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台湾和大陆不同的春节习俗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台湾虽然很小,但是由于台湾融合了蒋介石带来的外省人以及明清时期前来台湾的本省人的习俗,所以台湾的春节就是一个小的中国春节缩影并融合了民国之前中华各民族的大杂烩文化!
    【台湾的小年夜】
    在除夕的前一天也就是小年夜,小年夜在台湾的习俗是要拜天公的,天公也就是道教所说的玉皇大帝(又叫天帝)。拜天公要先看黄历也就是农民历来选择吉时进行祭拜仪式,台湾拜天公一般需要准备五牲来拜,五牲包括有猪肉、鸡肉、鸭肉、鱼肉(也可以用干鱿鱼来代替鱼肉)、豆腐干等五种。鸡肉与鸭肉一定要用全鸡与全鸭来拜,所以鸡肉不可以用肯德基来拜,但是鸭肉可以用北京烤鸭来拜(在台湾某些地方的北京烤鸭还叫北平烤鸭)。除此外,鸡与鸭的脚都要放在它们的腹腔之内,不可以放在外面,这是因为避免煮熟的鸡鸭飞了。
    除了五牲外,还要配合五行小菜来祭拜,但是因为台湾各族群对五行蔬果的看法都有所不同,有些是用蔬果中有带五行的字来看五行,而有些族群则是用颜色,所以小光老师也在这里也和大家分享:
    五行祭祀之金:
    习惯用字中带五行的族群就用“金针或金桔”,习惯用颜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冰糖或白米"。
    五行祭祀之木:
    习惯用字中带五行的族群就用“黑木耳”,习惯用颜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绿色的蔬果"。
    五行祭祀之水:
    在水的部分比较少用字中带五行,而是用颜色或是形状看,例“冬瓜糖"的颜色是黑色的,所以就代表水。而"冰糖"的形状像冰块一样,有些族群也拿来代表水。除此外;现在也有很多的台湾家庭用饮料代表水。
    五行祭祀之火:
    习惯用字中带五行的族群就用"火龙果",习惯用颜色看五行的族群就用“龙眼干或苹果代表火”。
    五行祭祀之土:
    一般都用“花生",因为花生代表土,也代表长生的意思”。
    除了五牲与五行小菜的祭品外,也要准备三杯酒与三杯茶来祭拜,祭拜的过程不可以一次加满,要分三次加满,这代表酒(茶)过三巡才能让神明喝的痛快。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必备祭品外,尚有:
    金桔:代表大吉大利。
    甘蔗:代表甘之如饴,也代表节节高升。
    苹果:代表平安。
    发糕:代表一路发或发财的意思。
    年糕:代表年年高升。
    萝卜糕:代表好彩头(萝卜闽南语叫做菜头,谐音彩头,又叫好彩头)。
    拜天公的仪式结束前要焚烧祭天的寿金(纸钱),焚烧寿金首先要先烧长寿金再烧寿金,并把供神的茶酒倒在供桌前,每倒一杯嘴里就念一遍平安进财,三杯酒与三杯茶倒完后就代表六合。
    最后才燃放鞭炮,当鞭炮放完后也就代表整各仪式完成。
    【除夕的习俗】
    除夕当天一定要祭祖,选吉时祭祖,供品也是以三牲为主(鸡、猪、鱼或鱿鱼)。
    当然最重要的是晚上要吃年夜饭啦!
    有些比较传统的闽南家族还会围炉,围炉就是在用餐的圆桌底下摆木炭火炉,并在火炉周围放着红色的钞票,围炉过后小朋友就跪着向长辈说吉祥话与领红包。
    当然记得小的时候,领完红包的习俗是把红包放在枕头底下,然后第二天妈妈都会说怕我乱花钱所以帮我存款长大再给我,但是存到现在我还是不晓得我妈妈把钱存在哪里。
    领完红包后就开始守岁,当天就是小朋友最快乐的时间了,因为没有宵禁。
    在守岁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大朋友都在熬夜打牌,小朋友熬夜与许久没有见面的堂表兄弟姐妹们放烟火与玩耍。
    当然台湾有些大陆北方的族群会在年夜饭时吃饺子(饺子代表元宝),而且这个饺子是很大的饺子,因为在民国之前的北方会习惯在饺子馅里面放钱,所以当初国军中的某些北方族裔还保留了这个传统,而在年夜饭吃到有钱的饺子就代表吃到钱,也就代表会发的意思。
    【初一的习俗】
    初一当天要依据黄历的时间来开门我们叫做开门大吉,并依据黄历上所说好的方位走到庙里去拜拜,并设法去庙宇抢头香。
    抢头香就是第一个进到庙里面,并把香插入香炉的,依照台湾传统抢到头香的人代表今年的运气与事业都会第一名。
    【初二的习俗】
    年初二在台湾的习俗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回娘家一般女婿都会带伴手礼回去吃完午饭后,休息片刻在晚餐前离开娘家。
    为什么在晚餐前离开娘家呢?
    台湾传统的习俗认为嫁出去的女儿,过年的时候不可以在娘家吃两餐饭,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属于男方的人,传统习俗认为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在娘家连吃两餐的话,娘家会被吃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