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论老庄 道家学说兴于先秦,但是到魏晋“三玄”兴起时,人们对老庄思想已不能说没有改造。 老子学说的本义按照司马谈《六家要旨》的概述,诸子“皆务为治者也,只所从言之异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庄子的学说独流溢于百家之外,所谓“往而不返”、“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所以与诸家不同,其中透露着对于纯哲学抽象思辩的不懈追求。 注:这个说法值得质疑。道学不是思辨的学问,是个妙道、理、法、行、则统一的体系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你要说他成思辨抽象,便是你的抽象功夫不够,思辨能力欠缺。朱子便不如是认为。 庄子尊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书中引述老子之处甚多,在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许多方面老庄都是相近的。但是在最后的推论上,在社会观方面,二者却有很大的不同。庄子认为生死齐一,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实则无所谓有,无所谓无,本已超出有无之上。及其末流,以天下沈浊为不可与庄语,故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因而有与世同波、安时处顺一说。老子认为天道无为,实则无为无不为并重。“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心乃在不去。庄子在社会观上只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所谓“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恢恢乎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其精义援引为艺术论。老子在社会观方面是一种独特的治世哲学,所谓“反者道之动”,“负阴而抱阳,知雄而守雌”,“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精义合于兵法。由此可知,庄子哲学是一贯到底的对于抽象思辩的本体论的追求,而老子则本质上是致用的。 注:贫道以为学者们总是谈学说,这样把一个活生生的神仙宰割成几段,便是有意在误导天下视听。 由老子看,黄老思想在汉初曾一度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两汉以后则再也没有过。由庄子看,魏晋玄学对于庄子并不是要从学术上发展其本体论精髓,而只是援用了庄子的遗绪,借以对儒家的人道和实践精神予以改造和更新。黄郛曾说历代之于老庄是“道家(道教)援之以入道,儒家擎之以合儒,释家引之以证释。千歧百出,淆乱是非,豪夺巧偷,莫知所可。”(黄郛《吕惠卿〈庄子义〉序》)魏晋况且如此,那么其后历代对于老庄学说的误读就更不用说了。在此方面,朱熹虽然没有很大篇幅的论述,但他的见解中肯,议论精辟,虽然他作为一个理学家不能不报有“攻乎异端”的道义,但是可以说他对于老庄几乎没有什么偏见,甚至较魏晋 “三玄”中的学者的把握更加准确。如朱熹论老子,首先指出老子是政治学说,其政治目标、水准甚至可以和儒家相提并论。他说: 今观《老子》书,自有许多话说,人何如不爱?其学也要出来治天下。清虚无为,所谓因者君之纲,事事只是因而为之。如汉文帝、曹参,便是用老氏之效。然又只用得老子皮肤,凡事只是包容因循将去。老氏之学最忍,他闲时是个虚无卑弱的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教你支梧不住,如张子房是也。子房皆老氏之学,如尧关之战,与秦将连和了,忽乘其懈击之。鸿沟之约,与项羽讲和了,忽回军杀之。这个便是他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他计策不须多,只消两三次如此,高祖之业成矣。 评注:朱子可以说十分敬重老庄,待佛学如敞履,视老庄如巨星,唯恐不够恭敬,字里行间莫不充满敬畏之情。可以说在朱子心中,老庄并非和儒家相提并论,而是超然天地之外,只不过天下古今帝王,只能学得其皮毛,已然不易,故使其退而求其次,还是儒学来得稳当些而已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何况道学不是没有成为主流的可能性,而是过分高明,配套文化设施,和手段都没跟上,所以汉代采用儒家,实在是迫不得已而已。但是现代社会,这个问题再次提出,却是有保障成就的,因为文化手段齐全,稍微变化一下,可以反超万邦,傲视天下群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呀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再则,既然两汉用不起来道教,说明国家精英道行太差,扛不起这样美妙的物件,所谓神器太玄,不能任用自如,故退下来,当然是儒学比较简单。没有退到其他已然勉力支撑。找个问题要算在当时治国的儒生境界不够高本领不强因此无能,不是因为道教太高明呀! “因而为之”与逆境而为之同样是“为”。儒家理想是在“治国平天下”上面,老子则“也要治天下”,这里一个“也”字,表明了朱熹对老子的许多尊重,拉近了老子与儒家的距离。在先秦诸子的所谓“皆务为治”中,法家是最先将其学说理论与当时的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一家(时间在战国),其次是道家(在西汉初),然后才是儒家(在西汉中期〉。朱熹上述结合历史的例说态度坦诚,同时也是很有眼光的。 评注:这里要注意,不是把道学拉近儒家,而是提升儒学不少,人家朱子的文章中说的很明白呀。当今学者不够有见地,因为没干过治国,却喜欢虚说。 