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 十 一 章 上 士 闻 道, 勤 而 行 之﹔ 中 士 闻 道, 若 存 若 亡﹔下 士 闻 道, 大 笑 之。不笑 不 足 以 为 道。故 建 言 有 之:明 道 若 昧﹔进 道 若 退﹔夷 道 若 类;上 德 若 谷﹔ 大 白 若 辱﹔ 广 德 若 不 足﹔建 德 若 偷﹔ 质 真 若 渝﹔ 大 方 无隅;大 器 晚 成﹔大 音 希 声﹔大 象 无 形﹔道 隐 无 名。夫 唯 道 , 善 贷 且 成。 这一章是老子对“道”与“德”思想观念的进一步阐发。他先从“上士”“中士”“下士”闻“道”后所产生的认知态度和不同行动表现,强调说只要按照有道的人的处世经验去做,一定会实现各自的目的。紧接着后面十二句中,前六句“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是对人的内在品德对应“道”的实质性描述,也是做人做事的标准。后五句的“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分别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事物对立发展的普遍性。“道隐无名”是对“道”的归纳。 (一)以“闻道”区分上士、中士、下士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道。”上士闻“道”,心领神会,立即行动;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认为有违他所见的世俗法则,不禁大加嘲笑 。“上士”是天性全纯有智慧的人;“中士”指平庸的人;“下士”指知识浅薄的人。在老子看来,“道”是如此地玄妙深邃,的确不能轻易地就被“下士”所领会,“下士闻道”而“大笑之”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若其闻道不“大笑之”,反而不正常了。所以说,不被嘲笑,就不足以彰显大道的奥妙了。昨天,有朋友讲了一个故事:一名成绩优秀的年轻人,去申请一个大公司的经理职位。他通过了初步面试,由董事长亲自面试做最出后决定。董事长从年轻人的履历上发现,他的成绩一贯优秀,从中学到研究生都是如此。董事长问:“你在学校里拿过奖学金吗?”年轻人:“没有。”董事长:“是你父母为你付的学费吗?”年轻人:“我的父亲在我一岁时离世了,是我母亲给我付的学费。”董事长:“你母亲在哪家公司高就?”年轻人:“我的母亲是给人洗衣服的。”董事长要求年轻人把手伸出来,年轻人把一双洁白的手伸给董事长。董事长:“你帮你母亲洗过衣服吗?”年轻人:“从来没有。我妈总是让我多读书,好将来孝敬母亲、回报社会。”董事长说:“我有个要求,你今天回家,给你母亲洗一次双手,明天上午你再来见我。”年轻人觉得自己录取的可能很大,回到家中高高兴兴地要给母亲洗手,母亲受宠若惊的把手伸给了孩子,年轻人给母亲洗着手,渐渐地眼泪掉下来了,因为他第一次发现母亲的双手都是老茧,有个伤口在碰到水时还疼得发抖。年轻人第一次体会到:母亲就是用这双有伤口的手洗衣服,为他交学费,母亲的这双手就是他今天毕业的代价。年轻人帮母亲洗完手后,就一声不响地把母亲剩下的衣服都洗了。当天晚上,母亲和孩子聊了很久很久。第二天早上,年轻人去见董事长,董事长望着年轻人红肿红肿的眼睛问道:“可以告诉我,你昨天回家做了些什么吗?”年轻人回答说:“我给母亲洗完手之后,帮母亲把剩下的衣服都洗了。”董事长说:“请你告诉我你的感受。”年轻人说:“第一我懂得了感恩!没有我母亲,我不可能有今天。第二,我懂得了要和母亲一起劳动,才会知道母亲的辛苦。第三,我懂得了家庭亲情的可贵。”董事长说:我就是要录取一个会感恩,会体会别人辛苦,不是把金钱当做人生唯一目标的人来当经理,你被录取了。“后来年轻人一如既往的孝敬母亲,认真地为公司办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董事长的话就是“道”——孝道,年青人闻听之后,没有瞧不起母亲的一双带有老茧的手,反而为母亲洗手、洗衣,并就此懂得了父母的辛苦和感恩。反观如今一些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习惯了被人围着,什么都是我第一,不知道感恩父母,毕业后,对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不但窝在家里“啃老”,而且整天怨天尤人、抱怨父母,甚至笑话父母没有自己的文化高。如此表现就是“下士”之德。 (二)以古代有道之人留下的警示格言来教化世人; “故建言有之。”所以,古代立言的人,留下了以下的处世格言。“建言”,即立言。也就是以下十二句格言: 1、 反映体“道”的三句格言: “明道若昧。”明白了“道”的人,如同愚昧而锋芒不露。“明”跟“昧”正好相反。只有洞达玄微、穿越暗昧而锲入“道”的自然真实状态的人,才能洞见“道”的底蕴之光明。这不正是“大智若愚”吗? 有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愚笨,实际是锋芒不露。 “进道若退。”躬身修道的人,好像低头后退。潜心修道的人,特别专一,给人的表象如同不进而退。以“退避三舍”为例,在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后来,楚国和晋国的军队真的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这在外人看来,重耳是个傻子,大军压境,不战反而后退。殊不知这正是以进为退的道理。现实中有些人稍有一点成就,就趾高气扬。许多大学生应聘时,个个眼高于顶,自以为学识渊博。但用人单位要的是务实谦虚的人。反观那些常年勤勤恳恳工作在一线的科学家们依然谦虚冷静,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进道若退”也即是“谦虚使人进步”的道理。 “夷道若类。”平坦的道路好似崎岖。“夷”是指平坦。“类”是丝上的节,比喻崎岖不平整。在别人看来很崎岖不平的道路,有“道” 的人走起来却非常踏实。比如,现实中坚持原则办事的人看起来似乎到处碰壁,但最终会取得成功。相反,那些爱走捷径、投机取巧的人虽然能取得一时胜利,但终究会尝到失败的苦果。 2、展现“道”的品德的五句格言: “上德若谷。”最高尚的品德,犹如低下的川谷。真正有修养的人虚怀若谷。