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林圆丹的弟子吴明善传方至通、林至金、林至广等八人,其中方志通最有名。方志通(1877—1926),宗师,苍南上岗人,号空成子、敏达子,幼失怙恃,寄养舅父家,淡于世务,闻古有葛仙翁得道一事,遂出家水帘洞道观,皈依吴明善宗师,后多方访道,得传丹诀,乃遨游龙虎山,开辟紫云洞,建造斗姥阁,静修十年,于民国癸丑(1913)赴镇海渊德观受三大戒,得选“天仙状元”。是年,应邀接任平阳东岳观住持,即以振兴本观为己任,重建大罗宝殿、葺修斗姥阁等,使平阳道业中兴,平阳县知事熊钧闻其事,赐额“怀葛风高”。晚年,清修益进,无疾坐化,授徒二十五人,主要有陈理馀、闻理朴等。陈理馀,壮年丧偶,素于道,乃出家苍南紫云洞,投方师为徒,理事庙事,井然不紊,辛勤茹素,潜修数载,发心四方勤募,建殿宇,塑圣像,辟大道,置民田五亩为香经之资。后赖师之力,栖东岳观,得闻理朴方丈深契,举为住持,三年,循规身退,年过古稀尸于东岳观。闻理朴(1892—1935)字达子,道号文素子,温州梧埏人,民国七年(1918)出家,先隐居温州胜美尘吕公祠,越二年,到平阳东岳观礼方至通为师,甚得器重。为求深造,遂决意云游访道,先至北京白云观听经,后跋涉诸名山大川,到处参学,于民国十三年赴湖北长春观受戒,时参戒者达五千馀人,经三场论文、道、经、律法考试,荣登魁首,称“天仙妙道状元”。戒坛期满接法归来,仍居平阳东岳观。不久被推为住持,任职期间,以提倡积功立德为宗旨,带领道众自觉遵守清规戒律,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自食其力,以免沿门募化之累,同时整理玄门功课、经忏、音韵、仪律,四方道友闻风向往,来本观常住者三十馀人,道风大振。于民国十七年(1928)卸任。著作有《朴庐诗文稿》、《朴庐味道吟》等。林至金传钟理藻,主要活动于本县紫云洞、环绿观、迎仙庵、水帘洞等道观。钟理藻(1883—1936),平阳木桥头人,出家苍南水帘洞,礼林至金为师,民国二年(1913)被方至通炼师请至平阳东岳观,筹划赎回典产,并赴四方劝募,重建大殿鼓楼,铸铜钟,添金圣像等。不久接任平阳东岳观住持,特建茅庵一座,邀俾有志于潜修者栖之东岳观,安心习道,渐至失修,他又竭力劝募,使之得以恢复旧观,焕然一新。最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建东岳殿,了却心愿后于次年羽化,先后任住持凡八年,传徒黄宗和、潘宗林等。黄宗和传马诚起、杨诚昌、周诚聪、王诚钰、方诚会等。民国二十三四年(1935),龙隐观、紫云观、东岳观道人王湘、石至鹤、缪宗喜等高道,除静心清修外,还关心公益事业,组织道徒打捞江南方(岩)——金(乡)线等河道水荷,历时三年始告功成,受到当时的县长徐用的慰劳,并赠匾额3方,悬于3个道观中。近百年来,龙门派从十九代的薛圆顺起,至今已繁衍至27人,凡九代,道人从49年前的63人已增至250多人。[5]现将上述九代中林圆丹、薛圆顺二房的世系开列如下: 陈理馀—缪宗喜—林诚镜 方至通 吴明善闻理朴—叶宗靖 林圆丹 林至金—钟理藻—黄宗和—马诚起—陈信修—吴崇悦—潘高允 蔡明全(下略) 董宗规 吴至荣—王理湘陈宗化 薛圆顺 刘宗和 陈理成—李宗锦—黄诚宝—黄信阳等 石至鹤 蔡理延—陈宗耀—李诚松—邓信祈等 建国后,除“文革”时期外,平阳东岳观香火不断,法事不绝。法事所唱“十方韵”(本观称“十方板”)亦保存完好。本观“十方韵”系龙门派第十九代宗师林圆丹、薛圆顺于清末传自委羽山大有宫。为了弘扬道教,不使“十方韵”失传,1979年5月,本观曾举办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教授龙门派经忏科仪及“十方韵”。由东岳观住持马诚起执教,参加培训班的学生有本县和外县的年青道士及部分信徒。学员中“十方板”学得较好的有黄信阳、黄信梁、吴成威等。从1983年起,马诚起等道长又携黄信阳等年青道士多次赴北京白云观传授“十方韵”及科仪。继而,黄信阳担任白云观道教音乐团团长,多次率团赴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区演出道教音乐。其后又有本观李诚松、董宗规等道长在白云观传授“十方韵”,取代了白云观的“北京韵”。其他道士如黄信成、吴成威、黄信梁、陈信初等亦相继赴白云观,他们熟悉科仪与道乐,唱念和敲打吹拉,样样精通,对白云观科仪和道乐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