的奥秘》一书中有清楚的叙述。”我国著名天文学界泰斗刘子华先生在1899—1945年法国留学期间用法文著有《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书,创立太极中心说,用八卦象、数原理精确预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颗行星(木王星),直至时隔42年后的1981年美国天文学家方发现这颗星辰,其物质、半径数据与刘子华先生预测完全一致,而轰动全球(《易经——第一号成功预测》)。此外,在化学上,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也严格地与64卦相对应。诺贝尔物理学与《易经》之间存在的永远平行的关系,并把《易经》的阴阳太极图印在自己的衣服上。这些物理、化学、生物学家们并非盲目恭维,而是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的科学研究得出的严肃的科学结论。他们至少比我们的某些不求甚解或一无所知就断论“封建迷信”的人要严肃百倍!何以如此触动西方科学?原因在于易数学准确的揭示着万物变化过程的底蕴。易数学将物质世界划为气、数、理三部分。气是能量,数是指令信息,理是人类所感知的能量存在形式,称构象或称能场。
     中国现代科学,基本是西学东传的结果,与中国传统科学理论多无直系也无嫁接亲缘。在理论思想构架上的悖逆,促使认识论上的极端观点“非此即彼”的产生。一些有“学问”(或可称“洋学问”)的人觉得华夏祖宗的理论落后,甚至认为只有“迷信”,没有科学。汉字落后,它不符合西方开发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不如字母拼音;儒家、道家思想理论“落后”,它也不如西方的先进,因此,什么“五行”,金木水火土比起今天的元素、粒子似乎粗糙、肤浅很多。祖宗的理论桎梏了华夏科学发展。然而,用西方传统的实证科学无法解释中国医药学的独到之处;用实证科学也无法解释气功现象、特异功能;牛顿力学定律F=ma证明不了意念制动,遥感。因此,对中医、气功、易学等一律斥之为“迷信”,“伪科学”。甚至对某些事实的存在也闭目塞听,不屑一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堪舆学(风水学)时运也如此。怀疑有加,诘难四起,视为“巫术”,“迷信”。其理由,一是难以实证,难以定性、定量;二是“伪劣假冒”太多等等。事实也是如此,一些图财骗人的庸师巫医确有人在。但在逻辑上,“假劣多”并不能得出真优不存在的必然。在辨证逻辑上反倒可以得出“假劣”是相伴“真优”而生的形与影的结果。无真也就无假,没有真茅台(酒),何故出产假茅台!以假乱真,证明世上有“真”的存在。
     用实证科学、有限数学视之风水,只是顽石,这也是事实。但用理论科学、无限数学观点视之,中国风水恰似和氏之璧,是国宝。所谓实证,是以人类感官(含借用仪器)所能感知的事实为基础。然而遗憾的是人类感官有限,至今借助仪器人类只能看到30亿光年的深度距离,而仅河汉星系就有40亿光年之远,这对浩瀚宇宙,茫茫时空来讲实在微不足道。宇宙生成150亿年中,由基本粒子到元素、有机物、生物,发展到人类,也都不过是此宇宙年龄1017秒这一层次上的产物,而人类产生不到150万年,这不足这1017秒的万分之一!宏观能力有限,而微观所及,对于粒子、微粒子、超微粒子的物质细度的感知深度,还只在量子层次,即只在10-13厘米的层次。至于直觉感知更是可怜,可见光、色只是光谱系列的一小段;可听声波也只是声波系统的一小节。认识力渺小,何以自我尊大!
