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其它 >

《道德经》漫议 第三十三章

http://www.newdu.com 2018-01-02 道教之音 佚名 参加讨论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自 知 者 明。胜 人 者 有 力,自 胜 者 强。知 足 者 富。强 行 者 有 志。不 失 其 所 者 久。死 而 不 亡 者 寿。

    本章就个人修养和自我设计方面,提出了人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加重要;“知足”重要,“强行”尤为重要;“不知其所”重要,“死而不亡”尤其重要。这样修养的结果便是:智、明、力、强、志、久、寿。这是具有积极的意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即,能够了解认识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表现;能够懂得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表现。“知人”,指深谙世情并能清楚地了解别人。“自知”,是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处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危急关头使用“空城计”计退司马懿的故事,就说明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不但自知而且知人。诸葛亮在自己没有能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司马懿暴露自己城内空虚,使司马懿产生怀疑而害怕陷入诸葛亮的埋伏圈,从而完成守城任务。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但如果认真研究《三国志》的话,司马懿兵临城下完全可以一箭射死城墙上的诸葛亮。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因为司马懿知道,这时候杀了诸葛亮,自己也活不了。因为曹操临死前跟曹丕说:一定要提防司马懿。那时,虽然诸葛亮是魏国的心腹大患,曹丕之所以不杀司马懿是因为要利用司马懿去对付诸葛亮,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就得死。所以,司马懿不射死诸葛亮,也是他有自知之明的聪明。那么现实中,大多数人能够了解别人却不能了解自己。有这样寓言一个故事:有一个长在深山的怪老头,差不多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他居住的那片天地。有一天,他偶尔进了城,在一家店铺里拿起一面镜子。这以前,他从来没有照过镜子,不知道镜子为何物,更不知道经过岁月的洗礼,自己早已不再年轻。所以当他猛然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时,不由得惊叫起来:哦!原来我爸爸的像片在这里呀!他买下了“爸爸的镜子”。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妻子和爸爸关系不好,于是就把这“爸爸的照片”挂在仓库里。这以后他每天早晨都去偷偷看上“父亲”一眼。没想到他的怪异举动被妻子看在眼里,起了凝心、好奇心。一天,丈夫刚刚离开,妻子就潜入了仓库,第一眼就看到了那面镜子,不由大怒:“好你个没良心的,原来在这里还藏着个丑女人!”。我们虽然不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但它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这对老夫妻都不“自知”。所以,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就需要“不自见”凡是坚持己见的人都看不清本质。自己明明不懂却装懂的人,就是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俗话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的人才是有自知之明的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即,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表现;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刚强、果断的表现。“胜人者”,凭借的是自身的力量,所以说“有力”。用自身的蛮力与人较劲是不能长久的,如《三国》里的张飞,身强虽然力壮,终因不能克制自己而死于下人之手。而“自胜者”,则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强大。如勾践“卧薪尝胆”以坚强的毅力约束自己,最终打败吴王夫差。可见,真正的强大,不是体现在身体或器械上力量,而是体现在能够战胜自己的精神力。
    “知足者富。”懂得满足的人,是精神上富有的表现。这是一句很富哲理的话。假如欲望过高,永不满足,最后只有走向反面。有一个名叫张三的贪官,一辈子贪了很多钱,又不敢存入银行,于是把钱埋在地下。但他总怕钱被人偷走,弄得吃不好,睡不安,没上总在那里转悠。日子一久,被邻居阿二发现。阿二料想张三肯定在这里藏有钱,于是不声不响地把钱挖走了。第二天早晨,张三发现钱不翼而飞,顿时捶胸顿足,嚎啕大哭,痛不欲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为何哭得如此伤心?他抽泣着回答:“有人偷了我的钱!”过路人问:“你的钱在哪里被偷走的?”张三说:“就在这块石头旁边。”路人说:“嗨,为什么不存在银行随时取用?”张三说:“存银行万一被人查出来了就不好办,埋在这里每天来看一眼就满足了。”过路人笑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知足者,往往被贪欲拖累,寝食难安。
    “强行者有志。”意即,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反映。“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做;有志,有志气的表现。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立志,有了志向就会全力以赴。没有哪个成功地收获者不是经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奋斗而能达到目的的。否则,最终会一事无成,甚至有可能赔上性命。传说有一种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小鸟,名叫寒号鸟。秋天,该修理窝巢的时候,牠却玩耍贪睡。冬天来了,寒号鸟只能蜷缩在无法御寒的石缝里哆嗦着发誓明天就筑窝,却总是“明日复明日”懒得动弹,最后被活活冻死。现实生活中,“寒号鸟”式的人并不少见。有一个财主的儿子,小时候娇生惯养,完成学业后父母将其安排在政府做官。但他觉得应付上级是件令人头痛的苦差,就辞官不做回到家里。每天又都有新计划,却什么事也不干。早晨起来穿好衣服,照照镜子,然后躺在床上看电视。脑袋里装着许多人生规划,规划却总是胎死腹中。后来出门散步也成了他最大的负担,连坐起来穿靴也不高兴起来。无奈他整天闷在家里与那些名为朋友实为食客的人打牌聊天,似水的流年就这样一天天消磨过去了。父母死后,一个单纯天真的姑娘见他这么一个聪明善良的男子汉闲居在家,就想用爱情来唤起起他生命的勇气,使他有一番作为。他们双双真的坠入了爱河,爱得难分难舍。但他一想到假如结婚就得生孩子和料理家务事,心里就害怕极了。最后他选择了与爱情分手。连火辣辣的爱情也撞不出一点生命火花。可见此人的自制力是多么差。后来,他与邻居的寡妇结婚了,结婚的原因倒不是他爱她,而是觉得这样方便:只要打通邻居家的墙就可以了。过了没多久日子他因太缺少运动而死于肥胖症。一个人的惰情到如此境地,真叫人无可奈何。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意即,不丧失立身根本的人,才能长久生存。身体虽然死亡而精神犹存的人,才算是长寿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就是不丧失立身之本。这里的“所者”,当指上文所说的“知人”,“自知” “胜人” “自胜” “知止”和“有志”。若能具备以上优点,就会“不失其所”——永远不丧失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能以坚定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取得辉煌业绩。这样的人,即便是肉体死亡了,他的奋斗精神却仍然存在于天地人。他便喻为一个“寿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统一了全国的秦始皇,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华盛顿,为建立新中国的伟人毛泽东等等,他们都“死”了,但永远是“寿”者。其他方面的优秀人物,如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等等。他们的肉体已消亡,但他们的不朽著作、伟大思想连同他们的名字却是永垂不朽。同理,就宗教而言,那些为人类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不也是“寿”者吗?如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这位为后世留下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其中蕴含的大量智慧就足以让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所宣扬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众生平等和皆可成佛的思想教化,仍然在产生着巨大的教化作用;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为了替世人赎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些圣人们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怀念、被信徒信仰,他们也是“寿”者。
    让我们以这些“寿者”为榜样,从他们的身上汲取无尽的力量,为实现国家梦想和个人美好前景奋斗前行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