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西昌市马道镇农村土葬习俗考略

http://www.newdu.com 2018-01-03 未知 谷桃荣 参加讨论

    西昌市马道镇农村土葬习俗考略
    谷桃荣
    (宜宾学院中文系  2004级3班)
    内容摘要  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古老的中国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红白喜事习俗。西昌市马道镇农村的民风淳朴,至今仍保存着很古老的土葬习俗,比如其中招魂、饭含、服丧服等习俗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农村  土葬习俗  西昌市  马道镇
    凉山彝族自治州横跨E100°03¹-E103°52¹,纵跃N26°03¹-N29°18¹,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的西南部,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6万,其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39%,此外还有汉、藏、回、苗、蒙古等38个民族。凉山州辖西昌、木里、盐源、德昌、会里、会东、宁南、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冕宁、越西、甘洛、美姑、雷波17个县市。西昌既是凉山州的首府,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和中国西南边陲的历史古城,又是川滇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和世界驰名的航天城。[1](65)
    凉山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崇尚火的彝族人常说火是最后的归宿。因而凉山彝族以火葬为主要葬式。彝人认为火来源于天,恩赐于人,所以人去世后,进行火葬方能随着火焰的阶梯升上天空,方能保佑人间存活着的人们。[2]而凉山的汉族以土葬为主,分布广阔的凉山汉族人民,在继承我国古老土葬习俗的同时,融入其地方特色,促使凉山土葬习俗各具地方特色,笔者的家乡西昌市马道镇是一个汉族聚居的农村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传统土葬习俗。
    中国自诞生之日起便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对土地有着深刻而特殊的情感,死者葬入土中意味着生命的另一个开端,亡者定会在土中安息。同时完整无缺的来到这个世界离开之时亦要全身而退,就为此西昌市马道镇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土葬习俗。
    按:死是生命的终结,亦是一种开端,笔者的家乡人民把死与泥土紧紧联系在一起,泥土与农民的不解之缘从生到死,无法拆分,因而有了历史久远的土葬习俗:
    《仪礼》中有这样的记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熏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3](616)
    西昌市马道镇农村(后称马道农村)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每一个人在临死前都要“收脚印”。所谓“收脚印”就是临死的人把以前所有走过的地方再走一遭,为的是在看一遍自己生活过的世界,是临终前对生命的眷恋。“收脚印”不是其本人亲自去走,而是他的“魂魄”去走,这其间和他有缘的人会听到一些类似脚步声的声响。如果在听到声响时能沿着声响舀一瓢米汤或水泼向“他”,他有可能会得救,但是泼的人会遭一劫,因此大多数人都不会冒这个险。
    沐浴更衣之礼历代沿袭,但较之周制已简化了许多,进入新中国后丧礼之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礼节,只是各个地区融入了自己的地方特色。西昌市马道镇农村沐浴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沐浴仪式是死者临死前进行,要洗头,洗身还包括为其修剪指(趾)甲、梳发、修胡须,男性死者还要剃头。待洁净身体后要为其穿上新的内外衣裤。死者所穿的衣服称为老衣,很多老人会在生前就定做好“老衣”以备用,最少要预备两套(夏冬各一套)也可多预备几套,而且要以深色为主,“老衣”上不能用纽扣,而要用中国传统的盘扣。这样做,一方面是忌讳“光着身子走”,一方面是担心人死后身体僵硬不易穿衣。第二次沐浴仪式是在死者断气之后,用第一次沐浴时为死者沐浴的毛巾在其前胸后背各抹一下即可。此块毛巾在死者入棺前盖在死者的脸上,在道士来之后,让道士烧化成灰,道士看灰预测死者的来世。
