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十规》讲座 第三讲道法行持要维系传承,保持正统(上)——陈耀庭
《道门十规》讲座 第三讲道法行持要维系传承,保持正统(上)——陈耀庭 今天我们学习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中的第四规“斋法行持”和第五规“道法传绪” 第四规“斋法行持”中的“斋法”,顾名思义,就是说的斋醮之法,也就是道教仪式之法。张宇初一开始就指出,道教的斋醮仪式来自于古代祭天之仪。道教的斋醮仪式“自灵宝天尊受元始说经以来,为立教之本,其目最多,其文最浩”。意思是,道教自己的斋醮仪式起于灵宝派,而灵宝经典来自于灵宝天尊。灵宝天尊编订了道教科仪,以此作为立教之本。数量很多,文字也很多。 接着,张宇初列举灵宝派的著名高道,其中有“太极徐真人、仙翁葛真人、朱阳郑真人三师”,以及“杜、葛、陆、宁、项、寇”。这里的“太极徐真人”指徐来勒,也作徐来勤。东汉道士,能济生度死。世称太极真人。“仙翁葛真人”指葛玄,即葛仙翁。陶弘景《真诰叙录》说到“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朱阳郑真人”,指西晋时期高道郑隐。他对于天文、河图、洛书、占卜、推步、九宫、三奇等等,无所不通。灵宝派的创立,有赖这三名高道。“杜”指杜光庭,唐末五代时期的高道。他编撰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太上黄录斋仪》等等,既是对以前道教科仪的总结,也为后世作出了规范。“葛”指葛洪。葛洪明确提出,道教科仪要排除方术影响。“陆”指陆修静,南朝刘宋时代的道士,他有许多关于斋醮仪式的著述。“宁”指宁全真,宋代的著名正一派道士。宁全真曾经跟田灵虚学习三洞经教,融合各派所长,创立了东华派。宁全真是宋代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他传授的《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共321卷,由他的弟子林灵真编撰,详细收录了各种科仪及表章款式、符书云篆、偈赞诵词等等,人称“大而告天祝圣之文,小而田里祈禳之事”,无不齐备。另外,宁全真还授《上清灵宝大法》共66卷,由他的弟子王契真编撰,也收录各种修炼、斋醮和方术等。“项”,可能指项举之,北宋末年的道士,幼年出家于遂昌紫极宫,有道法,多次奉召进京面圣,祈雨有验。后住持东京九成宫,赐授紫虚大夫,葆光殿校籍等职务。“寇”指寇谦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著名道士。过去我们在中国道教史的课堂上,就介绍过他是天师道的改革者。寇谦之改革天师道,是改革内部的腐败,至于天师道的科仪,他是继承了下来,而且形成了规模。据记载,寇谦之建“天师道场”,有重坛五层,参加的道士有 120人之多,用他自己编订的仪式,每天祈祷六次。北魏太武帝还亲自来上香。 以上六名高道,都是张宇初认为对于科仪斋法有杰出成就的高道。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确实有对科仪有贡献的,例如:杜光庭、陆修静、宁全真、寇谦之等。 接着,张宇初又指出,宋元以来,又出现了一些著名高道,创立了一些新道派。但是他们的斋法都是从一个源头上派生出来的。因此,张宇初说:“由是而分,则有林、田、金、白诸师,遂有东华、南昌之分,派虽不同,而其源则一”。“林”指林灵真。林灵真(1239-1302),,人称水南先生。他出身官宦世家,科举不第而入道,还把住宅改为道观。林灵真一生以度死济生为己任,建普度大会,收众多弟子。著名的玄教大宗师吴全节就是他的弟子。林灵真是东华派的一代宗师。第37代天师张与棣曾表荐林灵真为“玄学讲师”、本路“道录”。后来,林灵真收集历代科仪文献,制订正一教法,编撰《济度之书》10卷,《符章奥旨》 2卷等。第38代天师张与材知道后,就命雕版印刷刊行,广泛传布。《道藏》中现存《灵宝领教济度金书》320卷,署名为宁全真授、林灵真编,那是后人根据《济度之书》10卷增补而成的。“田”可能指田灵虚,北宋和南宋间的道士。田灵虚曾被王古请到家中,抄录道教典籍。王古原是宋徽宗的宰相,也是东华派的传人。