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论疾,指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诊尺,即诊察尺肤。本篇介绍了诊尺肤的方法及其在诊断上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各种疾病的成因、症状。故篇名为"论疾诊尺"。 【原文】黄帝问岐伯日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1],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日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 【提要】本段指出了诊察尺肤的重要性。 【注释】[1]独调其尺调,这里当作诊察的意思;尺,就是尺肤,即自腕至肘内侧的皮肤。独调其尺,就是单独诊察尺肤的意思。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不用通过望色、切脉的方法而单独依靠诊察尺肤,来说明某些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从外在的表现推测内在的变化,临床上应用哪些具体方法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呢?岐伯说详细审察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肌肉的坚实与脆弱,就可以确定属于哪一类的病形了。 【原文】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富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俯,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浃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硬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悦有加,立死。 【提要】本段论述了诊尺肤的方法,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方法还必须结合望诊、脉诊以及肘臂手掌的寒热情况,才能切中病情。 【白话解】如果人的眼胞上微微浮肿,好像刚刚睡醒起床的样子,颈部人迎脉搏动明显,并且时时咳嗽,再用手指按压患者的手背和足背部,被按之处凹陷不起,具备了这样几个条件,就可以确诊为风水肤胀。尺部的皮肤表面滑润而光泽,是风病。尺部肌肉瘦弱松软,身体倦怠,嗜睡,卧床不起,肌肉消瘦,是寒热虚劳之病,不容易治愈。尺部肌肤滑润如膏脂的,是风病。尺部肌肤涩滞不润的,是风痹。尺部肌肤粗糙不润,像干枯的鱼鳞,是脾土虚衰、水饮不化的溢饮病。尺部肌肤灼热,脉盛大而躁动,是温病。如果脉虽盛大但不躁动而表现滑利的,是病邪将被驱除,正气渐复,病将痊愈的佳兆。尺部肌肤寒冷不温,脉细小无力,是泄泻或气虚的病证。尺部肌肤高热灼手,先发热后发冷的,属于寒热往来一类的疾病;尺部肌肤先觉寒冷,但久按之后感觉发热的,也是寒热往来一类的疾病。肘部皮肤单独发热,标志着腰以上有热象手部单独发热,标志着腰以下有热象。因为肘上应腰上,手部应腰下。肘关节前面发热,标志着胸膺部有热象;肘关节后面发热,标志着肩背部有热象;手臂的中部发热,标志着腰腹部有热象肘部后缘以下三四寸处发热,标志着肠道中有寄生虫存在;掌心发热,是腹中有热象的表现;掌心寒冷,是腹中有寒象的表现。手鱼际白肉处显青紫脉络的,标志着胃中有寒邪。尺部肌肤高热炙手,并且颈部人迎脉盛大,属于热盛伤阴,营血亏耗的失血证。尺部肌肤急紧,人迎脉细小,则见于气虚元阳不足。如果加有烦闷现象,并且口趋严重,是阴阳俱绝的证候,在短时间内就会死亡。 【原文】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提要】本段主要讲述了观察眼的颜色及眼中赤脉走行方向来诊病的方法。并对诊龋齿痛、诊络脉颜色、诊黄疽的方法,及孕妇的脉象、婴儿病易愈与难愈或必死的特征,作了阐述。 【白话解】眼睛发红,说明病在心;见白色,病在肺;见青色,病在肝;见黄色,病在脾;见黑色,病在肾。见黄色而兼有其他颜色,并且难以名状形容的,说明病在胸中。诊察眼睛的疾病,如果有赤色的脉络从上向下发展的,属于足太阳经的病;从下向上发展的,属于足阳明经的病;从目外眦向内走行的,属于足少阳经的病。有寒热发作的瘰疬病时,如果目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条赤脉的,一年死;见一条半赤脉的,一年半死;见两条赤脉的,两年死见两条半赤脉的,两年半死;见三条赤脉的,三年死。诊察龋齿导致的疼痛,要按压通过两侧面颊而交叉环绕于口周围的阳明脉,有经气太过的部位必然单独发热。病在左侧的左边阳明脉热,在右的右热,在上的上热,在下的下热。诊察皮肤上呈现的血脉,赤色愈多,热象愈重。青色愈多,疼痛愈重。黑色愈多,说明是经久不愈的痹证。如果青色、黑色、赤色多处夹杂相见的,为寒热相兼的病证。身体困乏隐痛而肤色微黄,牙垢发黄,指甲也呈现黄色,是黄疸病。如果神疲嗜睡,小便黄赤,脉小而又艰涩不滑利,就会有不欲饮食的症状。人患病以后,在手桡骨部位的寸口脉和颈部的人迎脉搏动力量大小齐等,浮沉现象表现又相一致的,是难以治疗的病证。掌后尺骨侧凹陷的部位为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动脉所在之处。这条动脉平时细小而隐潜,如果妇女的这条动脉搏动明显增强,是怀孕的征象。婴儿有病时,其头发如果蓬乱枯槁,并且向上竖立的,为不治之证。观察耳廓问细小脉络,如果出现脉色青黑紫暗,并且有隆起的现象,说明有筋肉抽搐、腹痛的症状。若大便泄泻呈青绿色而有乳瓣,是脾胃虚寒完谷不化的飧泄病。再加之脉细小无力,手足冰冷,是脾胃阳气欲竭,其病也难以治疗。假如脉细小,然而手足却温暖的,这样的泄泻就容易治疗。 【按语】文中关于根据目络辨预后内容,说明脉络少则预后凶,脉络多则预后相对佳,似可从邪气力量集聚与分散程度来理解。这一内容临床运用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原文】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日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日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游夏伤于暑,秋生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提要】本段论述了四季规律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并指出四季易发的疾病。 【白话解】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暑往寒来,更替变迁。其规律是,阴盛至极则转变为阳,阳盛至极则转变为阴。阴主寒,阳主热,所以寒冷到一定程度就会变热,热到极点就会变冷,因此说寒极则生热,热极则生寒,这就是天地间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道理。所以,冬天感受了寒邪,不即刻发病,隐潜于人体内部形成伏邪,到春天就会形成温热病;春天伤于风邪,不即刻发病,到了夏天就会发生飧泄、痢疾之类的疾病;夏天感受了暑邪,不即刻发病,到了秋天就会发生疟疾;秋天感受了湿邪而潜伏体内,冬天就会发生咳嗽病。这是由于四季气候不同,依春、夏、秋、冬的时序特点而发生的各种疾病。 【按语】本段内容,《内经》多处涉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有类似记载,可参考。 (责任编辑;张恒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