    按:沐浴更衣之礼自周代起就已存在,在中国古代沐浴之礼是有性别、等级等之分的:《既夕礼》:“其母之丧,则内御者浴。”  [4]393
    《丧大记》:“管人汲,授御者。御者差沐于堂上……管人授御者沐,乃沐。沐用瓦盘,挋用巾,如它日,小臣爪手、翦须。”[3]576
    在死者断气之前为其进行沐浴更衣的礼仪,传世文献已有记载:“疾病,外内皆埽,彻亵衣,加新衣。”[4]391
    在第一次沐浴更衣之后,家人要将其移到正厅用稻草铺成卧榻上,移铺的目的是让死者轻装“上路”,避免“背床上路”。按马道农村的说法如果人在睡床上咽气就是“背床上路”,路上会很累。人死后死者亲属会把死者生前所用之物大部分烧化(部分留作纪念),让他带“下去”用。
    按:移床更衣等习俗不是只有马道农村才有,马道农村只是继承了传统的习俗
    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废床,彻亵衣,加新衣,体一人。”[3](564)
    在马道农村有这样一个习俗:只有在家中咽气的死者,才能在家中设灵堂,在外面咽气的人,一律不能进家设灵堂。在外咽气的死者的灵堂只能设在屋外的空地,在外去逝的人,大多都是由于一些突发性的事故导致的,不是生命的自然终结,按照马道农村的说法:在外去世的人,可能会有“怨气”,会变作“孤魂野鬼”,找不到“回家”的路,飘荡在外。因此灵堂设在屋外的宽敞空地,通过做法事等手段,超度亡灵,消除死者“怨气”,慰籍亡灵,使之安息。同时还要举行招魂仪式:用二至三丈青布从堂屋门前铺到屋内。招魂者站在屋内(青布的末端):轻而缓的呼喊死者的名字,引领他“回家”,青布便是为他铺好的“回家之路”。因此,很多老人在弥留之际都不愿离家半步,只求在家人环绕中安静离去。
    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存在着灵魂不死之说,因而死者去世后的“招魂”仪式已经流传很久,招魂体现了家人对逝者的不舍。在中国古代招魂有严格的的等级划分,为不同身份的人进行招魂有不同的要求,同时对于招魂者所站方向等问题都作了严格的要求:
    《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北面,求诸幽之义也。”[3]105
    《丧大记》:“小臣复,复者朝服。君以卷,夫人以屈狄。大夫以玄赪,世妇以襢衣。士以爵弁,士妻以税衣。皆升自东荣,中屋履危,北面三号,卷衣投于前。”[3]565
    《士丧礼》:“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一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皐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篋,升自阼阶,以衣尸。”[4]343
    当家人确信亲人已离世而去后,便立即换上素装。同时除下一切金银等饰物之后,随即要将死讯讣告亲戚朋友,谓之赶客,也称“报丧”。之所以用“赶”,主要是区别于红喜事的请客之“请”,同时突显事情之紧急。马道农村,同一个村的宗亲由长子(长子已故的由长孙,无子之家由长婿)和总管(村中威望高且组织能力较强之人)一同去亲友家报丧。报丧时,孝子跪在亲友家门前,总管敲门,待主人出来后总管将其告之亲友,同时亲友扶起孝子。同村的赶客要在死者去世的当天完成,以便亲戚朋友及时祭奠服丧。同时,丧家门侧的白事对联,门上的丧榜也是报丧的标志。
    按:报丧是将死讯公开的一种方式,自古有之。经过多年的流传,现在的报丧习俗有继承也有发展,古代的报丧习俗要复杂许多:
    《士丧礼》“乃赴君。主人西阶东,南面命赴者,拜送。有宾则拜之。”[4](344)
    在马道农村葬礼中不可缺少的“总管”在古代就已存在,但古今有所不同,连称谓都有所改变:司马光《司马氏书仪·丧仪》:“护丧,以家长或子孙能干知礼者一人为之,凡丧事皆禀焉。”[5](42)
    对于外地的亲友,现今主要通过电报、电话等方式报丧。外地的亲友得知丧讯便会立即赶回奔丧。
    按:现今便利的交通缩短了地域间往来的时间,所以异地报丧有所改变,奔丧也是如此,在中国古代奔丧习俗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襄公十五年》:“郑公孙夏如晋奔丧。”[6](726)
    《奔丧》:“奔丧之礼,始闻亲丧,以哭答使者,尽哀,问故,又哭,尽哀。”[3](746)“奔丧者非主人,则主人为之拜宾、送宾。”[3](747)“奔母之丧,西面哭,尽哀。妇人奔丧,升自东阶,殡东西面坐哭,尽哀。东髽 ,即位,与主人拾踊。”[3](748)“奔丧者不及殡,先至墓,北面坐哭,尽哀。主人之待之也,即位于墓左。妇人墓右。”[3](749)“齐衰以下,不及殡,先至墓,西面哭,尽哀。”[3](750)“闻丧不得奔丧,哭尽哀,问故,又哭,尽哀。”“若除丧而后归,则至墓。哭成踊,东括发,袒,绖。”[3]751“凡为位,非亲丧,齐衰以下皆即位哭,尽哀,而东免,绖,即位,袒,成踊。”[3]752“齐衰望乡而哭,大功望门而哭,小功至门而哭,缌麻即位而哭。”“哭父之党于庙,母妻之党于寝,师于庙门外,朋友于寝门外,所识于野张帷。”[3]753