所以,田灵虚在王古那里抄录道典,接受东华法录。所以,田灵虚也是东华派的宗师。“金”指金允中。金允中是南宋和元初的著名道士。主要活动地区在安徽一带。他的老师是刘根朴。刘的老师是唐克寿。同时,金允中也从南宋另一位道士蒋叔舆处学习科仪。金允中师承的系统,基本上是杜光庭的斋法的继承。金允中最大的贡献是他用自己的力量编撰完成了《上清灵宝大法》44卷。这部《上清灵宝大法》批判了天台浙东的灵宝斋法,即宁全真的《上清灵宝大法》66卷。在批判中,金允中也全面阐述了他师承的系统对于道法的看法,具有重要的价值。“白”指白玉蟾。白玉蟾是南宋的著名道士。白玉蟾一直被称作全真派南宗的祖师之一。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肯定全真南宗的祖师同王重阳一系并无师承关系。他们生活在江南,只是他们都重视内丹修炼,于是后来就称他们是全真派南宗的祖师。从白玉蟾现存的一些著作来看,白玉蟾有大量关于“雷法”的论述。传记中说,他在黎母山中遇见神人,授以“洞元雷法”,还参授了大洞法录,常常用雷法为人驱邪治病,除妖诛怪。 张宇初列举这些在道教历史上有贡献的高道是要说明道教尽管有许多派别,但是,“派虽不同,而其源则一”。正一派,全真派的科仪斋法,不论有多少差别,它们都是从一个源头上产生出来的。张宇初说:“故符箓咒诀,亦相去不远。是皆后之师德,各立宗门,接引后来之一端,初无二道也。舍此数派,称为正宗,余不足师者多矣”。这就是说,后来各派宗师创立自己的派别,招募自己的弟子,于是,各派就有了不同点。其实,除了这些大派,派别还有许多,只是,由于弟子不多,或者宗师影响不大,所以,才没有流传下来。张宇初说:“世传《三箓内文》、《金书玉鉴》、《道门定制》、《立成仪》等书,已有定规。凡行持之士,必广参博究,务明性命根宗,累积真功实行”。“三录内文”,指的是金录、玉录和黄录的使用的科仪文字。“金书玉鉴”,指的是历代编撰的科仪总集,例如:《大成金书》、《灵宝玉鉴》。“道门定制”,指的是历代道长编撰的道门制度。“立成仪”,指的是历代道长编撰的科仪定式,例如:《无上黄录大斋立成仪》等等。这些著述都是编定的,并且收在《道藏》里,所以,后世的道士,一定要学习研究,一定要了解性命的根本和科仪的宗旨,累积自己的真功,并且付诸实践。 接着,张宇初就当时道士的科仪中的问题,提出了必须注意的事项: 一项是“凡遇行持,必须斋明盛服,洁己清心,先炼诸己,后可度鬼,必斋戒以通神明,外绝尘务,内炼形神,非符箓简札之事,不得妄与”。这就是说,凡是做科仪的时候,道士必须穿着干净、合适的道服,洁净自己的身心,先修炼自己,然后才可以度鬼。做法事的时候,一定要遵守斋戒,这样才能沟通神明,对外要断绝世事,对内要内炼形神。不是符录文书之类的事,都不能胡乱参与。 另一项是“凡升坛朝叩之次务,积一诚精思默,为众所模范,庶上可以感天地鬼神,下则不负幽冥之苦趣”。凡是登上斋坛礼拜神明等事,一定要保持虔诚、精心存思和默念神灵。这样,才可以对上感动天地鬼神,对下不辜负幽冥之中鬼魂期望脱离苦海的期望。 第三项是,“如三箓之设,金箓惟帝王可建,玉箓惟后妃可建,黄箓则士庶可建。大小各依分数,不可僭乱定规。一遵太祖皇帝立成仪范恪守为则”。意思是,凡是建立道场,都有一定的规矩,各有各的名分,不能超出辈分,超出定规。大家都要遵守明太祖皇帝确立的道教仪范作为规则。 张宇初天师是熟悉当时道士举行些科仪的实际情况的,因此,他批评了有些道士不遵守规戒的做法。 一是关于科仪和坛场,“凡其符箓、简札之类,亦不得增损移易。其坛仪科典皆设像阴阳,取则经纬,一无妄建。苟不以诚敬斋庄为本,惟务钟鼓喧哗,幡花眩彩,语言嬉笑,举动轻浮,何以对越上帝,通诚三界。不惟无以感召休祥,亦且反增罪业矣”。这里说的是,科仪中的符录、文书之类,不能增加或者减少,也不能乱加改变。科仪的坛场设置,必须安置神像,注意方向,不能胡乱设坛。如果我们举行科仪不是以诚心恭敬、清洁庄严为本,只是追求钟鼓热闹,讲究殿堂布置豪华鲜艳,又在殿堂里面说话嬉笑,举动轻浮,那么道士怎么能够去面对上帝,怎么能够去与三界神灵相沟通。如果如此,那么,不仅不能感召神明,带来吉祥,而且反而增加自己的罪业。 二是关于供品和同道。张宇初说:“传曰:‘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诚则有神,其理甚著。故涧溪沼沚之毛,频蘩蕴藻之菜,皆可羞之鬼神,荐之上帝也。