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隋炀帝佛道并重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隋炀帝杨广,继父业,登帝位,和他的父亲文帝杨坚一样,既笃信 佛教,又利用和扶持道教。
    炀帝为晋王时,即热衷于佛道。曾迎请名僧智觊为其授菩 萨戒,并尊智觊为智者。同时,他也尊崇道教,在藩国曾置四道场,其活动经费,由国家有 关部门供给,释道两教各尽其职。炀帝对道士徐则,尤加钦崇。
    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时 ,即己闻天台山高道徐则名声,亲书召徐则到扬州,八十一岁的徐则到扬州后,杨广立即请 授道法。徐则说时日不便,旋即寂然返真,杨广又下手书让处理后事。
    杨广即位后, 于大业元年(公元656年),为文帝造西禅定寺, 又在高阳造隆圣寺,在并州造弘善寺,在 扬州造慧日道场,在长安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又舍九宫为九寺,并在泰陵、庄陵二处 造寺;又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度男女一百二十人为僧尼。并曾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总度千 僧,亲制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传称炀帝一代所度僧尼共一万六千二百人;又铸刻新像三 千八百五十躯,修治旧像十万零一千躯,装补的故经和缮写的新经共六百十二藏。炀帝还在 洛阳上林苑内创设翻经馆,罗致译人,四事供给,继续译经。但是,炀帝对佛教后有所限制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沙门致敬王者;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令元德僧尼还俗, 寺院按僧尼数量保留,其余一概拆毁。
    炀帝对道教的笃崇,于时有加。在京都洛阳特 置道术坊,让具有道术的人居住,有百余家之多。在宫内置“玄靖殿”,专供经 像,设有惠日、法云二道场,通真、至真二玄坛,又在上林苑(西苑)特设蓬莱、方丈、瀛 洲三神仙的神仙境,仙山琼阁,应有尽有。
    炀帝在两都巡游时,常以僧尼、道士、 女冠自随,称为四道场,并常以四道场陪宴,嬉戏欢乐,穷奢极欲。
    炀帝巡游江都时 ,庞大的船队中有楼船一百二十艘,四品官人,及四道场、玄坛的僧尼道士都有坐位。从洛 阳西苑昆明池启航,浩浩荡荡,经洛河、黄河,经运河南下江都。
    炀帝幻想长生不死 ,迷信金丹方药。当时,嵩山道士潘诞自言三百岁,为炀帝合炼金丹须石胆石髓,发石工开 凿嵩山数百尺深的有几十处,前后六年,丹不成。炀帝责问潘诞说无石胆、石髓,若得童男 女胆髓各三斛六斗,可以代替,炀帝听后大怒,立即派人捕捉潘诞,押赴涿郡,以斩了之, 事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炀帝迁都洛阳后,复于城内及京畿造道观二十四所, 度道士一千一百人。炀帝又改佛寺为道场,改道观为玄坛,各置监、丞一人。并建置崇玄署 ,设令、丞各一人,专管宗教事务。
    炀帝虽曾下令僧尼道士一律致敬王者,除道士执 行外,僧尼拒不执行,炀帝也只好作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