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方韵”如何从平阳东岳观传至北京白云观,笔者曾于1996年7月6日,亲赴白云观采访时任该观监院的黄信阳副会长,他详细介绍经过如下: 我现年三十四岁,苍南钱库人。十二岁出家燕窠洞,礼黄诚宝宗师。1983年至今均在北京白云观,现任白云观音乐团团长,中国道协副秘书长、白云观监院。我最早是向陈宗耀师爷学唱“十方韵”的。师爷则是从桐柏宫学来的。1979年5月,马诚起道长在平阳东岳观教“十方韵”,我是其中的学员之一,其他苍南地区的学员还有吴信威、黄信梁和坤道口阿多、口永平等。从此,我的唱腔就更规范了。当时,我们在观内做早晚功课,玉皇宝忏、玄门诸赞以及其他一些科仪都是唱“十方韵”的,只有到农村去做斋醮才用“子孙板”。平阳、苍南一带道乐“全真派”,从前是唱“十方韵”的,以后才逐渐吸收“子孙板”。十多年前,金乡有两个正一道士,叫李良才、口九兵,他们原先都是戏班的乐师,后来跟我们做法事,当器乐伴奏,遇到一些经文词句与戏曲曲词或民间小调歌词相近的,就用这些曲调演奏。 我1983年来北京白云观时,观内的早、晚课做得不大像样,唱的是“北京韵”。全真派道乐唱腔有各种地方韵,只有“十方韵”是全国通行的。我刚来这儿时,观内的道士正在跟一位八、九十岁的老道长学唱“北京韵”,他们自已觉得不好听,也唱得不标准,都不大爱学。后由白云观的当家推荐我教“十方韵”。1984年,又以中国道协名义邀请马诚起道长(原平阳东岳观道长)到白云观执教了一年多法事,用的都是“十方韵”。就这样,从1983年起,北京白云观的道乐就改用“十方韵”,一直到现在。这个“十方韵”就是从温州平阳、苍南传过来的。1986年以后,苍南年轻道士陆续来白云观,最多的时候有八、九个,他们都做经忏,加上本观的年轻道士,共有二、三十个,使白云观的科仪音乐有了新的面貌。 关于“十方韵”的音乐形态、分类、功能、曲谱及其相关的科仪程式等,详见拙著《温州平阳东岳观道教音乐研究》一书,已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 [1]乾隆《平阳县志》卷十七《人物·仙释》,第7页。 [2]王通渠等编篡民国《续篡龙门宗谱》(民国十九年刻印)卷一《篡修龙门法派谱序》,第1页。 [3]民国《续篡龙门宗谱》卷二《世系图》,第67页。 [4]民国《续篡龙门宗谱》卷二《世系图》,第137页。 [5]民国《续篡龙门宗谱》卷二《世系图》,第67—145页。 浙江平阳东岳观简介 平阳东岳观道教宫观。在浙江省平阳县昆阳镇寿桃山麓。始建于宋治平三年(1066),初名宗志观,绍兴年间(1131—1163)改称广福宫。现存建筑有圣门、府门、东岳殿、大罗宝殿、斗姥阁、功德堂、斋堂、客房及厢房等,多为清代道光与光绪年间平阳知县沈茂嘉等人集资重建。主殿东岳殿,面阔五间,内供东岳大帝木雕坐像,额悬“爵与天齐”四字巨匾,殿前樟树二株,郁郁葱葱,浓荫蔽日;大罗宝殿为重檐庑殿式建筑,飞檐斗拱,蔚为壮观,内奉玉皇大帝像,配祀雷声普化天尊与太乙救苦天尊及三清塑像,殿前筑有醮坛,坛下左右各有一长方形水池,殿后树木苍翠,花草飘香;斗姥阁重建于清代光绪十七年(1892),因供斗姥元君,故名。登阁眺望,平阳城镇风光尽收眼底。 吴崇悦: 平阳县东岳观住持、平阳县道教协会会长 平阳县业余文保员,全省优秀业余文保员 平阳县道教协会 通讯地址:平阳县坡南观,邮编:325400 手机:13506775212。电话:63723161 道协成立于1985年,历经五次换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