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也是道士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斋醮的内容有清洁身心,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存想、念咒、掐诀、叩齿、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音乐,灯烛和禹步等仪范程序。斋醮的目的是使人与神灵沟通,祈祷神仙保佑,赐福消灾解厄。 中国道教丰富的斋醮仪式,蕴含着道教文化的精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能流传千载,演习至今,自有其存在的理由。斋醮,能表达炎黄子孙的生存需求和美好愿望,神圣醮坛那虔诚的诵经,默默地祷告,祈求上天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期望亡灵冤魂超升,万罪冰消,永脱沉沦。如果你到道教宫观去,就会看到道士穿着道服在殿神坛前诵经礼忏,虔诚的信徒们随着跪拜,祈愿吉祥平安,追思祖先,这就是道教活动的仪式。 斋醮具有悠久的历史,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先秦之神灵崇拜和巫祝之术,就是道教斋醮仪式之渊源。早在夏商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巫史之官,“巫”以舞降神者也。先秦时代的巫,以通神、事神、降神、娱神之本领,为国家祭祀与军事、政治活动服务。至东汉道教创立之时,受隆盛之巫风的影响,巫术文化中的巫舞、占卜、符咒,先秦官巫、民巫的祀神仪式、祭祀法器均为道教斋醮所发展和运用。 斋, 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曰斋,以表示庄敬,斋的形式有沐浴、不饮酒、不吃荤、不近女色等。但这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斋戒,属“祭祀之斋”,庄子在“祭祀之斋”外,提出“心斋”之说,认为真正的斋,应经内心修炼,才能臻于妙道。庄子的“心斋”之说,遂为道教所沿用。《云笈七签·斋戒叙》引用了庄子的“心斋”之说:“诸经斋法,略有三种,一者设供斋,以积德解愆;二者节食斋,可以和神保寿,斯谓祭祀之斋,中士所行为;三者心斋,谓疏瀹(音越)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秽累也;掊击其智,绝思虑也。夫无思无虑则专道,无嗜无欲则乐道,无秽无累则合道,既心无二想,故曰一志焉,盖上士所行也”。可见“心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脱俗。 醮, 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祀,文献中有“修斋设醮”之语,斋是祭祀仪式前的洁诚行为,醮是祭祀仪式活动本身,这是二者的区别。在隋唐道教的祭祀仪式也称为斋。《唐六典》列举道教之斋有七种:金录大斋、黄录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涂炭斋、自然斋。这些斋都是祭祀仪式,金录大斋就需举行四十九天法会。 晋代斋、醮就已有合二为一,成为道教祭祀仪式的特有名称,陆修静的“九斋十二法”,是祭祀仪式。 明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敕命礼部与道教拟定科仪格式,颁行天下遵行。道士宋宗真、赵允中等编成《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在道教斋醮科仪经书中,正式将斋醮并称。 斋醮科仪的修订 1,陆修静(406--477),是南朝改革、整顿天师道,使民间道教官方化的关健人物,最主要的贡献是斋醮科仪的制订。据《茅山志》记载,陆修静所著斋醮经书达百余卷。有《金录斋仪》、《玉录斋仪》、《九幽斋仪》、《涂炭斋仪》、《三元斋仪》等。陆修静时期,道教斋醮科仪已初具规模,斋醮科仪好基本完备,标志着道教已发展为成熟宗教。 2,张万福,是唐中宗、睿宗、玄宗时期活动于长安的著名道士。是唐前期整理编撰斋醮科仪的重要人物。 《正统道藏》收录张万福编撰的斋醮科仪经文,有《传授三洞经戒法录略说》、《三洞众诫文》、《三洞法服科戒文》、《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录立成仪》等。 张万福对斋醮科仪的整理和贡献,主要在经戒法录、法服科戒、斋醮仪式等方面。张万福认为:醮,是荐诚于天地,祈福于冥灵,故须诚心诚意。建醮设坛,器物供品,皆有讲究。 3,杜光庭(850--933年),对道教理论建设颇多贡献,修订斋醮科论,即是其一大成就。杜光庭修订的斋醮科仪近二百卷,成为唐代以后斋醮活动的范本,影响最为深远。主要有《金录斋》、《黄录斋》、《明真斋》、《神咒斋》、《拜表仪》等。 斋醮法事的盛行 道教斋醮与道教教团的创立相始终。东汉后期,张角在北方创立太平道,在教区内,建立了祠、茅室、坛,以举行斋戒祭祀活动。《太平经》卷四十三说入道之人,“当养置茅室中,使其斋戒”。太平道法师持九节杖为符祝,率道众跪拜首过,向天神祈祷,称谢。这都是道教早期较原始的斋醮活动。 张陵天师在巴蜀创建五斗米道时,亦设置静室,作为道众斋戒思过,请祷跪拜的场所。 五斗米道对天、地、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源于先秦时期的祭天、祭川的祭祀仪式。 唐代斋醮 唐高祖(李渊),尊道教教主老子(李耳)为李氏皇帝远祖,道教已成为国家宗教,道教斋醮也作为国家祭祀活动,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视,道教斋醮也就登上了国家祭祀的大雅之堂。唐代帝王崇信斋醮祈福禳灾的功效,为求自身的福寿和国家的太平,对斋醮活动颇为重视。