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学入门 >

世界玄同藏天机:为什么说道教兴盛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慈悲的陪护丨参赛作品(2)

http://www.newdu.com 2017-12-29 腾讯道学 胡济生 参加讨论

    《道德经》在徳国的影响力
    《道德经》在德国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对德国哲学家的深刻影响上。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曾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著名哲学大师黑格尔表示:“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著名哲学家叔本华曾针对《道德经》说:“这是一种关于理性的学说,理性是宇宙的内在秩序,或万物的固有法则,是太极,即高高在上的载着所有椽子,而且是在它们之上的顶梁。”“理性是道,即路径,也就是通向福址,通向摆脱世界及其痛苦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尽头便是无所不在的心灵世界。”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说:“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理性是宇宙的内在秩序(资料图)
    《道德经》在法国的影响力
    《道德经》在法国最早的版本出于1842年,由斯达尼斯拉·于连译,如今只能在巴黎国立图书馆偶得一见。其次是维埃格1913年的版本。在法国到底有多少译本,未能统计完全。法国当代思想大师德里达和当今最富代表性的哲学家理查德德·罗蒂,都明确表示自己的哲学理念与老子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热真正风靡法国,还是20世纪以后的事,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人对老子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哲学的关注。他们从《道德经》中吸取的成分,实际上是崇虚的智慧,是可以不分东西疆限、属于全人类的本原性精神方式和审美方式。
    《道德经》在日韩的影响力
    道家思想在古代即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据朝鲜史籍《三国史记》记载:公元三世纪,《道德经》、《列子》天瑞篇已在百济、新罗传播。至公元七世纪,读老庄之书,已在新罗贵族子弟中蔚为风尚。而在王氏高丽统治的474年间,历代国王都很崇信道教,道教的斋醮由国家举行,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祝国泰民安、时和岁丰、国王自身长寿安宁,也为了祈解灾害,醮祭处除设福源宫(院),还有大清观等。时至今日,道家对韩国的影响力逐渐加强,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韩国学者层出不穷,而且道家思想开始对韩国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长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学者金溶沃,2001年在韩国教育电视台连续做了56次的长篇演讲,以老庄思想阐释韩国当代社会问题,引起极大的轰动,被称为“金容沃之风”。
    而在日本,《道德经》也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赞誉。比如日本学者卢川芳郎说:“《道德经》这本书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没有固有名词的,是用警句和格言来编辑的,但它采取了对偶和韵文的文体,而其内容表现也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说法。《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著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也说:“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
    
    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资料图)
    如何实现道化天下
    将和谐思想应用在现实中
    人类已经掌握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却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营垒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
    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个方面,其基本精神强调人与道的和谐,认为循道发展为和谐之根本,“守道”、“万物为一”、“复归于朴”、“不为物役”等是其主要内容。道家和谐思想内涵深刻,见解独到,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掘和认识。道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与世界玄同有思想启迪和警示意义,应从中汲取有益的借鉴。
    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个方面(资料图)
    首先我们要洗自己的“不和”之心。所有的矛盾问题全出在人心“不和”上面。人与大自然不和,导致了土地沙漠化和环境污染;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不和,导致了彼此关系紧张和流血事件。人与自身不和,导致形神分裂、阴阳失衡,心身受损,产生种种疾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承认矛盾,另一方面要推行中和。这是因为世上万事万物,即有矛盾又必须相互依存。
    其次要学会对矛盾的处理。处理形式不外乎二种:一种是主张激化,通过斗争来一分为二;第二种是推行中和,用和谐来合二为一。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群居和一、和则一, 一则多力。很明显“道化天下” 的前提是将和谐思想应用在现实之中。
    把小我放在大我的玄同之中
    要想实现道化天下,就必须把小我放在大我的玄同之中。
    由于我们只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所以时常会围绕生存空间、生活资源、既得利益等等,发生摩擦冲突。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和资源空间而言,世界似乎太小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超越纷争、化解冲突的相处之道。
    其实无须去找,这是现成的,发挥《道德经》“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玄同理念,让全体地球人将眼界就地放大,将和衷共济思维贯穿到本民族精髄之中。这就是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诠释。
    
    和其光,同其尘(资料图)
    “玄同”境界不排斥物质文明的自然发展,但也不依赖物质文明的苛刻条件。《庄子·山木》里讲述了这样一个引人遐思的故事,说是在中国的南部有一个“建德之国”,那里的民众很淳朴,少私而寡欲,只知劳作却不知私藏,知道给予却不求回报,没有太多的是非讲究,也没有什么禁忌束缚,行为都自由自在,却又合乎“道”的规范,“与道相辅而行”。这种“建德之国”其实就是把小我放在大我的玄同之中。
    让世人知“道化之机”,识“玄同之路”
    在道家看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追求自私利益,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一直是道家追求的最佳状态。《环球时报》曾经载文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哲学家阅读老子思想,都是要从中获取能够拯救西方文明危机的良方。而他们的确发现,《道德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解、为人处世的自然态度、德性培养的修行方法,对弥补西方文明中的精神失落和强权意志等,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德国《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上发文说:“还有哪种宗教比道教更适宜推广‘和谐’呢?毕竟道教中有很多内容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确,“和谐”是融洽,是一种内外协调、上下有序的最佳状态。在老子的道家文化中,“和谐”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思想理念。
    只有不断地让世人知“道化之机”,识“玄同之路”,道化天下才会实现。
    世界玄同可期
    “玄同”是体道至极,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老子的玄同是一个“无为”之境,在此境界中,人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之,不见而明,不成而成”。老子的无为论亦是“玄同论”。
    
    世界玄同可期(资料图)
    只要我们关注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必然会发现,纷争乃至针锋相对的冲突,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而我们应当做出的选择,就是收敛自我意志的光芒,尊重万物形态和性格各有差异的存在状态,通过寻求和解的不懈努力,朝着“玄同”的目标,化解纷争和冲突的层层纠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深入理解,人类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而所谓文明,最本质的含义应该就是不断建构并且完善这样的相处之道。
    道教日渐兴隆是天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慈悲的体现。如果道众都像南五祖在布道中发展南宗那样的精神来“培护人类命运共同体”,我道必然在全球日更兴隆。
    要想实现“道化天下”,就必须为培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做更大的贡献”。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地球就是我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用陆文荣道长的话说:从情感上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不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中国古代有一句老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被认为是人类的天性,一个人只要还保留着这份天性,自然就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共鸣。
    而从理论上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道教信仰世界里,宇宙万物的造化,贯穿着大道的生生不息之意,生命是宇宙生机的成果。本着这样的信仰来理解,不仅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也与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即使数千年后,我们还是要遵循《道德经》的谆谆教诲,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引导着我们以超越现实的眼界关注现实,探寻化解现实纷争的可能途径。
    最后,让我们引用美国著名学者蒲克明的话作结尾。他说:“《道德经》是未来世界的一部书。”“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也许通过中华民族的崛起,也许经过炎黄子孙及道众们的努力,一个真正道化天下,世界玄同的社会,正在逐渐成为我们的未来。(编辑:若水)
    作者简介:胡济生,笔名福帝圣,道门后裔。退休后专注写作,并为弘扬道教发挥余热。
    (本文为“道化天下 世界玄同”道学全球有奖征文比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胡济生,原标题为《道化天下必可期 世界玄同藏天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