    自周代起,我国便有“饭含”之礼。人死后,要在死者口中放钱币、玉米等物,称为饭含。把米放在死人口中叫饭,把玉放在死人口中叫含,饭含目的何在?饭含,是饭和含的合称。马道农村的饭含之礼,随着时代的变迁饭含之俗已有所改变,马道农村,在死者口中放四样物品,分别为:银子、茶叶、米、盐。每一样物品都有其内涵:银子一小截儿,俗称“口含钱”,喻金银财富;茶叶一小撮儿,喻生命之源泉;米七颗,喻口粮;盐一小撮儿,谐有“言”在先之音。
    按: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他们对葬礼有着很严格的规定,“饭含”自然也是如此,饭含之礼遵照死者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别:
    《檀弓上》:“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3]76
    《檀弓下》:“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耳。”[3]105
    《地官·舍人》:“丧纪,共饭米,熬谷。“[7]253
    《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8]267口实:《解诂》:“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文家饭以稻米。”[8]268
    《白虎通·崩薨》:“所以有饭含何?缘生食,今死,不欲虚其口,故含。用珠宝物何也?有益死者形体,故天子饭以玉,诸侯饭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贝也。”[9]145
    葬礼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入棺。棺木均是黑色漆漆表面,前大后小。将棺木停放在正厅的后半的正中,棺木底部垫上一张里子和面子都是白色棉布缝制的被子,由亲人“奉尸敛于棺”,由孝子抱死者的头部入棺。将死者在棺木内安放好之后,为死者盖上一张白色里子,红色面子的被子,然后将棺盖虚掩,待钉。
    按:在笔者家乡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死者只是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所以人们认为棺木是死者的“床”,因此要向对待生者一样为其安置舒适的“睡卧”环境。
    《檀弓下》:“是故制绞,衾,设蒌、翣,为使人勿恶也。”[3]115
    《丧亲》:“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10]86
    安停好棺木,开始布置灵堂:一张白布将棺木隐于后面,白布悬挂依于竹竿,上扎柏树枝,取百年之树之意,喻长寿,以期子孙后代长寿百岁。两边分别束上一朵黑布所扎的花,白布上挂死者的遗像,前摆两张大桌,以酒食祭之,桌前摆一火盆。布置好灵堂等待道士的到来“开咽喉”,就是道士做法超度亡灵。
    道士到来,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等情况,测算死亡时间的好坏,以及出纸和花圈所需纸的颜色。
    丧家都希望测算的结果好,结果不好则要找破解方法。在众多不祥中,最严重的是“三丧”和“重丧”。犯了重丧或三丧意味着村里还有可能会死人。破解的方法就是:做一口小棺材,在出殡的前一天送出,放于出纸的旁边,在一旁放一块木板上帖符咒,在偷棺出来后将小棺材埋了,意思就是它代替人死了,人自然就没事;另一种方法,就是死者棺木由女工抬到山脚,再由男工抬到墓地。
    出纸就是对死者年龄的一种显示。用一根长竹竿挂一串用竹条做成的圈,竹条圈用彩纸连缀起来,一个圈代表十岁,做好后插在村头。因为制作需要时间,所以出纸一般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二天。还需要制作花圈,出殡的时用,这个习俗是解放后兴起的。
    死者亲属要按照亲疏关系穿戴不同的丧服。《丧服小记》中记载,死者亲属根据与死者在血缘、姻缘方面的亲疏远近,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穿戴五种不同的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在古代除了对丧服有严格的界定之外,对五服的服期也有明确的规定。而今,丧服制度已经发生了变化。服丧服在马道农村称之为戴孝,丧家给予亲戚朋友不同规格,质地不同的白布。
