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代神仙通纪》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内容庞杂,举凡神仙传记、灵验事迹、传奇故事、善书序跋,以及戒律、宝诰、金丹歌诀、名山宫观记等,均有搜罗。本文考证其编纂者是张之鼐,而不是《四库未收书辑刊》所题宋在衡。宋在衡只是编纂了《瑶台宝诰全科》,收在该书第17册。该书于康熙二十年(1681)编成,部分内容采自明代《道藏》,部分内容辑自各种笔记小说,也收有一些罕见著作,如《太白剑》等。所收张之鼐自撰的著作有《道门霞想集》。《历代神仙通纪》的重要价值在于收录了一些珍贵的道教文献,如《太上感应篇》序跋、《正一天坛玉格品目》、六十太岁神名、吕祖降示的经文、张三丰传记及其所作诗歌、《性命圭旨》序跋、《郴阳九仙传》、曹道冲《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忏序》、李常庚《阴符经跋》等。 关键词:《历代神仙通纪》 张之鼐 《瑶台宝诰全科》 道教文献 笔记小说 作者尹志华,1972年生,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道教协会国际部副主任、《中国道教》杂志副主编。 《历代神仙通纪》(下简称《通纪》)50册,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8辑第11-14册。该书卷首有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于康熙三年(1664)的《序》,谈到他“博访琅函,虔参洞府”,准备编纂一部名为《真诰》的书。此《真诰》不同于陶弘景编纂的《真诰》,是“集经传以取材,摹赞颂以酌体,极为阐扬功德,而终系之以徽称”,实际上就是神仙宝诰。天师唯恐有所遗漏,就嘱咐苏州穹窿山施道渊(字亮生)法师“详加采辑”。施法师告诉他,有一个名叫宋在衡的年轻道士,“于碧简金书无所不究”,这个任务可以交给他来完成。康熙三年,宋在衡远游广东揭岭,路过信州龙虎山,拜见天师,呈上编好的《真诰》。天师极为称许,即邮寄给施法师,予以刊刻。 《四库未收书辑刊》的编者,以此《序》为据,认为宋在衡就是《通纪》的编者,系未通读全书的误判。宋在衡编纂的《真诰》,收在该书第17册,名《瑶台宝诰全科》,题张洪任鉴定、施道渊编次、宋斗冲采辑。 宋斗冲在《瑶台宝诰全科凡例》末所署时间为“甲辰中秋”, “甲辰”正为康熙三年。宋斗冲即宋在衡,他法名斗冲,俗名思玉,字在衡。 那么,《通纪》的编者是谁呢?书中有交待,是张之鼐。张之鼐,又名有道,字超微,一字仲谋,号半庵,别号无无子、卧痴楼主人,浙江仁和县(今属杭州)人,居住塘栖镇横潭边上。 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曾为张之鼐夫妇撰写过寿联, 戏曲家徐士俊则为张氏撰《横潭草堂记》。 《通纪》第33册有钱塘宋霞蔚(字碓衡)撰《神仙通纪序》,其中说:“横潭仲谋张先生,隐居乐道,著作等身,内有《神仙通纪》一集,仿龙门《史记》, 凡若干卷,仙宗之颠末,支派之异同,艺文之流传,杂著之附见,罔不洞悉,苦心蒐辑,阅十余年许而书始成。” 同册还载有《张子著书图》。 又载有《吕祖自序》,系吕祖降笔,谓“张子又将《神仙通纪》问我,欲求〔序〕此书”。 吕祖还有诗赠张之鼐(题《回道人降有诗赠张子》),其中一首曰:“至理深微不易宣,却于书里叙神仙。功邀太上婆心切,迹显高真大道玄。丹诀直从瑶岛得,灵文尽在碧霄传。他年黄鹤翩跹下,抛谢尘凡入洞天。” 此诗作于辛酉五月十五日。 辛酉为康熙二十年(1681),这大概就是《通纪》编成的时间。另,清末王同著《唐栖志》,也记载张之鼐作《神仙通纪》。 《通纪》内容庞杂,举凡神仙传记、灵验事迹、传奇故事、善书序跋,以及戒律、宝诰、金丹歌诀、名山宫观记等,均有搜罗。法国学者高万桑(Vincent Goossaert)称之为“按主题编排的道教百科全书”。 