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怡心 100871 北京) 内容提要:现代新儒学大师唐君毅先生一生最具创造性的哲学当推其形而上学的建构。唐先生中期的形上学观,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解其形上哲学体系的钥匙。唐先生认为形上学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天道论,指出形上学既是知又是行,形上学经历了一个由外向到内求的辩证发展过程。 关键词:唐君毅;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问题是现代新儒家学者们普遍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代新儒学大师的唐君毅先生也不例外。从先生早期的奠基性著作《道德自我之建立》,到晚年全面表达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巨著《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可以说,着力进行的都是对形上学问题的思考和建构,唐先生的形上学思想也在其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迄今为止,对唐先生早期和晚期著作中形上学思想,已经有学者作了不少研究,比如李杜,张祥浩,叶海烟,颜炳罡,梁燕城,吴有能,吴汝钧,单波等均在其专著或文章中对唐先生的心灵九境作了有价值的探索。相对来说,对唐先生中期的形上学观似乎较少有人关注。笔者注意到,唐先生在其1961年出版的著作《哲学概论》中,以较大篇幅写了形而上学部分,梳理了中西形而上学的历史形貌,从中可以看到唐先生这一时期对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对唐先生在这本书中所表达的形上学观的思考,将有助于我们厘清唐先生思想发展的脉络,及其前后建立的整个形上哲学体系。所以,本文拟沿着唐先生在本书中的进路,试着解读一下唐先生中期的形而上学观。 一、 形而上学的含义及其问题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个概念经历了一个流变的过程,自身有多重含义。对此已有诸多学者做过精细的研究,这里不拟再做深入探讨,只想简单地介绍一下对这个概念比较通行的理解,以为唐先生的形上学观提供一个背景。 我们知道,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一本著作的名称,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是者(Being)”本身及其属性的科学,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最基本的、其他一切事物所凭借的东西,因而形而上学属于“第一哲学”。海德格尔也曾说,“问出在者之外去,就是形而上学。” [i]“形而上学这个名称被用来称谓所有哲学的起规定作用的中心和内核。”[ii]这就是说,作为哲学的核心和本质,形而上学是对经验事物之外的超越的寻求和诉诸,以回答经验世界中生发的宇宙人生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形而上学的出现要比它的这个名称早得多。有了哲学,就有了形而上学。并且,一直伴随着哲学历史的发展而次第更进。 在中国,虽然《易经》中有“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之说,但漫长的思想演进过程中,我们只见到有道、理、心性等范畴,却一直没有形而上学这个概念,直到近代,这个词才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的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有意识地借鉴吸收西方哲学的内容,进行中西哲学的会通工作。但是总体看来,中西会通工作还是显得比较粗糙,就对形上学的理解来看,能够跃出中西的壁垒,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反思整个形上学问题的学者还是为数不多。唐先生国学素养深厚,又系统地受过西方哲学的训练,是这一时期中极少数对此问题的反思比较深刻的哲学家之一。我们来看唐先生在其《哲学概论》中是怎样理解形而上学的。 在《哲学概论》中的形上学部分,唐先生将天道论和形上学两概念并举, 这表 明他基本上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的。唐先生自己的理解是,天道论包括中国所论的玄学,理学和道学中不直接以人生理想价值等问题为对象的部分,及西方Metaphysics,Ontology,Cosmology意义上的理论。[iii] 在中国哲学中,这一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天道的内容,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意义: 1.“上帝之道”; 2.“一般所谓感觉所对之自然宇宙之道。” 3.“天地万物或自然宇宙万物之所依,或所由以生以变化,或所依据之共同的究极原理,此究极原理乃可在天地万物,自然宇宙之上之先自己存在者。” 4.“全体普遍之道”,因天无所不包,一切事物皆在天中。[iv] 西方哲学中不直接以人生问题为对象的名词,大致有:形而上学,本体论,宇宙论,第一哲学,神学等。唐先生认为,若中西哲学中的这些范畴加以比较对应的话,那么,西方的神学,相当于第一义上有关天帝的天道论;宇宙论,相当于第二义上有关自然宇宙之天道论;研究感觉界以上之第一原理的形上学Metaphysics,相当于第三义上的天道论;存有论或本体论,则相当于第四义上的全体普遍之道。而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名之广义,“则可兼通于此四义之天道论。”