    现代高能物理学已初步感知到物质与能量的互变性(以前只肯定能量转换,物质不灭原理),进而在实验中看到的物质微化的终极竟是“无”,是随意认定物,有人名之谓“灵子”!“子”,反应了物质实证科学的思想构架基础的不科学性。构架高度受到限制,路入“死胡同”。西方理论面对科学发展发现已经无能为力,无法自圆,转而求救于一向被现代科学排斥的东方“神秘主义”的玄学。玄学理论却早有解释。
     玄学认为整个世界、宇宙、微观、宏观的本质是无,信息、能量、态势、是道。玄又称作元、道、精、一、水。信息形态,视不可见,因而玄虚。信息至而生变,故而玄妙。玄学,用现代语言就是信息学。信息指导能量按一定态势存在,能量是基础,信息是指令,依据指令而形成一定的能量态。而物质,是从这些“无”中而生,“无中生有”的命题,即由此而来。“有”,指有形质的被人感知、领悟到的特定能量形式。是“道”的特化形式。《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是可形容可感知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信息先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变,是宇宙天地形质之母,为天地所本。“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宇宙在4.7336×1017秒(150亿年)前,以爆炸形式生成。今仍在膨胀。最初由能量按信息产生基本粒子。盖莫夫和阿尔弗指出,宇宙年龄在头三分钟内,中子打到自由质子上,形成氚核子,继而生成更复杂的稳定的原子核。宇宙至3.16×1017秒,温度降至30000K,平均密度也只有10-20 g/cm2。宇宙才进入有形质的物质时代。因此,物质只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而已,而且是一种特定形式(“非常道”)。《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亦即此意。现代科学观察,信息能场早于物质实体,大于宇宙,小至万物。在植物观察中也如此。在气功状态下拍摄盆花,提前摄出尚待发的枝叶(中国人体科学会学术交流会)。国外也有此类现象。皮尔瑞克斯(pierrakos)观察到,树叶的生长过程,是首先生成肉眼看不见的按信息充填的能场基质,再长成可见的树叶。将新树叶切除十分之一后,在基利安照片(kirliansphotograph)上仍能看到被切部分。信息流布,能量充填,导致物质生成。没有能量按信息凝聚、构形,也不会有形质的实体。
     人,生物,与天地是一统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也是所谓“东方神秘主义”的主要观点。风水工具罗盘(罗经)的外盘、内盘、中盘也示喻天、地、人。中国传统建筑的规划设计,也离不开这种信念。在北京由钱学森教授主持召开的“中国天地生研讨会”,以及历届各地人体科学学术研讨会,也都涉及这一观点。中国人在传统上把天、地、人认作是“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道从虚无生一气,一气生三才”(《道德经》)。“审思后末,当虑其先,人所禀躯,体本一无,无精流布,因气托初。”(《周易参同契》)人体可反应始先,不仅反映父母,而且反应天地,反应生物之先期。(达尔文有“人体胚胎返祖”的论断)。人的元精与宇宙之精同源,而且人的生成要重走宇宙之精的工作程序,所以特异功能是普遍存在的。认识和训练特异功能已成为可能。宇宙间的一切功能,人人都有。这些功能是在压缩的时空内重演的。人是小宇宙,宇宙是大人体。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也没有本质区别。现代科学观察到,即使在晶体的形成和成长过程中,也可看到它的求生挣扎,和一切生物的生存竞争一样激烈。彗星过后,地面农户出现有“天文蛋”(1758年德国马尔堡,1834年希腊科扎尼,1910年法国,1986年意大利博尔戈等均有发现),彗星成为天文信息的使者和载体。