《通纪》直接采自明代《道藏》的内容主要有:《穆天子传》、《历代崇道记》、《汉天师世家》、许真君传记、《真灵位业图》、《梓潼帝君化书》、《元始上真众仙记》、《云笈七签》之说戒部、《太上老君戒经》、《太上经戒》、《道门经法相承次序》、《道教灵验记》、《上清众道宗监宝讳》、《上清众经诸真圣秘》、《高上玉皇九天谱录》、《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九天生神三宝大有金书》、《四斗二十八宿天帝大箓》、《道书援神契》、《太平御览•道部》、《录异记》、《续仙传》、《金莲正宗记》、《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刘处玄《仙乐集》、《凝阳董真人遇仙记》、《太华希夷志》、《玄风庆会录》、《江淮异人录》以及白玉蟾文集、各种修炼歌诀等。 《通纪》第42-43册收入张之鼐自己编纂的著作《道门霞想集》,题“横潭张有道编次”。 其内容主要是历代帝王有关道教的诏诰、敕谕、记传、序论、歌赋、颂赞、碑铭、表文、祝文、乐章等。其中又专录历代加封、祭祀真武之文,以明代为多。作者采摘诸书,搜罗甚广,其中有些内容比较少见,如明世宗御制《龙飞殿祭告上帝文》、《祭国社稷文》、《祭山川坛文》, 应出自明世宗《御制大狩龙飞录》。此书《四库全书》列为存目,未予收录,今已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5册。又如明神宗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御制《圣母孔雀明王尊经序》。 《圣母孔雀明王尊经》收入万历三十五年(1607)编纂的《续道藏》。万历四十二年(1614)神宗母亲李太后去世。万历皇帝在《序》中说,他为报母恩,命工重刊该经,送京师各禋祀处所及天下名山洞天福地,令道众朝夕谈演讽诵。 《通纪》辑录有各种笔记小说中的相关文献。所引除唐代康骈《剧谈录》、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等外,以明代人的著作为多。如张九韶(明初人)《群书拾唾》、张伦(1469年进士)《林泉随笔》、方凤(1508年进士)《物异考》、董谷(1516年举人)《冥影契》、郎瑛(1487-1566)《七修类稿》、杨慎(1488-1559)《升庵外集》、杨仪(1488-1564)《高坡异纂》、沈越(1501-1570)《嘉隆闻见纪》、徐学谟(1521-1593)《世庙识余录》、李豫亨《推篷寤语》(自叙作于1570年)、王世贞(1526-1590)《弇山堂别集》和《汇苑》、刘元卿(1544-1609)《贤奕编》、程明善《啸余谱》(1595年刻)、钱一本(1546-1617)《遁世编》、刘仲达《刘氏鸿书》(1611年刻)、何乔远(1558-1631)《名山藏》、钱希言(约1562-1638)《狯园》、徐应秋(1616年进士)《玉芝堂谈荟》、王同轨(约1620年前后在世)《耳谈》、陈继儒(1558-1639)《见闻录》等。 《通纪》还收有部分方志中的道士传记,如《河南通志》、《温州府志》、《扬州府志》、《湖广总志》、《浙江通志》等。该书对明代刘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也有征引。 《通纪》收有一些罕见的书籍,如第21册所载明末姚康著《太白剑》。 姚康(1578-1653),原名士晋,后改名康,字休那。明代诸生,曾入史可法幕,旋归里,隐居终老。 其所著《太白剑》,乃就《新唐书•黄巢传》逐段评论,其用意是借古喻今。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姚康以评论唐朝平定黄巢起义之事来为当时执政者出谋划策。书名《太白剑》,乃是依据“黄石〔公〕之书亡秦,太白之剑亡巢”的说法。此书刻于崇祯年间,清乾隆年间列为禁书,故流传稀少。《通纪》仅收此书下卷。又如《通纪》第47册所收明代何伦撰《何氏心训》、 清代俞希尧撰《人子心镜》, 也比较罕见。 