[v] 这里唐先生似乎将形上学分成了广义和狭义两个层级:广义的形上学通于广义的天道论,狭义的形上学只相应于第三义的天道论,唐先生在《哲学概论》一书中,基本是在狭义的层次上使用形上学这一概念的。我们知道,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和17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夫,都将形而上学划分为宇宙论(Cosmology)和本体论(Ontology)两部分。西方形而上学也大体上就是沿着这样两条路子发展下来。唐先生对于西方形上学也基本上是从本体论和宇宙论两个方面来表述的。[vi] (二)形而上学的问题 唐先生认为,在讨论形而上学问题时,我们可以直接以求知一切实在事物的普遍之理或道为目标,又因为形上学知识,常与人超知识非知识的人生行为等相连,所以人生行为的理想与价值在宇宙中的地位,也属于形上学研究的范围,由此唐先生认为形上学的问题,大致有一下一些: 1、 对事物的认知态度,涉及现象、本质以及实体等问题; 2、 事物的普遍性质问题,如物质性,生命性,心灵性,精神性等; 3、 事物的普遍范畴问题,如有无,变化,数量等问题; 4、 个体存在物的个体性原理问题; 还有一多问题,时空问题,事物、性质如何关联问题,可能与现实,决定与非决 定问题,宇宙的最高主宰问题,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等。 唐先生认为,尽管形上学要回答这么多问题,但人的形上思维一般只是从一个或少数几个问题开始的,形上思想的价值也不在其答案是否真实,而在于其是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答案,以将诸多问题“贯通而纯一”。 二、 形而上学与知识论 形上学是否是一种知识,中国传统哲学家们似乎并不关心,但在西方哲学史上却 反应不一,唐先生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形上学是知识。这是因为,首先,形上学既然是对万物共同普遍之理之知,就不能不是知识;其次,即使一种形上学为后来的形上学所推翻,但是此一形上学发展演进之历程,以及我们对这一历程的反思,亦可为一形上之知识;最后,哲学史上的休谟和逻辑经验主义者说形上学为非知识,是将知识严格地限定在分析命题和经验能够证实的综合命题上,但我们可以怀疑此种知识命题的规定是否成立。事实上,对知识的规定可有多种,在知识的广义层次上,形上学是知识。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形上学非知识。唐先生举了两个原因:首先,一切知识根原于直接经验的亲知,这也就是我们实际生活行为或与实际事物直接接触中之知,而这种事情本身是非知识上之事;其次,在形上学中,我们的知会激发我们的情意,引领我们升进于行,进入超知识之境界。 如果用积极的表述来表达的话,我们可以说,形而上学既是知,又关乎行。 那么,形上学和知识论的关系如何呢?唐先生认为,如果我们认识到了实事的范围大而知识小,“则知形上学初并不须在知识论上立根,而可直接在其所接之一一实在事物之共同普遍之理或道,初尽可直接以此理此道,为所向往之对象,而一方求知此理此道;一方亦同时欲由此知,以接触实在事物,而非只在成就形上学之知识为目的者。其成就形上学知识,亦只是由形上学要求所发出之全部思想活动、精神活动之中间一段事。至于形上学知识之成为知识论所研究讨论之知识之一种,即为形上学知识既成后之一事。形上学知识,固不待知识论之加以研究讨论而后有者也。”[vii] 三、 形而上学的辩证发展 唐君毅先生由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因而这一时期他眼中的形上学,是一个辩证发展的形上学。他对形而上学的论述是综合中西印三种哲学,实则主要是中西两种哲学中的形上学思想,从整体上通过形上学问题的自我否定,来论述形上学的辩证发展的,按照从现象到心灵,由外向到向求的顺序,唐先生将形上学分成了十八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形上学都是前一种类型的否定。 (一)现象主义 唐先生所讲的现象主义并非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盛行的现象主义学派,也非常识 中对现象的执持,而是只承认有现象,不承认此现象之外的任何实体、本质、根据的存在。这种现象主义是要将一切非呈现者皆加以剔除,只承认真正的呈现者为真正的实有。但是对所有呈现,只是如其所是地观之和承受,并不执定和执着,也无所期许、沾恋或排拒,而是任顺其生灭变化与更迭。这种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超越了因果观念,放弃了外在理由,认为此二者都会引人离开直接呈现的现象,却又不能达到更真实的实有。唐先生认为持这种现象主义的典型代表为佛家的般若宗,中国的禅宗,其次则是庄子。 形而上学既然是一种追问“形而上”的学问,为什么说现象主义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唐先生回答了两条理由,第一,现象主义对现象的肯定,认现象为唯一的实有,是一种认现象为本体的本体论。 第二,现象主义确实否定现象之外的实有,但是,其对非现象、超现象的形而上学的否定,仍是一种关于此形而上学的看法或态度,至少是关于其他人心中所谓的形上者这种名称的一种认识[viii],在这个意义上,现象主义仍是一种形而上学。 由此,唐先生认为形而上学可以分为现象主义和非现象主义两大类。接下来探讨的所有这些类型即都是非现象主义的。 (二)“有”的形上学和“无”的形上学 这两种形上学大抵是人们由思及现象界万物之所出与所归而产生。肯定在现象界 之外另有一形上界。或为唯一无限恒常之实体,或为杳冥之虚无。但是对二者并没有以概念范畴来规定,象后面我们将要提到的理型论一样。唐先生认为此二者是所有以概念范畴来规定的形上学的“模胎”。“中国思想中所谓‘太一’,印度思想中所谓‘生主’Praja Pati,或‘有’Sat,西方希腊哲学中依里亚派之‘太一’One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