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坛宇,为国斋醮。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坛场,巡视斋醮,赏赐茅山修醮道士,令“依河图内篇,奉修斋谢”。唐代茅山上清宗坛为国醮祭,名扬天下。 武则天执政时期,多次敕命举行金录斋会和投龙简仪式,为武周政权拜天谢地,镇安社稷。 唐玄宗尊祟道教,对斋醮仪式尤感兴趣,“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开元天宝年间,投龙奠玉,丝毫不逊则天武后,当时茅山华阳洞、天台山玉京洞、王屋山玉阳洞、青城山天师洞、南岳朱陵洞等名山洞府,醮祭投龙,岁岁不绝。 唐代道教斋醮中的投龙仪式,一般要举行金录斋会,设1200星位的罗天大醮,举行地点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 道教的投龙简仪式源于天、地、水三官信仰,刘宋时已初步形成投龙祭祀仪式。至唐代,祭天、祭地、祭水的投龙简仪式,已成为国家斋醮祭祀大典。 唐代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是道教斋醮活动最盛之地。唐代长安有道现42座,洛阳有道观12座,唐政府设崇玄署,“掌京都诸观之名数,道士之帐籍,与其斋醮之事”。 唐代实行道举制度,道士经法科试义十道,讲论科试经论,文章应制科试诗,表白科试声喉,声赞科试步虚三启,焚修科试斋醮仪。斋醮法事中,道士要念颂祝咒,以声音宏亮为佳,故表白、声赞、焚修三科都与斋醮有关。 宋代斋醮 宋代皇室斋醮活动的盛行,与道士张守真“降神”事件颇有关系。据载,宋太祖赵匡胤病,召张守真入宫,命内侍王继恩在建隆观设黄录醮,令张守真降神。 宋代文士王钦荐奉敕撰《翊圣保德真君传》,称翊圣保德真君降世,教张守真结坛之法,使为宋王斋醮祈福。所传九种结坛法,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三坛为国家设。其上称顺天兴国坛,设3600星位,为普天大醮;其中称延祚保生坛,设2400星位,为周天大醮;其下称祈谷福时坛,设1200星位,为罗天大醮。 中三坛为臣寮设。其上称黄录延寿坛,设640星位;其中黄录臻庆坛,设490星位;其下称黄录去邪坛,设360星位。 下三坛为士庶设。其上称续命坛,设240星位;其中称集福坛,设120星位;其下称却灾坛,设81星位。 宋真宗即位时期,皇室斋醮活动更盛。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敕于京城干地建玉清昭应宫,以供皇室斋醮。 宋王室还重视斋醮科仪的修订。宋真宗令两街道录召集高道修斋醮科仪,由王钦若审定编成《罗天大醮仪》十卷。宗神宗命提举中太一宫孙永监修删润斋醮科仪,熙宁六年1073年,陈绎又奉旨编修《道场斋醮式》二十八卷。宋徽宗令每路选道士十人赴京城左右街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规仪,并编成最早的斋醮音乐经韵谱《玉音法事》,又命道士林灵素修《正一黄录青醮科仪》。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诏以金录灵宝道场仪范426部,降天下道观,命守令选道士依法奉行。 元明斋醮 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宗师,道法高妙,其为国主持的斋醮法事。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世宗召丘处机真人进京,命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世宗又召王处一真人进京。王抵京时,世宗已死,继位的章宗即命王处一设醮,为世宗求冥福。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章宗敕命王处一真人在京师十方大天长观,为国设普天大醮七昼夜,章宗驾幸醮坛,行香祭祀,斋戒七日。并亲书普天大醮青词一通,《十方大天长观普天大醮瑞应记》中有记载。 泰和元年(1201年)、三年(1203年),章宗两召王处一在亳卅太清宫举行普天大醮,王处一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七大弟子中最着神异者,而普天大醮是斋醮仪式中坛位最高、规模最大者。 元代长春宫全真宗师,及太一道、玄教、正一道宗师,多奉敕为国举行大型醮祭仪式。丘处机真人弟子李志常,两奉朝命在长春宫建普天大醮、金录大斋。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冬,忽必烈诏长春宫设罗天大醮,全真掌教宋德方主持七昼夜醮仪。 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等,领天下道士千余人,在长春宫建周天大醮七昼夜,荐科宣仪,礼于上真。 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即敕礼部定拟斋醮科仪格式,于洪武七年(1374年)颁行《大明御制玄教立成斋醮仪》。明代正一道贵盛,张天师受到明诸帝的重视,国家斋醮祭祀,多命龙虎山张天师主持。从洪武至永乐年间,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为国建玉录大斋、荐扬玉录大斋、延禧大斋、传延禧法录、祷雨等。第44代天师张宇清建金录大斋、祈谢金录大斋、玉录大斋、祈谢大斋、普度醮、保安醮、金录报恩延禧普度罗天大醮等,据《皇明恩命世录》、《汉天师世家》等书记载统计,明代张天师共为国斋醮84次。 永乐十七年(1419年),张宇清天师在福建洪恩灵济宫建斋七日,集浙江、湖广、江西、福建四处道士七千余人参加斋会,创造了斋醮人数最多的历史记录。次年所建的玉录大斋,也有1800羽士的规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