《通纪》的重要价值在于收录了一些珍贵的道教文献: 一、《太上感应篇》序跋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善书之首,自宋代李昌龄作注、宰相郑清之作赞、名儒真德秀作跋、宋理宗皇帝御题“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大字后,流传甚广。明代和清初有许多文士为《感应篇》作序跋。这些序跋散见各处,《通纪》加以汇集,诚为一大功德。 《通纪》第30册所收《感应篇》序跋的作者依次是:1.吴伯与,字福生,安徽宣城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至按察司副使。2.归大宾,号台麓,江苏长洲人,万历十五年(1587)以贡士通判泉州。3.郭子章(1543-1618),字相奎,号青螺,江西泰和人。官至兵部尚书、右都御史。4.屠隆(1543-1605),字长卿,号赤水、鸿苞居士,浙江鄞县人,曾任吏部主事、郎中等官,后罢官回乡。5.胡嘉栋,字隆宇,河南西华县人,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官山东按察司。6.陶若曾,湖北夷陵人,万历年间曾任知县。7.冒起宗,江苏如皋人,崇祯进士,官至湖南宝庆副使,以宪副督漕江上,乞休归。8.钱养庶,号小休居士,浙江仁和人,明末医家。9.杨彝(1583-1661),字子常,号谷园,江苏常熟人,学者,曾创立“应社”。10.白受丽,生平事迹不详,为朱玑《太上感应篇说定》作序。11.康范生,字小范,江西安福人,明崇祯十二年(1636)举人。博通经史,下笔千言立就,海内知名。12.朱玑,号在庵,江苏淮阴人,生活于明万历年间。著《太上感应篇说定》。13.王命岳(1610-1668),字伯咨,福建晋江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官至刑部都给事中。14.张吾瑾,字石仙,四川金堂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山东夏津知县,转行人司,致仕归。15. 严沆(1617-1678),字子餐,号颢亭,浙江钱塘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总督仓场。16.康彦民,号忞窗,江西泰和人,洪武进士,永乐初任浙江天台知县。有政声。17.沈自炳,字君晦,江苏吴江人,曾起兵抗清,事败殉难。18.姜希辙(?-1698),字二滨,浙江会稽人,历官户科给事中、奉天府丞。19.叶上选,字去尘,浙江庆元县人。生平不详。序作于康熙十年(1671)。20.慕天颜,字拱极,甘肃静宁州人,顺治十二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21.徐士俊(1602-1681),字野君,一字三有,浙江仁和人,明末清初戏曲家。 张之鼐本人撰有《太上感应经译义》。《通纪》第30册收有神仙水真子降笔的《太上感应经译义序》。 《通纪》第31册所收《感应篇》序跋有:1.沈捷撰《感应篇自序》。沈捷,字大匡,号石园,浙江仁和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武进知县。2.徐伯微撰《太上感应灵篇小引》。徐伯微,号息庵,明末人,天启年间任国子监助教。3.茅胤武撰《感应篇传赞小引》。茅胤武,浙江吴兴人,此文作于崇祯丙子岁(1636)。 《通纪》第32册所收《感应篇》序跋有:1.程汝璞撰《感应篇墨本题辞》。程汝璞,汝阴(今安徽阜阳)人,此文作于康熙丙辰岁(1676),署职为“两淛(即浙江)督学使者”。2.真德秀撰《太上感应篇后跋》。真德秀(1178-1235),世称西山先生,南宋著名理学家。3.金秋撰《太上感应篇恭跋》。金秋,新安人,此文作于万历壬子岁(1612)。4.归大宾撰《感应篇后跋》。归大宾跋文已见第30册,此处重出,系万历丁丑年(1577)重刊《感应篇》的跋,末尾所增文字说:“昔隆庆丁卯(1567),予刊印《感应篇》,信奉者众矣。时盖未知有李氏传也(指李昌龄注)。