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百家论道 >

《东医宝鉴》中的“精、气、神”养生法及其特点(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5.养神法
    《东医宝鉴》阐述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清净之府,外有包络以罗之,其中精华之聚萃者,名之曰神,通阴阳,察纤毫,无所紊乱。”、“心者神明之舍”等内容,将‘心’视作神明所寄之所,而神明即为生命活动的主体。所以认为人体的营卫气血都是在‘神’的支配下起到作用。
    此外,书中引各医家之说,阐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观点,提出五脏各藏其‘神’;同时还引用道教之说,指出头部的泥丸、全身各节均藏有各种‘神’。对此论述如下:
    “泥丸百节,皆有神,神名最多,莫能枚举,上部八景……,中部八景……,下部八景……,身中有九宮真人……,又有元首九宮真人(脑有九辨故头有九宮……)……,又有金楼重门十二亭长,身外有一万八千阳神,身内有一万八千阴神,所主者为绛宮真人即心主也。又有三身神,四智神,三魂神(爽灵胎光幽精),七魄神(尸狗伏矢雀淫飞毒天贼除秽臭师),七元八识神,假名异字,难可悉数,心主乃一身之君,万神为之听命焉,故能虚灵知觉,千变万化。”(「内景篇•神」)
    这一论述同时引用了医家及道家之说,两者的主张,其共同之处在于均认为‘心神’主宰所有的‘神’。
    而此著在「外形篇•头」中的论述又与此主张略有相异之处:
    “头为天谷以藏神。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元神也。……其谷,藏真一宅元神,是以头有九宮,上应九天,中间一宮谓之泥丸,又曰黃庭,又名昆仑,又谓天谷,其名颇多,乃元神所住之宮,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
    “人身中上有天谷泥丸,藏神之府也,中有应谷绛宮,藏气之府也,下有虚谷关元,藏精之府也。天谷元宮也,乃元神之室,灵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
    从上述记载可知:头有九宮,其位居中央者为‘泥丸’,认为其处藏有元神;同时指出人体中央为绛宫,此处为‘气之府’。而「内景篇」中记载的内容则将绛宫视作‘藏神之府’,脑为‘藏气之府’ 。由此可见两处的论述不相一致。
    此相异之论述,是因医家与道家之说中对‘神’的认识截然不同之故。因此可以说「内景篇」中的论述是将医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引用而整理的 。其依据是:《东医宝鉴》本是一部医著,其观点不可能脱离《黃帝内经》的理论体系,而传统思想自古视‘心’为君主,此著的观点也恰好与此相符;且「内景篇」所述主要是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因而认为将人体的精神活动之核心视为‘心’比与脑联系在一起更合乎情理。
    《东医宝鉴》认为七情六欲皆由‘心’生,心得到宁静,元气得以坚固,故无病;然一念即起,便使‘神’动摇,随之营卫气血亦紊乱,故万病可生。此方面的论述多如下:
    “心藏神,为一身君主,统攝七情,酬酢万机,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惊恐也。”(「内景篇•神」)
    “凡七情六欲之生于心皆然,故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事未至而先知,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窥有牖见天道也。盖心如水之不扰,久而澄清,洞见其底,是谓灵明,宜乎静可以固元气,则万病不生,故能长久,若一念既萌,神驰于外,气散于内,血隨气行,营卫昏乱,百病相攻,皆因心而生也。大槪怡养天君,疾病不作,此治心之法也。”(「内景篇•神」)上述内容说明了心神不调即可引起躯体的疾病。因此应达到“心静可以通乎神明”,很明确的指出“心静”是养神的重要前提。
    另外在「杂病篇」中论述了火动亦是由心所致,欲遏制火须静心,这就是儒家所主张的正心、收心及养心之观点;同时也是医家提倡的恬淡虚无,即与‘静心’一脉相通。
    “儒者立敎曰正心收心养心,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医者立敎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亦所以遏此火之动于妄也。”(「杂病篇•火」)
    “火不妄动,动由于心,静之一字,其心中之水乎。”(「杂病篇•火」)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杂病篇•火」)
    此著在「神」门并没有像「精」门及「气」门那样另列出导引法或修炼法,但在「内景篇」各处均可以见到有关养神法的论述。如:
    “抱朴子曰: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内景篇•身形」)
    “太乙真人七禁文曰:一者少言語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精液养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内景篇•身形」)
    “嵇康曰: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虚精散为五难。”(「内景篇•身形」)
    “少欲终无累,神静自常安”(「内景篇•身形」)
    可见其引用‘抱朴子十二少诀’、‘太乙真人七禁文’、‘嵇康养性五难’等内容而汇编的养生诀中,尤其提倡养心宜少欲、少思虑、少喜怒哀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