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佛法发展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2-30 观自在佛学书苑 柱子 参加讨论

    一、佛法在印度的流变
    佛教缘起于印度。
    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他出生的时间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从小就聪明过人,文武双全。长大成人后,释迦牟尼多次出游,看到人间老、病、死等各种苦,发誓要去探求人为什么会苦,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于是他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安逸的生活,离家寻道。但经过6年的苦修,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
    
    觉悟成道(图片来源:资料图)
    大约35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发大誓愿 “不证菩提,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悟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缘起。最初为人演说四圣谛——苦谛(人生皆苦)、集谛(为什么苦)、灭谛(灭苦,入涅槃)和道谛(修“八正道”)。
    释迦牟尼一生讲经说法49年(一说45年),后入涅槃。释迦牟尼的肉身虽已断尽,但佛法却一直流传至今,教化众生无量无边。
    释迦牟尼灭度以后,佛法是如何流变的呢?
    印度是一个诗意的国家,不重视历史,佛法的流变过程也只能从后人的考据或佛经中寻找。
    释迦牟尼灭度大约100年内,他的弟子基本能够按照他的教诲来继续弘扬佛法。这段时间我们叫“原始佛教”期。此后,佛教发生了分化。
    弟子中有资历的人,觉得自己学的最正统,以严格持律为特征,偏重于说”有”;以年轻人为主的弟子们,主张对佛法中繁缛的规矩进行改革,偏重于说”空”。有资历的,被后人称为上座部;以年轻人为主的弟子们,被后人称为大众部。佛法开始分派了。
    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开始兴起了。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大众部、上座部等统称为”小乘”。所谓“大乘”就是大船,要普度众生;所谓”小乘”就是小船,众生自救。其实大、小乘都是释迦牟尼根据不同人的根机说的不同法,没有高下之分。
    后来,大乘佛教也开始分化,又分了两派:一是中观派;一是瑜伽行派。前者侧重讲空,后者侧重讲有。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龙树;后者的代表人物是无著。唐僧(玄奘)当年去西天(印度)取经,学的就是瑜伽行派,后来回国创立了唯识宗。
    7世纪开始,印度佛教开始衰落了,大乘佛教与印度教结合,形成了密教,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一带的密宗与这个密切相关。
    公元10世纪,由于印度受伊斯兰国家的侵略,印度佛教已经奄奄一息了;13世纪基本就消失了。
    不过佛法没有消亡,开始在别地开花结果。向北传入中国汉地,形成汉传佛教;传入中国藏地,形成藏传佛教;向南传入斯里兰卡等地,形成南传佛教。
    到了今天,佛教在它的娘家印度,又逐步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恢复了。
    二、佛法在中国的流变:神话般的传入
    佛法传入中国,有明确史料记载(如《后汉书·西域.天竺国传》)的是汉明帝(他的父亲更有名,是刘秀)时期。但传说比历史有趣。
    话说汉明帝曾夜梦一神人,第二天问群臣此人是谁。有位渊博的大臣说这是佛。明帝一听,赶紧派人去印度寻找。去印度的人遇到了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播佛法。二人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经,来到洛阳,在当地建寺,名为”白马寺”。白马寺便是我国最早的寺院。
    这摄摩腾长得相当潇洒,也有才,精通大小乘经典,还爱旅游,到处游说为生;这竺法兰是印度的佛学学者的老师,有语言天赋,很快就学会了汉语,更神的是汉武帝当年挖地道挖出很多黑灰,一直没搞懂是怎么回事,后世人请教竺法兰,竺法兰说这是世界末日炼狱的灰烬,他从此出名了。
    当然这只是《高僧传》和《后汉书》记载的传说,佛法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比这个还早,由于没有可靠文献记载,我们也就只能以汉明帝时期为佛法传入中国的最早时期了。
    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佛法的义理与当时流行的黄老之学(清静无为)有些类似,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另外,很有意思意思的是,当时释迦牟尼被称为“大神”。
    佛法一传入,大家很重视译经的工作,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也有的人说这是汉人自己仿照《论语》的形式来整理的,这经的形式确实很像《论语》,里面很多比喻非常经典,让人百看不厌。
    最早的佛学论著当数《牟子理惑论》,相传为东汉末年牟子所著。估计也是假托,牟子,不就是释迦牟尼的简称么?这部著作就是以儒家和道家的理念来解释佛法,挺有意思。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东汉时期佛法还被当成奇教异术来看待,跟跳大神的区别也不大,还没多少信仰者。佛法当时很孤独。
    三、佛法在中国的流变:在孤独中发展
    佛法在汉朝,还没有多少信众。不仅知名度不高,还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的排挤。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法终于有了长足的发展。
    这种发展,也要依靠如下的缘:
    首先,下层的需求。
    由于战乱太多,民众受了太多的苦。他们又不知道为什么苦,佛法可以给他们转世的希望,这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其次,上层的需求。
    帝王有钱有权,但怕死。他们听说信佛可以往生,这是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很多帝王都信佛。如北魏孝文帝、梁武帝等都是著名的佛教徒。
    最后,佛法清谈之风和玄学相结合。
    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那就是佛法的传播形式也开始多样化。白居易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他说“先以诗句牵,以令从佛智,人多爱诗句,我独知师意”。也就是通过诗句这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人来信佛。当时的佛教石窟和壁画也非常发达,例如建于北魏的龙门和云岗石窟,本质上就是一个个传播佛教的圣地。
    对佛法传播起到更大推动作用的,是出现了一批佛学大师。
    鸠摩罗什:老家是印度,生于新疆。记忆力超好,汉语很强,对佛法相当精通。他被前秦大将吕光俘虏到汉地,后秦时候被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从事译经工作,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几个流传极广的佛经和论著,都是他翻译的,例如:《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佛说阿弥陀经》、《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
    朱士行:三国时的高僧,他的法号很有意思,叫八戒,在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成为我国历史上汉家沙门第一人。更重要的是那时已经兴起赴印度取经,他也是我国赴印度取经的第一人。他姓朱,叫八戒,笔者怀疑他是不是《西游记》里八戒的原型呢?
    道安:别看他长的不好看,却相当有才,对佛法相当精通。他在般若学上颇有建树,还编撰了历史上第一部佛经目录《道安录》;在翻译佛经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和”三不易”的原则,沿用至今。
    慧远:东晋高僧。他听了道安讲《般若经》而开悟,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秕耳。说的有点绝对了,不过看出他是个性情中人。他创立了东林寺,于阿弥陀佛像前拜佛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后来被拜为净土宗初祖。
    但还有一个皇帝不得不提,那就是著名的梁武帝。
    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热衷于修建寺院,那首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说梁武帝的功绩的。他明令禁止僧众吃肉,提倡信佛的人吃素,汉传佛教将这一习惯沿用至今。有意思的是他还经常舍身为奴,然后再让大臣重金赎回。当然,什么事情都是过犹不及,佛教的过度发展削弱了梁朝的国力,最终”候景之乱”爆发,梁武帝也被困死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