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十三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十 三 章
    宠 辱 若 惊,贵 大 患 若 身。何 谓 宠 辱 若 惊?宠 为 下,得 之 若 惊,失之 若 惊,是 谓 宠 辱 若 惊。何 谓 贵 大 患 若 身?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为 吾 有身,及 吾 无 身,吾 有 何 患?故 贵 以 身 为 天 下,若 可 寄 天 下;爱 以 身 为 天 下,若 可 托 天 下。

    这一章老子强调的是“贵身”的思想。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圣人,首要之点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这样,百姓才会放心地把治理天下的重责委托于他。
    “宠辱若惊。”意即,受到宠爱和侮辱都使人感到惊慌。“宠”,即宠爱。“辱”,是指侮辱。
    “贵大患若身。”意即,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像加在自身生命上一样珍贵。“贵”,即重视。“患”,指忧患和灾难。“若身”,像加在身上。以上两句包含着一种很高的修养和期望。合起来的意思是,如果真正爱惜自己身体的话,就不要把荣辱看得太重。没有了荣辱得失,就没有惊慌失措。为什么?突然间被侮辱,难免会受到惊吓;突然得到宠爱也会吓一跳。但是,得宠除了吓一跳之外,恐怕就是受辱的开始。因为宠爱是他人外加给你的,他能给你,也可以随时收回去。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得宠是卑下的,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这就是宠辱若惊的意思。老子为何说“得宠”是 “卑下”呢?因为得宠时,自己不是主宰,是别人让自己处于下位的。所以,往往得记住别人的好处。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别人有时候是同情你,有时候是欣赏你,有时候是可怜你,更多的是在利用你。我们经常在戏文里听到这样的话“你只不过是他的一条狗!”这便是得宠者在他人心目中的写照。可见,得宠与受辱看似相反,但都是经由别人外加于我们的。当别人侮辱我们的时候,我们感到受辱;当别人宠信我们的时候,我们被动地接受。两者都是身不由己。因此,老子强调 “宠为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做到“宠辱不惊”才是自我保护的上上之策。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等到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可言呢?一般人很不理解这句话。为了躲避祸患就不要身体了吗?其实,大患大多都是来自于人自身对物质、权利及名利欲望的追求。在此,老子并不是真的要人忘掉自己的身体,而是要人们抛弃不必要的物质和名利的追求。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所以,能以重视自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这样的话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能以爱惜自身的态度去治理天下,这样的话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贵”,指重视。“托”,即托付。自古及今一些执政者为了物质享受的最大化,完全忘了“贵身”的基本要求,最后落了个人才两空的可耻下场,这样的人,怎可以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老子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一个理想的圣人,如果没有“贵身”、“爱身”的观念,就会胡作非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天下人才能十分放心地把治理大任交付于他。北宋宰相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德进士,从九品司理官到直属于皇帝的文学侍从。期间曾屡遭奸臣诽谤,数度被贬入狱。在牢狱中有人劝他自尽,他却说,个人生死算得了什么?但我还要留着身体将来为国为民。果然,他为官数十载,敢于在朝廷犯颜直谏,发动和主持了庆历新政,开创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他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还为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如果他不能“贵身”“爱身”,怎能成为千古名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