兹万历丁丑,获昌龄李公传、清之郑公赞读之,爱其于好修者有助也,故再梓之云。” 《通纪》所载明代和清初众多文士撰写的《感应篇》序跋,为我们研究《感应篇》在当时的流传情况保存了丰富的资料。 《通纪》第6册载前人编辑的奉行《感应篇》灵验故事,张之鼐又作了补充,名《感应灵验记补遗》,文末载其本人的亲身经历。 二、《正一天坛玉格品目》 《正一天坛玉格品目》记录道士诸阶品秩,是道教正一派授箓时给箓生授予神职的依凭。《通纪》第13册所收的版本,题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校集、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编正、大真人府法师施道渊参阅。 有张洪任所撰序。 按,《正一天坛玉格》后世抄本众多,然传抄过程中每每有错漏之处。据笔者所见,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刻本,堪称善本。法国学者高万桑先生已对《天坛玉格》的不同版本作了考证,此不赘述。 北大图书馆刻本有上下两卷,上卷名《正一天坛玉格品目》,下卷名《玉坛靖格》。《通纪》则只收有上卷。不知是原本只有上卷,后增加下卷,还是《通纪》未收下卷,有待考证。 三、《瑶台宝诰全科》 宝诰是道门的特定文体之一,系以骈文形式叙述赞美道教神仙修行以及显化功德的典故,一般以诰封之圣号结尾。明代《道藏》中收有《诸师真诰》,系道教宝诰的结集。然《诸师真诰》所载宝诰,尚不完备。宋斗冲受张洪任天师和施道渊法师嘱托所编纂的《瑶台宝诰全科》, 不仅内容更为丰富,而且作了分类。全书分内、外、余篇。内篇将神仙分为三清圣位、四梵圣位、九霄圣位、圣贤圣位、斗府圣位、文昌圣位、三官圣位、四圣圣位、三省圣位、师真圣位、东岳圣位和将神圣位。外篇为将帅、师真启请咒语。余篇为诸神降诞日。张之鼐又增补了铁拐李祖师等八仙宝诰、陈希夷真人宝诰、刘海蟾真人宝诰、丘长春真人宝诰、张紫阳真人宝诰和东华帝君仙诰。 至于张之鼐增补的葛仙翁仙诰、许真君诰、祖天师诰、太乙救苦宝诰和元始天尊宝诰, 实系重出,宋斗冲编纂的《瑶台宝诰全科》中已有记载,只是名号不同而已(如祖天师诰称为都省诰,都省是祖天师在天廷的职位)。 四、六十太岁神名 信奉六十太岁神,礼拜本命太岁和值年太岁以求消灾赐福,是今日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习俗。台湾学者萧登福先生认为:“六十太岁神的兴起较慢,大概在宋元之际开始有六十太岁的观念,至于六十太岁神名的确立,更可能是到了清代以后。” 萧先生认为清代以后才确立六十太岁神名称的依据是,《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并无六十太岁名讳之记载,道书中最早记载六十太岁名讳者,是清代署名“柳守元敬撰”的扶鸾书《忏法大观》里的《太上灵华至德岁君解厄延生法忏》。 按,《忏法大观》始刻于嘉庆二年(1797),嘉庆八年(1803)收入北京觉源坛弟子蒋予蒲等编纂的《道藏辑要》。 但六十太岁神之名称,并不是始见于《忏法大观》。编纂于康熙二十年(1681)的《通纪》第12册已记载六十太岁姓名。 《通纪》系采摘众书而成,其关于太岁神姓名的来源可能是明代的书籍。 北京白云观,原名天长观,有元辰殿,建于金大定十四年(1174)。据《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载,天长观重修落成后,有延庆殿“以奉元辰众像”。 此处所说的“元辰众像”,不知是《六十甲子本命元辰历》中所说的“甲子本命王文卿”等六十甲子神,还是六十太岁神。但清代以来,北京白云观元辰殿中所塑已是六十太岁神。该观还收藏有六十太岁神画像,系清末内府如意馆绘。每幅画像上都题有神的名称,称某某太岁大将军,如“甲子太岁金辨大将军”等。 “文革”后,白云观元辰殿重塑神像,即以此画像为依据。 《通纪》、《忏法大观》和北京白云观藏画像所载六十太岁姓名,有一些差异,兹列表比较如: 五、吕祖降示的经文 传说吕祖誓愿弘深,升仙之后,仍时时飞鸾显化,教化世人。