    死者的儿子、女儿、儿媳、女婿要为死者披麻戴孝:头裹孝帕,裹时留一段披于身上(所留长度在戴孝人的腰以下)腰间系腰白和生麻线,脚上穿白色胶鞋。死者的亲侄,外侄等,裹孝帕。死者的家孙,外孙,头戴白色小圆帽,脚穿白色胶鞋。孝帕、腰白均是用白色粗棉布,而白色小圆帽是用白色的确良缝制的。死者的儿子是孝子,孝子手中要拿哭丧棒,用竹制的,上缠白色纸。哭丧棒也称苴杖。
    按:服丧服是生者对死者的怀念,是生者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的表达。我国自古便有“百行孝为先”之说,因此服丧服是孝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有着严格的五服之制,而今已经简化很多,但其实质依然未改:
    《大传》:“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3]430
    《檀弓上》:“绖也者,实也。”[3]79
    《丧服小记》:“苴杖,竹也;削杖,桐也。”[3]402
    《丧服传》:“苴杖,竹也;削杖,桐也。”[4]270
    《问丧》:“孝子亲丧,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3]760
    《丧服传》:“非主而杖者何?辅病也。”[4]297
    亲戚朋友在丧家报丧后会陆续到丧家吊唁,哀悼死者称吊,安慰死者家属称唁。
    死者的同姓宗亲会在死者去世的当天或第二天“上祭”,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与掉念。上祭就是用掌盘盛装祭食,果品,一家人一起带齐物品前往丧家,送至灵堂的桌上,祭拜死者。在即将到丧家时,要放鞭炮示意,丧家会带领道士到门口迎接,道士要位列大门两侧敲锣、吹锁钠迎接,孝子孝女跪迎并感谢。
    上祭的祭食均为熟食,旧时因为物资贫乏,祭品都是用面粉做成并蒸熟,而现在大多都是用真物:公鸡一只,蹄膀一只,鱼一条。果品:苹果,柑橘,香蕉。所选的物品都是人们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鸡谐“吉”音,表吉祥如意;蹄谐“提”音,表步步高升;鱼谐“余”音,喻年年有余;苹果谐“平”音,表平安;柑橘谐“吉”,表甜美吉祥;香蕉谐“相交”,表情谊交好。每一样物品都是对子孙后代寄予美好的祝愿。
    按: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和送别死者的离开对于马道农村的人民来说是同样的重要,因此他们会在知道丧讯后尽快赶往丧家,在中国古代吊丧亦是丧礼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檀弓上》: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3]70  “曾子吊于负夏。”[3]76
    《礼运上》:“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3]271
    《丧大记》:“吊者袭裘,加武带绖,与主人拾踊。”[3]569
    《庄公十一年》:“秋,宋大水,公使吊之。”[6]170
    马道农村前来吊丧的亲朋会赠送财物,协助丧家办理丧事。在马道农村,赠送钱财至丧家,称之为“穿礼”,钱财不计多少,心意到就好。
    按:“穿礼”是亲戚朋友对丧家的支助,在中国古代将赠送丧家钱财和物品严格区分开来给予不同的定义,同时还根据不同的等级对物质的丰薄进行划分:
    《隐公元年》:“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赗,货财曰赙。”[6]7
    《既夕礼》:“兄弟赗,奠可也。所知,则赗而不奠。知死者赠,知生者赙。书赗于方,若九,若七,若五。书遣于策。”[4]383
    《中书简王焉传》:“自中兴至和帝时,皇子始封薨者,皆赙钱三千万,布三万匹;嗣王薨,赙钱千万、布万匹。是时窦太后临朝,窦宪兄弟擅权,太后及宪等,东海出也,故睦于焉而重于礼,加赙钱一亿。”[11]456
    《张禹传》:“父卒,汲吏人赙送前后数百万,悉无所爱。”[11]466
    《羊续传》:“旧典,二千石卒官赙百万。”[11]374
    棺木搁在家中,至少三日再下葬,俗称“搁三朝”。马道农村一般情况在家中停三天,三天后葬。在这三天里法士为死者念经超度。有的人家为显家境宽裕会做五天或七天法事,而有的做五天法事是因为出殡时间卜算的结果,或者是死者生前的愿望。在这几天里尸体虽置棺中,但棺盖未合,丧家期许死者可以复活。
    按:丧家通过“搁三朝”做法事,以超度死者的亡灵,以表达对死者离去的依依不舍,现今的“搁三朝”是对古制的一种继承,在古代殡葬之礼与死者身份地位相统一:
    《王制》:“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3](151)