朱熹论庄子,引述其学说之处并不多,但是他引述到了一段很重要的话,说明他的见识确有过人之处: 先生曰:“‘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己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庄子这数语甚好,是他见得方说到,此其才高如老子。” 评注:学者们就只是注目学者,凡是学者没有注意的,就不会当回事!这简直就是伪学问家的作风!其实朱子的意思是,庄子太高明,我就不和他争高低。不像是现代的学者,明明不懂装懂,还要点评,指点江山!道学的见地,站在自然的高度,洒给世人的是雨露阳光,万物自取所需,自得其所,其余流派都是站在自己的私利,旁及必要的周边关系,整理出来的价值观,俗意太浓,毫无妙趣可言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 《庄子·天运》中的这段话很少引起古代学者的注意。现代学者有人认为《天运篇》属庄子后学的作品,对之将信将疑。唯有有人称为“当代新道家”的以研究自然科学史为主的学者,颇为关注庄子的这方面论述,如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津在其中文编译的著作《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的自序中,就引用了这段话。而朱熹从他年幼时起,便曾有过“天问”一般的经历,他说: 某自五六岁,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天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许有什么物事。某时思量得几乎成病,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朱子语类》卷94) 这种玄思应该说是不合荀子所谓“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思想的,但却是理解庄子本体论的一条入门途径。 在评价老庄的思想深度以及文学素质方面,朱熹倍加赞赏,不仅完全没有叶适、黄震那样的抵距、漫骂态度,(注1)甚至还将庄子与孟子、邵雍作比较,认为庄子有高出一筹之处。朱熹说: 《孟子》、《庄子》文章皆好。 今观《老子》书,自有许多话说,人何如不爱?庄周曾做秀才,书都读来,所以他说话都说得也是。但不合没拘检,便凡百了。或问:“康节近似庄周?”曰:“康节较稳。” 庄子比邵子见较高,气较豪。他是事事识得,又却蹴踏了,以为不足为。邵子却有规矩。 庄周是个大秀才,他都理会得,只是不把做事。观其第四篇《人间世》及《渔父篇》以后,多是说孔子与诸人语,只是不肯学孔子。如说《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等语,后来人如何下得它?直是似快刀利斧劈截将去,字字有着落。公晦曰:“庄子较之老子,较平帖些。”曰:“老子极劳攘,庄子得些,只是乖。庄子跌荡。” 《天下篇》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若见不分晓,焉敢如此道!要之,他病我虽理会得,只是不做。又曰:《庄》、《老》二书,注解者甚多,竟无一人说得他本义出,只据他臆说。某若拈出便别,只是不欲得。” 这里所说“只是不肯学孔子”,与明代宋濂所说“不一见而闻孔子之大道”意思相近。(注2)同时朱熹又说无一人说得老庄本义,“某若拈出便别,只是不欲得”,则是以庄子比于孔子、又以自己比于庄子,言下颇有惺惺相惜之意。在这里,朱熹对老庄二人的缺憾,即与儒家主张相比未能做到舍生取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方面提出了批评,如庄子没拘检、跌荡等等。又说: 老子之术,须自家占得十分稳使,方肯做。才有一毫于己不便,便不肯做。 评注:道术之行,就是要自身稳便,才能下手建功,日久生大功,也是易理不是。这不是自然之理么。舍生取义自是方便许多,看起来稍微美些,但做起来差不多,儒家的就是在嘴上占尽便宜,这个事情被佛教学走占尽风头,都是无妨大局的。 其批评是符合实际的。道家与道教性质不同,朱熹对道教基本取否定态度。评论中朱熹说到道家学说犹如“珍宝”,而道教却舍弃了道家“珍宝”,转去效法佛教,结果却不伦不类。他说: 道家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属。譬如巨室弟子,所有珍宝悉为人所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破瓮破釜。 道家(道教)之学,出于老子。其所谓三清,盖仿释氏三身为之尔。佛氏所谓三身,法身者释迦之本性也,报身者释迦之德业也,肉身者释迦之真身而实有之人也。今之宗其教者,遂分为三像而骈列之,则既失其指矣。而道家之徒,欲仿其所为,遂尊老子为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而昊天上帝反坐其下。悖庆僭逆,莫此为甚!况庄子明言老聃之死,则聃亦人鬼尔,岂可僭居昊天上帝之上哉! 评注:凭这几句就能断定朱子对道教基本持否定态度,贫道真没看出来!这几句最多不过是说其弊端而已,而且是尚未明白就里的弊端。道教的书籍不容易懂,所以不少道人不去读是自然的,佛教的书到处都是,你不读也不可能,而且人家抄袭的甚好,有转换浅近易懂的说法,当然就拿过来玩弄。还是说佛教的东西不值钱而已,道教的人本来大户人家,东西被强盗取用不善于认清自家物,反而要强盗洞中杂物做宝拿回来,学者们咋连这样的含蓄说辞都看不明白呢朱子道家(道教)观与佛学(佛教)观简述?另外生死对于儒家是分别的,对于道家则是同源的,何况生命的升华,死后生前都是不断进行的,这才是大道自然,人家老道做得到,就是自然有道,这个界限之外的旁门的人物再高明也兀自看不明白。三清与佛教更是毫无干系,若要论可以说是佛教再次从道家理论中偷来的,因为道生一之说,超然无比,让佛教的老祖宗们都敬佩不已,勉强弄几个报身法身来捉弄精神愚民们,还是可以讨个嘴上的方便,那些繁琐逻辑到一块,理论上说得过去一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