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中国宗教史上的首次跨越——论信仰与形式兼备的五斗米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五斗米道创立之前,中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以“巫”为特征的历史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活动极为频繁。张光直先生将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特征概括为“萨满式”或巫术性宗教。《尚书·周书·吕刑》记载:“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绝地天通后,地和天不再相通,天上的神与地上的人各不相干。周公“制礼作乐”,“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周礼·表记》),“巫”向“史”转变,“德”与“礼”被突出出来,并催生出诸子哲学,进入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期”。五斗米道在轴心时期之后形成,与盛行过“巫”的前轴心时期那种萨满式宗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五斗米道虽起自民间,但融进了道家的哲学,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想尔注》为主要经典,尊道贵德,追求长生成仙,并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谶纬神学、古代天文学纳入自己的教义体系;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作为正一盟威道的基层组织与活动中心;继承、综合了古已有之的民间祭祀、信仰、炼养,结合巴蜀巫术为百姓治病,实施社会救济;辅之以墨家的组织形式、严格的戒律、禁忌等。五斗米道将这些内容有机地整合进了自己的教义和组织之中。由于有了自己的信仰和教义,大名鼎鼎名的教主、经书,严密的组织、教诫,丰富的宗教活动,使它与这之前和与它同时期的巫觋杂术、血祭淫祀、访仙问药区别开来,成为一个各方面都比较完备的宗教,实现了从民间祭祀等信仰活动到宗教的跨越。五斗米道的创立,是中国宗教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道教作为一个成熟宗教自此登上历史舞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完善,延续至今。
    一
    对于宗教的基本特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作过明确论述,他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信仰是对异化的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的信仰,有着相对于世俗的超验层面;有阐述其信仰的宗教教义而不仅仅是仪式和法术;围绕着信仰而展开种种宗教活动,让信众过着有仪式、戒律、组织、教育、义务、传承的宗教化生活。五斗米道作为中国古人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做出的超验性努力,为解决社会危机、生命危机而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组织与管理、戒律与修持等,确实使其具备了宗教的一般特征和基本内容,具备一个成熟宗教应有的素质。
    五斗米道成功地将哲学家老子请上了神坛,从而有了超人间的教主——太上老君。司马迁对历史人物老子生平的记载使得这位智者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神秘性。他即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又提到: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
    也提及: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这段记载里就有三个老子。老子生世的这一不确定性为老子成为教主提供了可能性。刘向则把这一可能性变为了“现实”,在《列仙传》里直接就将老子作为神仙而立传。老子在东汉时已完全被神化,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
    老子已演变为长生不死的神仙, 成为超自然的人物,受到民间与宫廷的祭祀。《后汉书•桓帝记》记载:桓帝延熹八年正月,遣左琯之苦县祠老子。十一月,又使管霸之苦县祠老子。次年,遂亲祠于濯龙宫,与浮屠并祠。这说明老子作为宗教人物已得到朝廷的认可。在有组织的教团——五斗米道中,老子成为了被崇奉的主神。张陵奉老子为教主,把老子看成是道的化身。为了便于理解,还为《老子》作注,名《老子想尔注》。《想尔注》从宗教立场出发,在注解《老子》时,阐述了五斗米道的信仰与教义。其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 《老子想尔注》讲:“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神化后的太上老君具有无所不能的巨大神通,常常显示出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张陵本人就受托于太上老君传正一盟威之道。
    道教的创立,另一条件就是要有自己的经书。随着太上老君成为教主,《老子》一书也就成为了道教的经书。西汉前期,由于窦太后的提倡,《老子》成为皇室成员的必读书。《老子》在汉代已经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为了讲解、理解、信奉《老子》,五斗米道对《老子》进行了宗教性的注释,令祭酒主讲,令道民颂习。余平先生认为,就道教史而言, 《想尔注》乃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与从《河上公章句》到《太平经》、《周易参同契》等早期道教经典不同,《想尔注》第一次生成了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立场”;经过想尔之道的生存性构建,中国传统的神仙信仰已不再仅仅是一种个体性的柔性生存方式,而一跃成为一种组织化、仪式化、制度化,就是说,真正独立的“宗教信仰”性的生存方式。
    五斗米道的另一个重要信仰是长生成仙。五斗米道教授其信众守一、行气、房中等道术,以便与道合一、长生不死。《想尔注》说“守诫不违,即为守一”;“仙士有谷食之,无则食气”;“阴阳之道,以若结精为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这种主张怀道抱一、导引行气,配合自律和节制的宗教修持,已经不同于战国和西汉时期那种寻找神仙,求不死之药的方士。饶宗颐先生提到:“《想尔注》与河上《注》同主炼养之说。然河上仍兼顾老子哲理,及其文义上之融贯。《想尔》则自立道诫,自表道真,于老子哲理几至放弃不谈,即文理训诂,亦多曲解。”这种“曲解”是从哲学到宗教的必然和必须。
    对于成仙,司马迁曾有这样的评论。他说:方士之候神人,入海求蓬莱,终无有验。而公孙卿之候神者,犹以大人之迹为解,无有效。天子益怠厌方士之怪迂语矣。然羁縻不绝,冀遇其真。自此之后,方士言神祠者弥众,然其效可睹矣。(《史记•封禅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