以宋朝宰相王安石为例,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长得闭花羞月,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王安石使了一计,谎称上朝,却悄然藏在家中。入夜,他潜入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他气得火冒三丈,举拳就要砸门捉奸。但在这节骨眼上,他反而冷静了下来。他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爱妾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就把这口气咽了回去,转身走了。不料,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一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窝。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鸦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石。一晃到了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是个才女,不用细讲,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顿感无地自容。可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好撑船。”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豆蔻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过了中秋节,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虚怀若谷,深感敬佩。于是“宰相肚里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和虚怀若谷的代名词。 “大白若辱。”最清楚的德,看起来好像有缺点。“白”即洁白,比喻显著。“辱” 是指黑色的污垢。“大白若辱”是指真正纯洁的人非常谦虚,不会故意炫耀自己,所以在别人的眼里似乎有所不足。比如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事:周武王死了,他的儿子成王继位,叔叔周公辅佐成王。因为成王是个小孩,有些贪玩不懂事的地方很多,叔叔就把他软禁起来,让他去读书学习,致使天下人议论纷纷,认为周公企图自己接掌王位,所以把侄子都关起来了。周公对此不予评论反驳,当他把成王培养教育成人后,把权力交还成王,流传开来后人们不但消除了对其误会而且更加佩服周公的德行。 “广德若不足。”宽广伟大的德,看起来好像不足。“不足”即不充分、不充足。一个德性深厚的人,自己反而觉得还不够,所以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这种胸襟。 “建德若偷。”刚健之德,好像怠情的样子。“建”通“健”,即刚建。“偷”,意为怠情、偷惰。“建德若偷”这句话历来争议很大,原因就在于这个“偷”字上,而本句中的“建”是指建设或构建。老子认为,在建立道德方面,既要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又要做到不伤害另一方。如果为了建“德”却伤害到他人的利益的话,这就不是淳朴的“德”。从前,舜在山东雷泽湖的旁边,看到年轻力壮的渔夫,都抢在深水的地方捕鱼,年老体弱的人被排挤在外,只能在激流和浅滩当中捕鱼。舜看到人们只管自己不顾别人,油然升起悲悯之心。舜走进扑鱼的人群中,和他们一起捕鱼。瞬是这样做的,看到喜欢争抢的人,没有当面指责,先隐藏他们的过失不说,见到有人肯谦让,舜就称赞、表扬他,而且拿他做榜样,向他学习。这样用了一年时间,情况就完全变了。以前大家相互争抢,倚强凌弱,不知道要爱别人。一年之后,没有人争抢地方,都把深水地方让给别人。舜这样有大智慧的人不用言语指责他人,却小心翼翼的用身教来转变人心。所以,一个真正刚建伟大的人,在建德做好事的时候,就做到小心翼翼、全面照顾。 “质真若渝。”质朴纯真好像浑浊未开。“渝”是指没有瑕疵。什么东西质朴纯真而且没有“瑕疵”呢?也只有“道”配得上。所以,真正圆满的功德是没有瑕疵的。比如,为了追求真理而始终不渝等 3、反映“道”与“德”表现形式的四句格言: “大方无隅。”最方正的东西没有棱角。“大方”,最大的方正。“无隅”是指没有棱角。“大方无隅”,是指大“道”充满虚空而没有棱角。 “大器晚成。”本指建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或工程(如万里长城)越晚才能成型,后来多用以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才能成功,如姜子牙,八十岁才出任宰相帮助周武王完成统一大业。也有人把“大器晚成”作为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一句安慰话。现在一些年轻人常拿“大器晚成”来安慰自己,不好好读书,不用心做事,自认将来一定会有机会成功,这是不对的 “大音希声。”最玄妙的声音,听起来无声无息。真正的“大音”也即是“道”。 “大象无形。”最玄远的形象,看起来没有形状。十四章曾讲到:“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后,随之不见其后”,是若有若无,是玄妙莫测的。所以“大象”即是“道”所表现出的最好形象。 (三)对“道”加以归纳 “道隐无名。”“道”幽深玄远,没有名称的。“隐”即幽隐。为什么说“道”幽深玄远,没有名称呢?这是根据前面十二句格言中“道”和“德”的形象而推论而来 “夫唯道,善待且成。”只有“道”,才能够辅佐万物并使其成熟。 本章从“上士”、“中士”、“下士”闻道后的不同表现开始,引用了十二句古人的话,阐述了“道”的幽隐无名,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了辩证法的真谛,表现了老子的杰出智慧。令人读之,当五 体投地。同时,需痛下功夫研读,方解其意。要不然,则昏昏然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