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理朴天资聪颖,不但对道学有很深的造诣,在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也都有相当造诣,著有《烟霞吟草》《文素子诗文集》等,可惜原稿在“文革”期间遭劫后散失。现存东岳观内的遗墨,仅有手抄经文数本、写意花鸟画一幅及“东岳殿”匾额一块。在永嘉县东蒙山天然观虎踞岩上,尚留有闻理朴的字迹“虎踞”二字,其书法蕴藉温厚,又潇洒流丽,颇见功力。1997年,平阳道教协会搜集其残存诗稿刊印《朴庐遗珠集》行世。 道教音乐流韵四方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道教丛林,东岳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其中最为世人瞩目的是流传在观中以“十方板”为代表的道教科仪经韵音乐。 “十方板”,又称“十方韵”或“全真正韵”,是东岳观道教音乐的主体,为观内历史较久,也是全真道乐典型的传统曲目。东岳观的“十方板”传自本省黄岩委羽山大有宫。大有宫是我省著名宫观之一,唐代已是道教圣地,元代开始成为全真道场。清初,全真龙门派第十三代太律师杨来基任大有宫方丈之后,大有宫便成为龙门派的圣地。清末,第十九代宗师林圆丹、薛圆顺从大有宫来平阳传道,被尊为平阳全真龙门派的始祖,而“十方板”也因此在平阳流传。 东岳观“十方板”音乐优美纯净,幽雅动听,有如天籁仙音,令人闻之忘俗,演唱时则板眼清楚,庄严大气,气势宏大。“十方板”用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二胡的音色平和庄重,利于养身。道教养身主张“清静无为”,但光静不动亦不行,必须借唱曲以运气,以达到动静结合,而“十方板”道乐正是以平和的音乐,结合运气演唱,达到身心动静和谐的养身目的。 1983年,黄信阳等道人将平阳东岳观的“十方板”带去北京白云观,1984年,中国道教协会又邀请东岳观马诚起道长前往白云观传授了一年多的“十方板”道教音乐及科仪。其后又有东岳观李诚松、董宗规等道长先后在白云观传授,使“十方板”取代了白云观内已近流失的“北京韵”。此后,“十方板”作为全国全真派道观的通用经韵音乐,开始在各地流传,曾经在黄岩委羽山大有宫一度失传的“十方板”原唱,又因此重新恢复起来。 历史总是富有戏剧性,当年,东岳观是从大有宫学来的“十方板”,在经过百余年的沧桑巨变后,又通过北京白云观辗转回归其发源地。与此同时,北京白云观还多次组团出国访问并演出“十方板”道教音乐,从东岳观走出的“十方板”成了传递中华悠久文化和友谊的使者。 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教授曹本治和浙江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宏图,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撰写了《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专著,为抢救和挖掘东岳观道教音乐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近些年来,东岳观已先后集资修复了东岳殿、斗姥阁、东西厢楼等,重现千年道观的原貌。如今,游人来到东岳观,岁月在这里留下的诸多痕迹,无不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东岳观道教“十方韵”音乐 发布时间:2009-5-25 平阳县东岳观始建于宋,其道教音乐流传广泛,不但全国闻名,而且流传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各国。“十方韵”又称“十方板”“全真正韵”,是东岳观道教乐声乐部分的主体,也是全真道教乐典型的传统曲目。经最近发现,“十方韵”于清末光绪初年从黄岩大有宫传至平阳,目前在全国道观中保持得最完整,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该音乐被平阳县人民政府作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 东岳观中元普度道场仪式包括早课、发奏、开五方、礼忏、进表、诸真朝、五师供、焰口等。其中以《焰口》科仪为重点,把道场推向高潮,《焰口》科仪音乐丰富,除十方韵外,还吸收大量民间音乐及地方戏曲音乐,表演上亦颇有特色,如踏罡、捏诀、书讳等,既有神秘性又具有可观性。 东岳观道教音乐旋律独特,唱腔多样,以熟练的重复变奏手法在有限的音乐词库中取出适用的词汇以满足不同斋主对科仪的不同要求,艺术价值不可低估。 东岳观道教音乐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反映了本地的宗教信仰和民风民俗,是道教内涵向外延伸的演艺形式。在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炼度亡魂等过程中,道教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众通过外向行为的有声表现来表达其内向敬道悟道的宗教情感,以此来满足祈求、祝愿和悼念等心理需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