人体有穴位,有“子午流经”,最近也有揭示地球有经络穴位的,揭示地球与人体的对应。人体有禁穴、死穴,随着生物钟的变动而又有开闭时间,而地球也如此。百慕大“魔鬼三角区”就属于这种穴位。自从195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尔文-卡尔文用光辐射冲击二氧化碳和水,得到了有机分子蚁酸乙醛和蚁酸以后,1953年芝加哥大学的丹莱。劳易.密勒用人工闪电冲击氮、甲烷、氢和水蒸气而得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世人才真正认识到由非生物转化为生命的可信性。现今认识到,宇宙诞生100亿年后,到宇宙年龄3.66×1017秒,地球才出现原核生命。到4.26×1017秒才出现真细胞真核生命。到4.544×1017秒才出现后口动物。再从后口动物进化到带脊椎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直至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地球人类产生于300万年前,即9×1013秒。对于1017秒这一时间层次还不足万分之一,是短暂的“一瞬”。人必须按宇宙的信息程序发生,每个人并重演宇宙进化全程、生物进化全程。用40周的时间在母体内重演这一程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初是单一的卵细胞(犹如原生动物),然后变成细胞群(如海绵动物),12天时为两胚层阶段(如腔肠动物),第14天为三胚层(如索脊动物),第16天产生体节,第20天胚体卷成筒状……以后按物种进化的程序继续增加其复杂性。既有鳃囊,也曾有尾,有体毛。心脏也由一耳一室(鱼),变成两耳一室(两栖),再变为心室间融(爬行),直到两房两室(鸟类及哺乳类)。这些现象,在解剖学是用实证科学早已认定。但其所以然却无法用实证科学加以解答。而中国的玄学却在两千年前就加以揭示了。不仅如此,对人体的揭示更深刻的还提出了“全息”理论。人体总廓如此,人体的个部分也如此,都反映了这种过程。中国的命相学、手相学、耳相学(用于针灸)、脚相学(用于诊病)、行为学(“字触”,拆字,抽签)等,都基于这种理论。中国的“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自有一乾坤”。《易经》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都早已明确的讲出了全息的概念。就在中国人自我怀疑祖先这一理论时,1987年法国人却获得了“耳朵是个倒置的胎儿”的理论专利。尽管中医按“耳朵是个倒置的胎儿”的理论进行“耳针疗法”已经实践了二千年!痛哉!自我菲薄。1976年,苏联科学家B-H-雷德尼克在他的专著《场》中,结尾说“越来越深邃的离子内层反映着越来越广阔的宇宙范围!我们世界中的每个离子都同整个宇宙紧密地联系着,在自己的结构上带有宇宙的宏大形象的烙印。而反过来,整个宇宙的形质也是那么牢不可破地同它的结构或离子的性状和结构联系着”。同时,对这种事物的神秘性的不可思议,也跃然纸上:“理解这种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世界辨证性质的一个方面——的本质,也带来巨大的思维上的困难。”西人又发现,雪花百态,微观之,各自都有由大而小的多层次形状,层层为更趋小的自我缩影,也是“全息”的生成。技术手段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的视域,微观,宏观。西方终于看到了这些“树木”,但却茫然于这片“森林”。实证科学思想的地基,已经无法荷载日愈加高的科学宝塔。何所去从?是另辟蹊径,重觅地基,如晚年的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那样,走向“神学”研究?抑或是修补地基,矫正宝塔,用东方玄学之铅灌注“比萨斜塔”之基?(也巧,玄学又称元、道、精、一、水,八卦符号水为“ ”,坎,外阴黑,内阳白,丹家恰称“铅”!)