清乾隆八年(1743)刘樵(法名体恕)首次编纂《吕祖全书》,凡32卷,收有吕祖飞鸾降笔的著作多种。乾隆四十年(1775)邵志琳增辑《吕祖全书》,达64卷。乾隆末年,又有苏州信仰吕祖的弟子对《吕祖全书》进行了修订,名为《吕祖全书宗正》,18卷。嘉庆八年(1803),北京觉源坛弟子蒋予蒲等人又对《吕祖全书宗正》进行了修订,名为《吕祖全书正宗》,16卷。 32卷本《吕祖全书》收有《葫头集》,内容包括记、铭、偈、赞、说。刘体恕撰《小序》说,此集系其子荫诚于乾隆八年正月派人持至。他选入《吕祖全书》时,将无关紧要者删正之,分为二卷。 原书有镜源《跋》,谓吕洞宾于顺治十七年(1660)显化燕山,降数千言。 又有顺治十八年止源《跋》,谓其精心搜求吕祖降笔诗文,付梓行世。 《通纪》第46册亦收有《葫头集》, 内容较《吕祖全书》为多,可能系未曾删削的原本。如《吕祖全书》本只载“示全真守斗”诗三首, 《通纪》本则有九首。 另,《通纪》除载“紫极真人”(即吕祖) 降示的诗文外,还有南极老人、白云老人、云房老人、虚无上相、南溟老人、青城丈人等众多神仙的降笔。不过,《通纪》没有收入《葫头集》原本所载的序跋。 《通纪》第6册所载《太极蓬莱上宫纯阳帝君说大道至髓仙经》、 第33册所载《吕祖格言》、 第41册所载《天元正典》, 四种《吕祖全书》均未收入。《大道至髓仙经》共16章,谈内丹修炼。《吕祖格言》,讲修身处世之道,系吕祖于辛酉(1681)秋降示,命张之鼐刊印流传。《天元正典》系以词曲形式阐发内丹修炼术,分天元大道、人元至道、地元正道和玄元妙道几个方面。词曲名有黄莺儿、浪淘沙、沽美酒、耍孩儿、雁儿落、行香子等。 《通纪》第32册收有《超劫经跋》, 未署撰人。《超劫经》即吕祖所传《广慧超劫经》,收入64卷本《吕祖全书》。但《吕祖全书》未载该篇跋文。 六、张三丰传记及其所作诗歌 张三丰乃明初盛传的得道真仙。《通纪》第20册载张三丰传记多篇。该册还载张三丰所作诗歌,计有:《题玄天观》、《题扬州琼花》、《风水黔记》5首、《了道歌》、内丹诗13首(《闻道》、《归隐》、《明玄关》、《再求玄关》、《总归玄关》、《铸神剑》、《敌魔》、《扫境》、《筑基》、《炼己》、《后天培养》、《先天下手》、《辨先天铅》)。 除《风水黔记》5首外,其他诗歌后来都收入了《张三丰全集》。 《题玄天观》收入《全集》卷五《云水后集》,题为《题玄天观寄蜀主》。《题扬州琼花》收入《全集》卷四《玄要篇上》,题《琼花诗》。《了道歌》,收入《全集》卷四《玄要篇上》,名《道情歌》,文字有差异,如最后一句,《通纪》作“说与灵官鞭碎身”,《全集》作“说与非人鞭丧身”。内丹诗13首,收入《全集》卷四《玄要篇上》之《金丹诗三十六首》中。《通纪》所载内丹诗题目有二字、三字、四字,《全集》则全为四字,如《闻道》,《全集》作《养道归真》。从《全集》诗题的整齐划一推测,《通纪》所载可能为原貌,《全集》本则经过润饰。 《通纪》第40册又收有张三峰《玄歌》, 实即张三丰《了道歌》的另一版本。 《通纪》第41册收有张三丰《一枝花》散曲4首及补遗4首、 《无根树词》24首。 《张三丰全集》卷四《玄要篇下》亦载《一枝花》散曲4首和《无根树词》24首,但无《一枝花》补遗4首。《通纪》所载《一枝花》散曲4首,文字与明万历年间彭好古编《道言内外秘诀全书》所收《一枝花》相同, 《全集》文字稍异,可能经过修改。《通纪》所载《无根树词》24首的顺序与《张三丰全集》不同,《通纪》起首为“无根树,花正黄”,最后为“无根树,花正繁”,《张三丰全集》起首为“无根树,花正幽”,最后为“无根树,花正无”。两书所载《无根树词》在文字上也有差异,如《通纪》本“贪恋荣华谁肯休”,《全书》本作“贪恋红尘谁肯修”。 七、《性命圭旨》序跋 《性命圭旨》是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一部丹经,在后世影响甚大。该书一经面世,就受到修炼人士的重视,重刊、作序跋者众多。《通纪》收入了一些序跋,有助于我们研究该书的版本和流通情况。 