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帝为了利用神权维护其统治地位,自称老子后裔,将道教的地位排在三教之先,道教在这时成为皇族宗教。唐玄宗于乾封元年(666)亲赴毫州参拜老君庙,追加老君尊号曰“太上玄元皇帝”,修创词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 《老子》成为考选官员的科目之一 上元二年(675)天后(武则天)上意见12条,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并作为考选官员的科目之一。仪凤三年(678)命道士隶属管理皇族的宗正寺,位在诸王之次。诏令自此以后,《道德经》为科举内容,贡举人必须兼通。武则天称帝时,为了利用佛教反对崇道的舆论力量,也为了压制人们利用老子反对其篡权的目的,曾一度尊佛抑道,取消“太上老君”、“玄元皇帝”的尊号,罢贡举人习《老子》。 天后武则天 尽管如此,《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载,光宅元年(684)她曾“追尊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又《混元圣纪》卷八说,万岁通天元年敕旨肯定老子化胡“是真非谬”。基本上还是保持调和态度,当然这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及至唐中宗即位,恢复高宗旧制,老君仍然为“玄元皇帝”,令贡举人仍习《老子》。 唐高宗、玄宗等还亲自作青词、表章 唐代道教真正兴盛,是在唐玄宗时期。据《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开元十九年(731)令五岳各置老君庙;开元廿一年(733)令士庶家藏《老子》,置于诸经之首,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开元廿五年(737),规定老疾不堪厘务者与致仕道士女冠,皆隶宗正寺;开元甘九年(741)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帝庙,画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设崇玄学(后改称崇玄馆),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文中子〉、《列子》 、《庚桑子》,考试合格者按贡举及第对待,称为道举,授予官职;天宝元年(742年),追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庄子》称为《南华真经》、《文子》称为《通玄真经》 《列子》称为《冲虚真经》、《庚桑子》称为《洞虚真经》。 天宝二年(743)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后又册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历玄元天皇大帝”。天宝十三年(754年)颁布他亲自所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据《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记载,开元九年(721),玄宗曾遣使诏迎司马承祯入京,亲受道教法录,玄宗便成了正式的道士皇帝。唐玄宗对道经的搜集整理和编纂等工作极为重视。唐高宗、玄宗等还亲自作青词、表章,供道士祭献和祈祷时用,一些大臣、文人亦竞相仿效,提高了道经科书的文学水平。 帝王倡导下习道经成社会风气 唐玄宗在《老子》注疏中一再指出:“太君以道德清静龙教”、“以无为不言为教”,强调了以清静无为之道治理天下的思想。他认为“淳朴”即是道,“朴,道也。”因此在治国方面,他治订了一系列简政宽刑、节欲禁奢的政策。他先后下《禁州县严醋诏》、《戒州县扰民敷》、《简京官为都督刺史沼》等,又下《禁珠玉锦绣敷》、《禁断奢侈敕》、《禁女乐效》等。这些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对实现“开元之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帝王的亲自倡导之下,尊奉《道德真经》、《南华真经》、《通玄真经》、《冲虚真经》、《洞虚真经》等在全国成为风气,并有大量发挥道教教义的注疏出现。据晚唐道士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所举,唐代道士注疏笺解《老子》者近30家,《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等四子真经也各有道士注解流行。老庄之学作为道经极为盛行,其他受老庄思想影晌的理论著作也很多,如通玄先生的《道体论》,司马承祯的《坐忘论》等等。 所有这些都推动了道教向义理化深入发展。唐代佛教禅宗的形成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老庄思想盛行的影响。隋唐道教"重玄派"异军突起,即同唐代崇奉老庄思想大有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