     茫茫宇宙,大千世界,并不都是可以计量的,用定量审度事务的科学性,确定其存在的真伪,未免有失偏颇。数学有多种分支,一般算术(泛指计量之术)为十进位数。合于人的十指。计算机的二进位制的数合于宇宙信息,也合于易数学的阴阳二爻。从日常的度、量、衡,到天文数量单位,如光年(距离)、K(低温度数)、亿、兆等,也只是一般度量位制的浓缩,未脱十进制的樊篱。中国的易学则不同,它不以数推,而以象显,象数互寓,也称易数学。“天地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素问-五运行大论》)易数是对世界高度概括而成的,它准确的反映能量(包括物质)及其质量信息的形态(象)和趋势(变)。这与人脑结构关联密切,适于人类感官能力和运算速度,宜于思维。不仅可以用易数定量地研究自然,揭示自然,而且可以用易数定量地研究并揭示人类社会。宇宙万物,皆按一个原始信息的指令运动。该信息在其不同的程序阶段,表现不同的运动态。原始信息以外的信息,都靠“转录”生成。新信息重复原信息程序,但不能进入转录未及的程序。宇宙的信息都是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的。是位数极多的二进制数。人的肉眼无法目穷这个大数,这个既往复来的大数。而只能到这种大数的运动程序所示的象。所谓“易以象显”,即易数以“象”来显示这种数。这种数才是最真实,也最精辟确切的,也是最科学的。易数是信息程序态的模拟形式。茫茫宇宙,层次万千,难以数喻,却可象显。模拟成象,贤愚可鉴。易数所用,是二进制。与宇宙信息别无二致。0为阴,1为阳。以――(断,阴爻)、——(连,阳爻)为象符。取态于雌雄二性的性象(精辟至符号也象形!)。“爻”为效,效法之意,“效天下之动也”(《周易-系辞》)。自下而上,阴阳爻叠加成卦,卦象是三位(八卦)或六位(六十四卦)二进制数组成的数阵。象自数中出。八卦有28个模式,六十四卦有264个模式。加上分层次取象(称“比类取象”),则足以处理各种含量的信息。这种对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无疑是最科学的。无形、难计的数,一旦形成征象就易于认识。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象显可徵,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大唐三藏圣教续》)。风水,也叫地理、阴阳、堪舆。堪舆乃“堪天舆地”之简称,亦即“窥天鉴地”。合宇宙的信息、能量和态势,用阴阳二进制数理方法,优选生态环境,求取天、地、人和合安康。在空间上,优选地理位置,各物相安关系;在时间上,审时度势,选择吉日良辰。这种时空选择,也是宇宙运动的选择。如果在各行星及太阳均与地球“分庭抗礼”于另一侧,并与地球距离最近时的“冲”日选择营建行为,则此时的天文破坏力最大的信息模式、能量、态势将永久地以“全息”形式留在人们行为的结果中,那怎么能不忌讳呢!通常称为“犯冲”。山川地势,地理环境不佳,固不可取;但是形势条件虽好,而住宅取向不佳,也前功尽弃。事必有因,无因之果如同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在于人们感知它。目前人类的感知能力还是幼稚,而有限的,并未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即使“登峰造极”了,面对无极的宇宙,也还是有限的。而这种物质化的世界仅是宇宙能量运动变化过程的一种特化形式,不过是宇宙1017秒层次上的特化态,或称特化道。人们只能相对感知,不能洞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就像人们知道了太阳系内各行星自己的四季,知道了地球30km/秒速度以平均1.5亿km的半径绕日运动。但是地球的大冰期、洪水期如何而来?至今未认识。这是因为太阳率自己的行星家族又以5000km/秒的速度绕银河星系运动,平均半径10万光年,一个“太阳年”需时1.85亿“地球年”,人类文明尚难察知。正所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用实证科学地质考古、生态考古,将永远难以实证。但从易学观点宇宙全息察知,则可以认定宇宙的四季、太阳的四季,以及作用于地球的冰、洪期规律,冰、洪期间隔是4625万年!
    文化主权是国际软实力的竞争
    中国传统文化蒙尘百年,鸦片战争后,西学开始,始者尚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继则体用杂糅,中西相苞,厚非难辨。150年的淤积,光辉难以脱颖。尔今国人存椟弃珠之际,西人反而越俎代庖,拂尘发掘,登记“专利”“申遗”!国宝外流,人才可以延揽,文物可以保护,独此更重的千年文化缺乏正确认识而自我扬弃,自我菲薄!令人痛惜无奈。为此,风水申遗,迫在眉睫,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支持,以志在必得、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推动申遗工作。就如中国民间风水申遗第一推手徐韶杉所说:“风水申遗,不简单是申遗的问题,它的背后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问题”。东、西文化本是地球人类的共同文明,应共同珍视。珍视来自正确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易经、风水应有正确认识,它不是封建迷信的顽石,而是令人瞩目的国宝。倘能用现代科学知识加以剖析、加工,定会光辉璀璨。中西文明合璧,地球文明将会有更大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