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有我无我,无形无迹——学太极拳养生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18-01-01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资料图)
    一、学习方法独特
    太极拳世世代代的传播大体有两种形式:
    一是著书立说以文字形式进行传播;
    二是口传心授,以动作图形的方式进行传播。后一种形式是将太极文化内容,溶化在拳式里面。就像盐溶解于水中一样,虽不见其盐,但是只要喝下盐水,就补充了盐的成份。可以说,习练太极拳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太极文化。可是,学习太极文化与学习其文化相比,方法大不相同。
    (一)靠实践
    实践,是学习太极文化最简捷的途径。太极文化溶解在太极拳式动作之中,习练太极拳就是在读“形体”文字,学太极文化。
    其次,太极文化系统庞大,覆盖内容多,涉及范围广,时空跨度长,规矩要求严,初学者读书时,觉得无从下手,又难解其义。这时候不如按规矩习拳走架。
    其三,太极拳理、拳法的书籍,多数是前贤文人所写,理论深,术语多,专业性强,写的是原则。只有练到书本上要求的功夫程度时,才能看懂《拳论》,否则如读天书。因此学拳者必须以实际练习为主。
    (二) 重体验
    体验,是学习太极文化最独特的方法。
    学习太极拳,重在体验,而不强调分析。与其他文化的学习,重分析而不强调体验的方法完全不同。为什么强调体验呢?
    一是太极拳与哲学的关系表现为暗含性。太极拳招招式式吸取了《易经》阴阳辩证的观点,如“形神合一”“先在心,后在身”等等,所强调的是精神、意念的巨大能动作用,在拳式中体现出来的是“暗含”关系,只有通过体验,才能有所理解。
    二是太极拳具有形态上的模糊性。太极拳有些动作形态混茫,神象意境恍惚。而太极拳的养生功能均蕴藏在套路动作内容、方法过程的意象之中,若明若暗,飘忽不定,虽有深邃玄妙的养生价值,但其表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如“天人合一”“动静开合”的神意潜能的转化,就有一种含蓄模糊的感觉。这种模糊性,往往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学习太极拳用切身体验的方法,比听讲解的效果会好得多。
    三是汉字具有多义性。我国的文字,特别是古汉字,更具有多义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且《拳论》均用古汉字所著,初学者读《拳论》简直像小学生读大学课本一样,根本就读不懂。此时如果从模仿式体验练习开始,效果会更好。
    (三)讲交流     
    在群众性的太极拳学习过程中,“交流”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在苦练拳架时,师徒之间,学员之间多交流,可促进拳技的提高。
    一是师徒之间交流,师傅教学员主要讲动作要领,边讲解边示范,边与学员交流;学员边领会要领,边练习动作边提出问题与师傅交流。
    二是徒弟之间交流,学拳过程中学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有些架式动作,学员之间的交流听起来更易理解,更易操作。
    三是体会式交流,太极拳套路里每招每式,都有丰富的含义,既有攻防意义的含义,又有健身养生的含义;既有阴阳虚实,动静开合,又有意念引导,以意行气等等,内容十分丰富。而学员由于年龄、文化、体质、职业不同,对拳式的理解以及动作的差异很大。学员之间通过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矫正,互相模仿,对加快学习速度,特别有好处。
    (四)明书理     
    明书理是学习太极文化的重要环节。太极拳家陈鑫曰:“学太极拳必先读书,书理明白,学者自然容易。”尽管学习太极拳以实践、体验、交流为主,并贯穿学拳的始终。而学拳学到了中高级阶段,即学到了《拳论》中要求的功夫程度时,必须认真读书,明白拳理、拳法,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否则,会影响太极功夫增长的速度与质量。     
    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习练太极拳的本身也是在磨练毅力,只有持之以恒,天天苦练,学拳之舟,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资料图)
    二、领会养生功法    
    太极拳既是“上工治未病”的上承医生,又是最佳的养生运动。经常练太极拳的人,对拳理、拳法理解的同时,对蕴藏在太极拳套路中的养生功法,便可有所领会。
    (一)论阴阳 领悟和谐观念     
    太极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统而言之,一阴一阳而已。《黄帝内经》指出:“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与天地。”天地是一大太极,人身是一小太极。强调人与自然同样对应,两者是紧密呼应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与人)以及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统一,把天地自然之精华,融入人的身心,使天、地、人三者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天人合一”实质是将“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除忧虑,忘掉烦恼,抛弃苦闷,克服浮躁,还可以使人的身心升华至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情操、格调、内在心境颇有益处。“天人合一”启迪引导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利用自然。太极文化把人的和谐观念纳入一个新的框架,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之而无不及”的适中状态,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和谐观念。
    (二)求虚静 感悟平和心境     
    太极拳家王宗岳在《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阴阳动静之妙,在于阴阳互济,虚实互换,动静适度。其“虚”“静”是养生的重要功法。     
    老子在《道德经》十六章中指出:“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就是要将后天的种种欲望、心机等加以调适、消解、澄清、控制起来。经过长期锻炼、修善,从而达到“极”点,达到高层次。“守静笃”就是要分清欲望中的“可欲”与“不可欲”,面对“不可欲”的一切诱惑,比如权力、金钱、美色、名誉,要老老实实地守住“静”字。守“静”就是把心灵中的垃圾及时地清除干净。“虚静”可以避祸养心,可以胸怀大志,老子所以长寿,正是“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这种“虚静”理念,就溶化在太极拳细微动作之中,打拳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去掉妄念,平心静气,使人的身心处于极宁静、极松柔状态。心静的用意是把精神意念集中在行拳走架上,用“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法达到“虚”“静”的状态。你就会有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态。许多人退休后有一种失落空虚、寂寞烦躁的情绪,只要进入太极圈里来,练上个一年半载,慢慢地都将会进入一种无干扰、无烦恼,崭新的运动氛围之中,进入清心悦目的情感状态,产生一种空灵宁静的心境。那真是“识远乾坤阔,心空意境新”。
    (三)重精气 体悟身心双修     
    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是维持人体正常状态,延缓寿命的重要元素;气是构成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神是精气所生,精气丰盈则神采飞扬。精气是传统养生学的精要。从养生学角度看,精养灵根气养神。精气为生命的本原,古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黄庭经》认为黄庭(丹田)是积精气之所。养生之大,在于养气。陈式太极拳的“丹田内转”功法,是“精”“化气”“化神”还精补脑的最好功法。所以,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太极拳论中要求,“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打拳时,先入静片刻清心涤虑,壹志凝神,周身放松.用意练拳,注重运精气、精气、养精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既蕴含着生命本原,又修养着道德精神。按照太极思维规律,修身养性引导练拳人顺乎自然,精神泰然。什么事都看得开,想得通,养成一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风度。
    太极拳要求人们在实践中理解拳理拳法,体悟人生道德,将“练”与“修”融为一体。主张把握阴阳和谐而明拳理,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乞求虚静而懂功法,最后呈现我练拳,拳练我,有我无我,无形无迹,出神入化的程度;呈现出“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境界。达到拳德兼备,身心双修的效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