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太平经》认为人类社会由于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灾难主要有四种,即兵荒、瘟疫、水患、火灾。《太平经》卷首即说,“大恶有四,兵、病、水、火”,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灾难之中,最大的就是争夺引起的社会动乱。(23) 那么,产生兵荒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社会动乱,维持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呢?《太平经》的作者将上述问题均纳入神学理论的框架结构内,从道教世界观的角度予以阐释和解答。它认为,人世社会与天地一样,都有始有终,循环不已。每经过“阳九百六”即为一周,(24)在每周的开始阶段社会和谐有序,人性和善,而周运后期却人性趋恶,社会混乱,中间则是无数事物的兴衰成败。而当时的汉代社会已是“大九六”的后期,劫运将至,“皇平(太平)气隐,灾厉横流”,“兵疫水火,更互竞兴”,天地之中的公正之气被迫隐退起来,人世社会的各种灾害全都出现,整个世界面临毁灭的边缘。(25) 这种状况的产生与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三统循环”,天地人命定的“运数”,这是任何人力也无法改变的;其二为人世之中人的本性产生畸形变质,“心邪形伪”,“肆凶逞暴”,为了满足自身过度的物质欲望与争夺欲望,破坏和丧失了“仁、义、礼、智、信”等维持社会稳定所必需的道德伦理规范,表现出末世的衰败征象。这种人世衰象导致的后果是,“二仪失序,七曜违经,三才变异,妖讹纷纶,万毒恣行,不可胜数”,(26) 日月星辰的运行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自然界的秩序和人世社会的规则全部被打乱,整个世界陷入不可救拔的深渊。那么,世界还会继续存在吗?人类还有获救的希望吗?《太平经》的答案是肯定的。它认为在世界劫运的末期存在有三种人,即“大道神人”、“凶民”与“善人”。大道神人是体现“无上大道”意志的救世主,他在世上存在的目的就是教导世人,拯救世界;善人则要接受神人的教诲,积善修行,坚持修习神人的《太平》经典,于是就会成为救世主教导成功的“种民”,脱离苦海,成为神仙。这样在“大小甲申之至也”,即世界末劫来临之际,“善人为种民,凶民为混齑,世界上的一切罪恶现象,全部被摧毁成为粉末,荡尽无遗,最终大道神人(大太平君)将教导成为种民的善人(小太平之人)从末劫苦海之中拯救出来,又重新创造出一个崭新光明、和谐生活的世界。这个光明的新世界,三统相合,阴阳大顺,元气行道,万物相安,养性长生,人民慈善,君臣父子,中和喜悦,天地自然正常运行,国家政治长治久安,家庭百姓和谐传宗,这就是作者理想的天、地、人和谐一致的“太平”新世界。 道教经典中关于世界和谐和和平的论述还见于《阴符经》。《阴符经》大约成书于南北朝时期,托名于黄帝,故又名《黄帝阴符经》,宋人评论该书为“文少而义博,词近而理深”。(27) 所谓“阴符”,就是以人事暗合天机,阐述关于“阴阳”变化、“五贼”(五行)生克、“三盗”(三才)相宜等深邃“天机”的道理。《阴符经》认为,宇宙的最高存在即为“天道”,这种无形的天道规定了世界有形万物的生存方式和变化法则。人们可以通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观察和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法则,洞察宇宙万物的生成毁灭和人事社会的盛衰成败,就能“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28) 掌握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奥秘,尽力安排好人世社会的一切活动。可以看出,《阴符经》在人的行为论方面是二元论者,一方面认为人的行为是天道的暗中安排,另一方面认为人事社会的成功也要取决于“人心”的主观努力,而“人心”契合“天机”的目的在于“三盗相宜,三才既安”,(29)天、地、人互相资取利用(盗)然而又互相依存,才能相安无事地共同生存于这个渺溟难知的世界之中。《阴符经》特别重视世界的变化法则和毁灭现象,认为正常的生死毁灭是天道的自然显现,而非正常的人为毁灭却会破坏三才相安的和谐世界。《阴符经》中有段著名的话,即“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30)认为“杀机”的出现会使星辰偏离正常的运行轨道,严重的后果就是整个世界的万劫不复。因此,洞悉“天机”的圣人绝对要做出最大努力以警惕和杜绝人类“杀机”的出现,在变化万端的世界之中维持宇宙、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和统一,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道教思想家为当代动荡的世界提供的有益启示。 注: ①《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②转引自董光璧著《当代新道家》,第56页,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③《道德经》第十六章。 ④⑥《道德经》第三十章。 ⑤⑧《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⑦《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⑩《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⑾《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⑿《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形成于东汉之时。《后汉书·襄楷传》云:“初,顺帝时,琅琊宫崇诣阙,上其师干(一作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又云:“(汉桓帝)延熹九年,楷自家诣阙,上疏曰:‘臣前上琅琊宫崇受干吉神书,不合明听。”李贤注:“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而葛洪《神仙传》则云于吉受其师帛和“素书二卷”,《仙苑编珠》引《神仙传》佚文谓此“素书二卷”实“乃《太平经》也”。 ⒀见《后汉书》卷三十下《襄楷列传》。 ⒁⒂⒃⒄⒅⒆⒇(21)(22)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第78页,第21页,第305页,第148页,第150页,第19页,第728页,第733页。 (23)《太平经钞》甲部的文字,王明先生认为是“从《灵书紫文》而来的”,疑为“后人伪补”,多年以来衍为定论。实际检核《道藏》,《经钞》甲部的文字只有神君名称与《灵书紫文》所述相似,而其关于劫运周期、阳九百六的主旨思想却同《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的内容相同。据敦煌卷子陆修静《元始旧经紫微金格目》,《九天生神章》至迟成于晋末宋初,较之《经钞》甲部缺乏规范的标题与文字,更为行文规整,排列有序,故《经钞》甲部的文字显然产生在《九天生神章》之前,大略应在社会动乱多故的魏晋之际。因此笔者认为,《太平经钞》甲部的文字内容也应视为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 (24)道经中有“大阳九”与“小阳九”之说,谓大阳九、大百六为9900年,小阳九、小百六为3300年。 (25)(26)王明《太平经合校》第4页。 (27)见宋袁淑真《黄帝阴符经集解序》,《道藏》第2册第845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28)(29)《黄帝阴符经集解》卷上,《道藏》第2册第846页,第847页。 (30)《黄帝阴符经集解》卷中,《道藏》第2册第84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