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虚道人 新道家:黄老之学的形成 战国时期以尹文、田骈和慎到等人为代表组成了稷下学宫中的道家学派,他们继承了老庄的思想,主张人们修道要情欲寡浅,提倡万物都应该以道为宗的同时,还首次把老子和黄帝相提并论,由此形成了在历史上颇有影响力的黄老之学。这一以黄老之学为主要思想的道家流派,又称之为新道家。 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资料图) 黄老之学最初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表面上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际上却是道家和法家思想的综合体,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形成的道家新思想。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谈当时官为太史公,此说足以代表官方对待黄老新道家的鲜明态度。 黄老之学更侧重于治国方略 与老庄自然之学不同的是,黄老无为之学更侧重于治国方略。黄老学主张君主应该“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其倡导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垂拱而治等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大潮十分相符,这一道家新学说因此而成为当时安定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深得统治阶级的欢迎。 黄老无为之学更侧重于治国方略(资料图) 尤其是在历经了春秋战国的连年征战,以及秦王朝的暴酷统治之后,汉王朝的统治者更加意识到修养生息的重要性,因此便把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作为治国方略。历史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便得益于无为治国学说的大力推行。 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经历惠帝、文帝、景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70年左右的时间中,黄老之学的“无为”理念一直被作为治国理念贯彻执行。司马迁记述说:“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舆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如此国富民强的社会现状,充分说明了黄老之学的积极意义。 儒生陆贾积极阐述黄老之学 然而,这一道家新学说在最初推行时,却要归功于一为儒生的倡议,他的名字叫陆贾。 陆贾曾上书阐述黄老新道家的治国之说(资料图) 陆贾以能言善辩闻名,早年曾追随刘邦两次出使南越,最终说服了赵佗臣服于汉朝。及至刘邦得天下后,作为儒生的陆贾终日在刘邦面前引据《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的内容。但刘邦很讨厌儒生,曾咒骂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意思是说,我的天下是从马上打下来的,现在要你这些诗书大意有什么用。 陆贾却大胆地反驳了刘邦,他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随后便以商周和秦朝兴亡的历史作例,希望刘邦能够明白以仁义治天下的重要性。为了更为详尽地说明其治国思想,陆贾曾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都是在阐述黄老新道家的无为治国之说。 但陆贾的思想被推行实施时,已经是吕后当政的时代了。吕后遵从刘邦的遗嘱,任用了曹参为丞相,从而将无为而治的黄老理念发挥到极致。 萧规曹随:黄老之学的推行 曹参也曾跟随刘邦四处征战,亲眼见识过战乱和暴君的统治带来的民生疾苦。因此在萧何去世后,继任相位的曹参开始大力主张“无为而治”和“休养生息”的政策。 《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记载,曹参初为齐国相时,曾请长老儒生问以治国之道。当日人们各言其是,曹参不知所从。无奈之下,他听说胶西有一位盖公精研黄老之术,于是重金礼聘,问以治国之道。盖公回答说,政治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依此实行,在齐国做了九年相位,齐国乃大治。后来曹参继任了萧何的相位,他把自己在齐国的成功治国经验推广到底了整个汉家天下,同样大获成功。 长安城历时6年才完成(资料图) 当时汉朝的治国制度都是萧何亲自设定的。奉行黄老思想的曹参认为,萧何原计划想要采取的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策略都是上佳的治国政策,因此他决定遵循着不治理就是最好的治理的原则,对萧何制定的法规制度皆无所变更。这也是“萧规曹随”这一历史典故的来历。 曹参在任期间从来不任用那些言文深刻的官员。相反,曹参总是挑选一些岁数大的忠厚长者来担当重任。他的这一为政方式一度还曾引起了汉惠帝的怀疑。 当面对皇帝的诘问时,曹参反问汉惠帝在德行上能否和先帝做对比,又问自身的功行是否可以媲美萧何的功劳,在得到惠帝否定的回答后,他解释说“既然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定出的政策,难道我不应该好好地继承下去吗?还要随意更改吗?”汉惠帝至此才明白曹参的良苦用心。 最终,曹参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使汉家王朝政治得到了稳定,经济上有了很大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在曹参的倡导下,汉惠帝也深谙无为的要义,其在修建长安城时为了不耽误农时,每次征发徭役都是利用农闲时间,且每年不超过一个月,以致长安城历时6年才完成。当时人们赞颂说:“萧何为法,斠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文景之治:以黄老治国的完美范本 黄老学的治国之术在文帝和景帝时继续得到推行。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曾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文帝十三年一度诏免田租,至景帝元年复又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这一赋税制度从此成为汉朝定制。即便是在国家已经非常富足的前提下,汉初的几代皇帝也都秉持着节俭的生活作风,以老子之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为生活准则,最终加快实现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民乐业,百姓遂安(资料图) 司马迁评价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时说:“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因其欲然,能不扰乱,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敖嬉戏如小儿状。”能有如此清明的社会境况,追根溯源还是要归功于清静无为的黄老治国政策的实行。 黄老学是脱胎于老庄思想的,特别强调天道自然无为的特性,并且把道家的贵柔和儒家的惠民思想糅合起来,以统治者实行仁义和德政为最高的治世标准。尽管黄老新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潮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一时期却成为以道家思想来治国的典型代表,并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所有治世都必定要效法的一个完美范本。(编辑:若水)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清虚道人,腾讯道学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