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食法事在佛教和道教法事中都是有的。 道教施食是在唐代施食科仪的基础上,逐渐酝酿形成了炼度之法,成为道教独具特色的济度仪式,以至于后世人称:“从道家者,学仙公炼度;从佛家者,学阿难施食。”由此可知,道教的施食法事包括施食和炼度两个部分、炼度是由葛仙公(葛玄)创立的,施食是从佛教借鉴来的、施食科仪的核心是炼度,炼度仪式的要义是祭炼。祭,就是没饮食以破其饥渴;炼,即是以精神开其幽暗。 道教施食法事包括施食和炼度两部分(资料图 图源网络) 据许多道教文献记载,炼度是由葛仙公(葛玄)创立的。北宋郑所南在《太极祭炼内法》卷下说:葛仙公在若耶山“精思精处”,与天上三真人感应而降,授以《法轮经》,“开闸仙公济度幽真之心”,称“今天台桐柏观侧有法轮观,正仙公祭炼古迹”,并且说,当时“或云有大威鬼王稽首长跪,谓仙公度鬼八十万数,皆得受生,三年之后,位证大仙,后仙公上升,留祭鬼径于冲虚靖坛,今竞莫考”。 郑所南曾经查考了葛玄的传记,无可奈何地称“葛玄传所记甚多,却不载祭炼感应事”。可见,以上谈到的只是一个传说,并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 最早提到炼度的是在南北朝时期。《上清言功章》说:“受炼更生,化为真人。”《灭度三途五苦炼尸受度适意更生章》记载:“受生炼尸,回复故形,上补真仙。”在这两部道经中都提到了关于炼度的思想,但是都没有形成单独的仪式。 炼度仪式是在唐代的时候,随着施食仪式的盛行而产生的。在杜光庭编著的《太上黄箓斋仪》中都提到在普度幽魂施食的时候,已经有炼度亡魂的意思了。《太上黄篆斋仪》载“某家七祖幽灵,九玄滞识,生神上境,炼魄南宫,荷阳灵变质之功,得阴景流形之妙”、“沐浴朱陵之苑,五神受炼;逍遥丹霍之天,福利见存”、“同光三界游观八门,睹罪福之因缘,垂拯拨之科格”。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施食炼度科仪是作为灵宝斋法的一个内容,最早仅是黄篆斋法中的一个仪节,用于济度亡魂。 在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也有对道教中元节施食的记载,文中说:“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交勾,搜选人问,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滑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凶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宝盖,青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凶徒饿鬼具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 由此经文可以看到,道教施食在唐代就有记载,而且指出施食的目的是使饿鬼饱满,众生免苦,得还人中,但是施食炼度并不是以一个独立的科仪存在的,只是一个斋醮科仪的一个内容。 施食的目的是使饿鬼饱满,众生免苦,得还人中。(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到了南宋,炼度仪式从黄篆斋仪式巾独立出来,存施食科仪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黄篆斋科仪的大宗,灵宝斋法的要务。据南宋道士金允中《上清灵宗大法》卷十七说:“广成先生编撰科仪,乃唐大顺年问,是时未行炼度之仪.近世可科方盛。”南宋道士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五十五也说:“广成古科无炼度之仪,近世此科方盛。”由此文字推断,炼度是在南宋的时候才盛行的。 总之,道教的施食炼度科仪存唐代已初现端倪,后来在施食科仪的基础上盛行于南宋时期。 由于正一、全真地域流传的不同,现行施食科仪也有多种。如:现在全真道所用的施食科仪有:《太上清微济炼救苦铁罐鸿仪》、《萨祖铁罐炼度施食焰口》、《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香港全真道用的是《先天斛食济炬幽科》、还有北京白云观2001年根据成都二仙庵的版本重印的《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 现行的江南正一道的施食科仪有:《蓬壶炼》、《太乙炼》、《斗姥炼》、苏州一带用的《太极灵宝济炼科仪》。(编辑:怀霜) (本文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作者袁瑾,选自《佛教、道教视野下的焰口施食仪式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