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华 茶文化处处是“道” 弘扬中国茶文化需在根上浇灌,现实中创新。一杯道茶浸润老子《道德经》的“高下相倾”就给予了茶文化丰富的营养。于是泡茶道就有了“母子壶泡”的相携情深;高冲茶后一定是低斟的相融;茶礼就有站、坐、跪三式顶天立地位中央的相谐;茶席插花花势高开后要低铺相拥而成。 茶席插花 高低相辅 菊普茶 我们在调饮茶时就需茶性相适,茶具妙搭,茶色养眼,茶气协调,茶味调和,如“菊普茶”。 用熟普的性温与菊花性寒相配合适。《本草纲目》记载,菊花性寒、味甘,具有清肝明目、散风去热的功效,是很好的保健饮品,用来入熟普洱茶极妙。普洱茶茶性温和,滋味醇厚,陈香香气深沉,以菊花入普洱茶,能破其陈、益其香、滋其味、化其色,益于养生。 菊花普洱口感清爽。菊花清热解毒,普洱茶性温和,两者同时饮用,性能调和,功效倍增。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的作用,能喝宜赏,既茶又药“两相宜”。 三清茶 乾隆皇帝深谙茶道亲调出“三清茶”。御制《三清茶》题诗,曰:“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自注云:沃梅花、松实、佛手,啜之,名曰三清。乾隆认为,以上三种物品皆属清雅之物,以之瀹茶,具幽香。看来此茶以贡茶为主料,佐以清高幽香的梅花、清醇莹润的松子、清雅芳香的佛手,三样清品,合称“三清”。这样的茶喝后人人从里到外都是清廉的。 乾隆皇帝亲自调制(资料图:图源网络) 岩茶 泡岩茶,外形紧结“粗枝大叶”,三节色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这么个“面目”,我们不妨取一把原矿老泥底槽清的宽口紫砂壶来冲泡,宽严相济中一杯“岩骨花香”的茶汤带着“岩韵”就把我们引入茶道了,如老子的“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就因内外呼应“美丑’相合,这就获得双重光明的高度智慧,是“袭明”。“高冲”茶是技术也是生活的姿态,“低斟”需有“干货”能使生活长姿势,而“平端上”是行茶礼却又让我们此时的心正在平常,平常心是心的高上而宽广的法门。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道”与“术”可以互相转化 故老子《道德经》23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告诉了我们: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此刻“道”与“术”不在是不相容的东西,而是互为之。“道”到家了自己就会“术”化,“术”走到头了自然就会“道”化。 茶汤映出道家美学 正如贾谊《新书.道术篇》曰:“道者,所以接物也。其本者谓之虚,其末者谓之术。虚者言其精微也,平素而无设储也。术也者,所从制物也,动静之数也。凡此皆道也。”高下相倾的茶汤映出道家美学,开拓了一种柔和灵性的审美,将那些不自然的对立的美与丑、善与恶、高与下互为转化成丰富的触悟,如此茶汤可赏可品,且艺且道,就像是苏东坡的幽默“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谁敢憎”。 茶汤可赏可品 且艺且道(资料图:图源网络) 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我们捧端这杯高下相倾的茶汤更是给我们提供了观道的方法和在道的此时。在对立统一中进行深观远照。正如老子自己说“我游心于物之初”。这是看清“高下”进入“相倾”超现实又在现实的审美化境中,茶汤入心体物观道心灵感应,在“高下”中“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让这盏道茶汤的美摆脱了对外在于它的高与下的依附性,取得了独立和至尊的地位,深刻地触及了美之为美的本质。汤“道”心自顺,为道无不为。正在茶席插花,一把狗尾巴花,不停地变化中,独枝,三角形,扇形,叠式......正在得意时,一整风吹过,狗尾巴花瞬间团抱成“太极式”,全场惊诧,是为自然之手插花,“我自然”。铺开香席,高下和香;走进茶园,拼配和茶;自然到来,百花和春。(编辑:赵青) (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作者:姚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