《通纪》收有《性命圭旨》万历四十三年(1615)初刻本三篇序,分别是邹元标《题尹真人性命圭旨全书》、余永宁《刻性命圭旨缘起》和吴之鹤《跋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后》。 《性命圭旨》后来又有了删补本,删补者姓施,名不详,号天谷,化名龙沙醉翁。《通纪》收有《性命圭旨》删补本诸序跋。郑搢《序天谷先生删补性命圭旨定本》说:“《性命圭旨》九节,乃尹真人之书,传自高第手笔也。”他认为尹真人即清和真人尹志平,留形驻世,在明代为尹蓬头,于正德年间骑鹤上升。其书传述已久,为后人窜改。“今读删补定本,乃龙沙大仙宗天谷先生之笔也。” 署“东川朱衣点题于瀛洲仙岛”的《删补性命圭旨序》说:“适施子天谷出所删补《性命圭旨》见示,窃于退食之余,一为披览,见其中精实妙义,指点分明。有清和作之于前,有施子述之于后,遂觉字字真诠,言言密谛。” 茅兆吉《醉翁先生补遗九说序》说:“忆昔醉翁游江陵,飘然鹤立不群鸡,时登古龙山,时饮荆寒署,言论丰采,磊落不羁,非圣非凡,似人似仙。” 陈应麟《序天谷先生性命圭旨删补定本》说:“古仙著书多隐名为之,故自号醉翁,又云谁是我,皆隐而弗彰之意。” 醉翁《删补性命圭旨定本自序》说:“清和真人尹蓬头出,继往开来,授受得人,乃有高第传述其书,名《性命圭旨》。……九转之条目,其义甚确,而九转之篇章,其词类相反。不惟丹药混淆,抑且先后颠倒,似属矛盾。……是以仆之删之补之,而后其旨正,其文定。” 八、《郴阳九仙传》 《通纪》第26册收有《郴阳九仙传》, 撰人不详。彬阳,即今湖南彬州。九仙为汉苏躭、成武丁,唐范伯慈、唐道可、廖法正、刘䁮、刘瞻、刘助和王锡。苏仙传后有明人何孟春(1474-1536,郴州人)跋语,其他仙人传后有明人袁子让(万历辛丑进士,郴州人)跋语。明万历《郴州志》卷十九《仙释传》亦载有九仙事迹。 九、曹道冲撰《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忏序》 曹道冲(1039-1115),世号曹仙姑,北宋著名女冠。著述甚丰,然传世甚少。其《灵源大道歌》,自从陈撄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作白话注解以后,广为道教研究者和内丹修炼者所知。笔者曾撰文稽考曹仙姑的生平和著作。 今从《通纪》中意外发现曹仙姑所撰《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忏序》,署“三洞女官道真仁靖先生清虚文逸大师臣曹道冲撰进”, 落款时间为大观元年(1107)二月二十三日。 “道真仁靖先生清虚文逸大师”系宋徽宗赐给曹仙姑的封号。从序文中可知,徽宗之皇后捐资印造经忏,广为流布,曹仙姑遂进此序,阐述人有忏悔之必要,并为皇室祝福。 十、李常庚《阴符经跋》 《通纪》第32册载李常庚《阴符经跋》。李常庚,字皓白,山东青州人,明末清初传奇道士。曾游走于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抗清将士之间,以救民为务。后隐居南岳九仙观。其生平见清初彭而述撰《道人李皓白传》。 康熙年间潘耒在《游南岳记》中说:“近岁有李皓白者,居九仙〔观〕,颇有才辩,动公卿,观宇田产皆其所修复,然非潜修默炼之士。” 按潘耒的看法,李常庚只是一个游说之士,而非潜心修炼的道士。实际上,李常庚游走于公卿之间,是为了救世,时势既不可为,乃隐居南岳九仙观,潜心修炼。他于康熙九年(1670)所撰《阴符经跋》,自署“衡岳九仙观持经弟子李常庚皓白质直子”。跋文中说:“庚滥叨福地,栖迟名岳,愧无补于君亲,虑有过于圣教,惟持《黄庭》以销岁月。既较《内景》注颂于前,复订《外景》、《阴符》于后,更辑丹经诸品、五脏图说,博采尊生撮要、前圣格言,汇成一书,公诸同志,道学览焉。” 可见,他对道教修炼经典有深入的研究,潘耒的说法乃是臆测。 综上可知,《通纪》搜罗宏富,遗珍时见。拙文只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界对该书的重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