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教提升人的生活品质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古老的道教文化以其取法自然、尊道贵德、贵生乐生、齐同慈爱、抱朴守真等东方固有的传统核心价值形象,重回现代人的视野。其对缓解科学主义规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本身的内部紧张关系,起到了疏导缓释的作用。道教的义理精华大大丰富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了现代人的生活品质。
    (一)道教培育有德人生
    现代社会,人们经常失望于社会道德的堕落。俗话说: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来了。道德滑坡现象已引起了人们的充分关注。从郭美美利用慈善基金炫富,到网上关于是否去扶助摔倒老人的全民大讨论,无不彰显了当下中国正在经历何等的道德危机。或许我们从传统道教当中还能汲取些有益的资源。
    道教主张“济世利人”、“度已度人”的助人之德。道教认为“万物为一体”,即人的生命在本质上不是单独生存的,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整体。所以,我们要做有道德的人,不能伤害别人,伤人等于伤己。在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甚至还讲到:“昆虫草木犹不可伤”的观点。
    道教主张“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谦容之德。表现在人的修养层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别人的同时肯定自己,显现出谦虚谨慎、先人后己的圣人气度;而后者则以包容与接纳别人的方式来丰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圆融、偕同共进的君子襟怀。老子还进一步言:“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充分彰显了道教博大的胸怀与宽广的气度。
    道教弘扬“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爱人之德。“齐同慈爱”体现“物我无别、天下一家”的大同精神。生活中,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亲疏远近,不论信仰、种族,用相同的爱力、相同的态度,给予平等的相待,不起分别之心、不生嫌弃之念;“异骨成亲”的精神境界,重在强调相互尊敬、彼此关怀,视众生为父母、待异己为亲人。此观点对于广泛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支持人类慈善事业,以真情大爱温暖人间,用实际行动给人希望,对维护和推动社会慈爱和同、公平正义、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道教培育超然人生
    古语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审视当下,现代人苦苦纠缠于名缰利锁之中,不得自拔。何以解之?传统道教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不失为一剂良药。
    首先道教让人们内心宁静。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欲望的尺度。处置好之,才能成为“常清常静皎如月,坦然应对世事人”。因此,道教主张“清心寡欲”、“宠辱不惊”。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规律,树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荣辱不惊。
    其次道教指导人们正确看待名利。有些人,一生为了名利付出很多。有的人,通过努力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在成功的另一面,却失去了许多人生乐趣甚至人的尊严;而更有甚者,虽然努力了,但结果并不理想。生活中,不必苦苦强求名利,或许是机缘还不够成熟,更不要怨声载道。对于名利,持“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立场。只有对名利看得开的人,才会拥有达观丰盈的人生。
    再次道教让人们对生活更加乐观。道教讲“阴阳和合”,即认为事物都有正面与反面,有相互矛盾的现象,也有相互融和统一的方面。主张看待事情不要执着于一个死角去思考问题,所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从大尺度的时间来看,任何事情是好是坏并不确定。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在本质上和财富、地位、权力没有绝对关系。幸福很大程度上由思想、心态决定,心可以造天堂,也可以造地狱。要开心,先“开”心,跳出心灵的圈套,钻出并打碎 “牛角尖”,会使人感觉人生一下子海阔天空。
    (三)道教培育和谐人生
    中国的传统道教思想讲求“以和为贵”。道教对于促进人生和谐的作用,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人自身的和谐为基础。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要维护社会的和平与和谐,我们首先要保持自己个人内心的和谐与安宁。道教认为,人心的烦恼和不安定主要来自外物的缠绕和贪求之欲过度,从而产生烦恼与焦虑,产生妒忌心甚至仇恨心。而“烦恼”实际上起于“妄心”。只有我们内心清静恬淡,少私寡欲,无为不争,去除贪求妄想,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傲,自强而不自恃,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与平静,才能使生活既充实又平和,生命也才能自得其乐。
    第二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为现实追求。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要求我们人人都心怀慈爱,对他人友善,宽容他人,充分理解他人。《南华经》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完全能够和睦相处、共存共荣的。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要做到不失自我而又尊重、包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互利互惠,慈爱和同。
    第三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高追求。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只有确保天地自然的平安,人类才能获得长久的平安。因此,要追求社会的和谐,我们还必须树立起对自然的正确态度。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源自于“道”,“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有按照道所赋予它的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保护自然,爱护其他生物。
    (四)道教培育健康人生
    道教生命观认为人们不仅要有形体的健康,而且还要有精神的健康。道教有一套系统的养生理论,可以让我们身体与心灵得到康健。
    道教独具“形神兼养”的全面养生方法,既注重调身,达到精满、气足,同时也注重养神,十分强调提高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调息、静坐,修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心境,最终达到形神俱妙的境界。《盘山语录》要人积善心:“积木成林,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积善成福,积恶成祸。祸福之源,本自一心。积心方成,可不慎之!”《墉城集仙录》说:“长生之本,惟善为基。”《太上老君戒经》中说:“入善为生,为恶而死。”
    道家养生主张人要勤于运动。古代道长要想悟道,都要云游参访名山大川,同时,道家养生者都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与智慧来谋求良好的生活条件。另外,道家养生注重导引法的运用,如现代人很时兴的按摩、足疗、揉腹、针灸、推拿等,都是道家所特有的养生保健方法。
    道家养生注重饮食科学。“要长寿,四份蔬菜,一份肉”,道家养生要求食物以素食为主,在饮食的同时,要求做到“食不言,寝不语”,每口食物咀36次,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细嚼慢咽”、“品味当下”,从而保证充分地吸收食物的营养,而不至于遗留过多的食物毒素。
    道教养生还注重人的内在修养。道教将人的行善或者为恶与生死及生命之长短联系起来:为善而生,为恶则死;善则长生成仙,恶则与仙无缘。这样,长生成仙即成为至善的标志,只要行善,生命就是充实的。人会意识到生命是种享受,值得永久维持下去,而长生不死正是人行善所得的回报。
    总之,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道教中蕴含的指导我们追求有德人生、超然人生、和谐人生、健康人生的思想精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加以挖掘整理和弘扬。让我们更好地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和优良教义,促进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和悦,更加高尚。
    参考文献:
    1、胡诚林:道教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载于《中国宗教》2010.04
    2、张继禹:美好生活智慧生命——简论道教对人们生活启示,载于《中国宗教》2010.10
    3、李刚:略论道教的生活价值观,载于《中国道教》2009.03
    4、道教是不是注重养生?http://wenwen.soso.com/z/q298105543.htm
    5、信仰道教有什么好处?http://www.daoisms.org/article/sort018/info-3910.html
    (责任编辑:张恒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