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解:道家不拿生命换财富、换荣誉的基本立场,我们在第二十二章已经粗略地提到过,杨朱、子华子将道家立场表述得很清楚。大概说来,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立场,至少在头脑清醒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都可以很干脆地回答要钱还是要命的问题。这倒不是说中国人比别人怕死,而是中国人算得清账,身体是本钱,而财富和荣誉等等,顶多也只能算作利息。只要不折本,身体还健康,利息总会来的。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大多数中国人都彻底弄明白了,如果过分追求高利率、高回报,风险会很大,生命和事业的小船,同样说翻就翻,血本无归的例子,每个幸运儿都能举出一堆来。所以这章基本上可以不讲了,免得大家一起心酸。 然而站在社会整体的角度,我们也因此面临着一些深刻的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精神动力,如果我们的传统只是教人淡化经济追求,那么我们发展经济的精神动力又能从哪里来?进而言之,已经来临的市场经济,需要思想上、文化上的秩序资源,如果固有的传统不能提供这样的资源,致使我们在面对高频率的市场竞争时,要么贪图一夜暴富,要么就无奈消沉,不能由传统习惯顺延出市场规范和遵循规范的社会共识,我们的社会又怎么可能进入和谐而有序的发展轨道?这些问题,不是研读《道德经》时必须想到的,却是中国学术界、思想界正在面对的。也同样是最近这些年,许多学者都热衷讨论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以新教伦理与英美资本主义的历史实践为借鉴,所关注的,就是与上述问题相类似的一些问题。 因为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自成体系,所著《儒教与道教》又会引发许多争议,所以这份讲稿不能展开来讨论。让我们假设韦伯的理论全部都对吧,那也还存在一个问题,即新教的“选民”伦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能够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否意味着新教伦理的最高的世俗目的不是人,而是生产力?这种理论,与解放奴隶的目的在于解放被奴隶制所束缚的生产力,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历史必然性被说成主观能动性而已,人在这两个体系里,都是生产力历史发展的工具,不是目的。 比较而言,《道德经》显然以人为目的,或者更准确些说,人以自己为目的。这样的学说,或许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爆发力,但也不至于引导社会自我爆破,就像两次世界大战那样。这种“万里逸步”的境界,让社会淡定从容一些,不是很好吗? 所以最近这些年,金融案件、马克斯·韦伯热,同时又提倡读《道德经》,挺有意思的。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