此所以为高功炼师者,必择同道端节谙通之士,同坛共事,庶无贻咎于己,亦为斋主消愆而致福”。意思是,鬼神的行踪没有一定,他们来到科仪坛场只是因为祭祀人的诚心。诚心了,就能够感动天神。所以,河边的蔬菜之类,都可以用来祭祀鬼神。这就是说,祭祀最重要的是心诚,虔诚。正因为如此,高功做法事时一定要选择品行端正、精通科仪的同道,一起做法事。这样才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同时,也为斋主消灾致福。 三是关于科仪采用的音乐提出了要求。他说:“其所用云乐之外,其余鐃鈸鈴鐸之类,不得杂用,甚为亵渎”。科仪道场用的音乐,只能用“云乐”,不能用鐃鈸鈴鐸之类。所谓“云乐”,就是仙乐,按照书上记载,指的是笛、管、钟磬等,唐代以后还加上丝弦和拉弹乐器。鐃鈸鈴鐸指的是铜制的响器。张宇初认为,响器不能杂用,不然就是亵渎神明。 最后,张宇初举出历史上两名道士作为道门的教训。这两名道士虽然曾给道门带来一时的荣耀,但是,最终给道门以及他们自己带来的是灾祸。他说:“至若赵归真、林灵素之徒,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戒”。 “赵归真”,是唐代道士,生年不详,死于846年。赵归真获得了唐敬宗的信任,常常同唐敬宗谈神仙之术,充当两街道门都教授博士,出入宫廷。敬宗死后,武宗即位。唐武宗喜欢修道长生,因此,对赵归真也很重用。即位当年,唐武宗就要赵归真率领81名道士到内廷修建金箓道场。唐武宗亲自到九天坛接受道箓。赵归真依仗皇帝的信任,骄横跋扈,玩弄权势,鼓惑唐武宗在内廷和城南修建了两座“望仙台”。台高百尺,楼台共539间,建筑和装潢非常讲究。据记载,地上铺满 “百宝屑”,金色的斗拱,银色的台阶。赵归真得宠于唐武宗,常常在武宗面前说佛教的坏话,挑拨皇朝与佛教的关系,导致了唐武宗的废佛事件,佛教称为“法难”。不过,赵归真也没有好结果。唐武宗因为服用丹药,中毒身死,赵归真也被乱棍打死,或者传说赵归真一直在深山老林中流亡。 “林灵素”,是北宋末年的道士。据说林灵素少年时曾做过苏东坡的书童。苏东坡问他的志向。林灵素回答说:“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从这个传说看,林灵素从小就有野心,口气狂妄,不可一世。后来,林灵素得到宋徽宗的召见。林灵素自我吹嘘说:“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意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接着,林灵素就说天上有九霄,最高是神霄,宋徽宗就是神霄玉清王下降于人世,就是天帝的长子。林灵素从此就得宠于宋徽宗,在内廷建“通真宫”,用二千多名道士做道场,修改道书,修改斋醮科仪,一时间被加上“金门羽客”等许多封号。林灵素获得宋徽宗的信任以后,骄横跋扈,玩弄权势,挑拨宋徽宗与佛教的关系,使得宋徽宗下诏改佛教寺庙为道教宫观,改释迦为天尊,改菩萨为大士,改罗汉为尊者,改和尚为德士,改僧装为留发、戴冠、执朝板等等。林灵素忘乎所以的结局,终于有一天,触怒了宋徽宗,被赶回了家乡。 张宇初天师举出这两个一时荣耀、一时败落的道士为例,说明他们“偶为世主之所崇尚敬礼,即为富贵所骄,有失君臣之分,过设夸诞之辞,不以慈俭自守,亦取议当时后世多矣,是切为后戒”。意思是他们只不过偶然得到崇敬,就因富贵和地位变化而骄横跋扈,忘乎所以,行事不按名分,说话不符实际,加上个人品质不能慈悲为怀,不能恪守本分。最后只能身败名裂。这两个道士,在当时以及在后世,都受到非议。因此,我们后世的道士一定要引以为戒。 从“斋法行持”中,我以为我们今天可以学习二点。 一是斋法行持,各派略有不同,但是,所有派别的科仪,就他们的根源而言,是相同的。不管是什么派别的科仪,我们都应该虚心学习。要学习各地各派师长的传授,融会贯通,将各地各派科仪的长处拿来丰富自己的科仪。历史上许多高道的经验告诉我们,谁善于学习,谁就能做得最好。 二是斋法行持,必须按照道教教义和道门成规,坛场按设置要按传统,文书程式要一丝不苟,科仪行持要虔诚精思,音乐要文雅,供品要俭朴。不管我们学道修道有多大的成果,不论社会有多大的重视,我们都要济世度人,谦虚谨慎,决不要忘乎所以。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