    《问丧》:“‘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态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3](758)
    马道农村地处盆地,墓地均在山上。根据姓氏划分了墓地,人去世后便会葬在自己姓氏所在的坟山。有的老人在生前就就已请风先生选好墓地,没有选好的家里也会请风先生进行挑选,因为人们认为墓地与其子孙后代的前程有密切的关系。
    按:中国自古便对风水问题颇有研究,建新房等都要进行挑选,坟墓是死者的阴宅,同时死者的墓地所在位置关乎一家上下的前途命运,自然十分重视:
    《丧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10](86)
    《袁安传》:“初,安父没,母使安访求葬地,道逢三书生。问安何之。安为言其故,生乃指一处云‘葬此地,当世为上公’。须舆视,安异之。于是遂葬其所占之地,故累世隆盛焉。”[11](472)
    法事做满三天后,第四天送死者上山,即出殡。在下葬前一天,道士按死者生肖和死亡的月令干支等五行说法,推算出犯冲的生肖和忌违的事项,丧家将其告之吊丧者。在启柩和发丧时,凡生肖冲犯的亲朋必须远避,否则,认为对丧家不利,在下葬前一晚的半夜要“偷棺”,即迁柩,把死者棺木由人迁到插放出纸的地方安放好。待次日出殡。“偷棺”前要用四颗铁钉将棺盖钉好。
    根据道士卜算的发丧时间,丧家进行安排,必须准时出殡。启殡是很严肃的仪式,启殡礼时,戴孝的亲戚朋友都会参加。
    按:不论生者怎样割舍不下死者的离开,“他”都必须要离开,去到该去的地方,启殡是送“他”上路的开始,亦是亲人陪同“他”走的最后一段路程:
    《檀弓上》:“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3](57)
    《既夕礼》:“既夕哭,请启期,告于宾。”[4](376)
    《庄公四年》:“(楚武)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济汉而后发丧。”[6](107)
    出殡的队伍有严格的要求,走在最前面的是撒纸钱的人,其次是放鞭炮的人,第三是由两人抬着花圈,第四是捧着灵牌,拄着哭丧棒的孝子。紧接着棺木,最后是死者女儿,媳妇及送丧的亲友。撒纸钱意味着买路钱,为“上路”的人买下道路,鞭炮声自发丧时响起直至棺木下葬才能停止,它引领着亡灵前往阴宅安息。
    孝子穿着草鞋送丧,媳妇,女儿身上要带木梳,棺木抬到墓地,下葬前孝子要脱下草鞋换上白色的胶鞋,即穿上孝鞋,喻子孙后代有吃有穿;孝女要拿出木梳将头发梳理平顺,喻子孙后代平平顺顺。在事先挖好的墓地底撒五谷,同时口念四言八语,五谷指稻谷、高粱、玉米、四季豆、豇豆,均为大春作物,此为祈求五谷丰登。四言八语,是四字一句的八句话,大意是愿死者安息  保佑后代一切都好。(由于长辈忌违,详细内容不得而知。)做好这些后,将棺木放入墓地,有的人家会把死者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与之随葬,用挖出的土掩埋棺木,堆砌成土丘坟,立墓碑,上刻碑文,记载死者的姓名,生卒年,儿女、子孙姓名,立碑时间等。现在人们在掩埋好后,要用水泥,红砖砌坟丘。墓碑也很讲究,大多用大理石雕刻。墓前还会砌一张大的祭桌以便祭拜死者。一切就绪,摆上祭品祭拜。
    按:现今的埋葬除了对死者的掩埋,还有对家事的显耀,在中国古代埋葬之礼严格遵守等级制度进行:
    《檀弓上》:“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3](92)
    安葬死者后,会烧一些冥器给死者,冥器就是模仿人类日常生活器物,而制作的,均用纸糊成的,
    按:生者认为死者只是去到另一个世界,所以人间所有之物均该随之,古人亦有此观念:
    《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3](111)
    埋葬死者的当日中午,丧家要宴席感谢亲戚朋友的帮助,谓之谢孝。宴席上豆腐这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笔者的家乡也称白事宴席为“豆腐汤”。
    按:《既夕礼》:“实士三,主人拜乡人。”[4]388
    在宴席开始之前,道士要为死者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女等“拴胎”,就是在手上系上一股黑色的棉线,一边往手腕上拴,一边还要说一些保佑平安之类的话,最后打上三个疙瘩。之后,道士要为丧家“打扫”房子,也称“去邪气”。“打扫”时需要准备桃树枝,柳树枝,豆青树枝,青蒿,还有瓦子儿(敲碎的瓦片粒)。“打扫”完之后在门上贴符。
    自下葬当天起,连续三天,孝子每天傍晚都要带上一小捆稻草到墓地放“火烟包”,就是在墓地旁点燃稻草。因为死者是一个“新户”,孤独无依。为他点起大堆,让周围“邻居”过来走动,彼此认识,相互照应。
    安葬后的第三日,亲人要为死者“复三”,就是亲友带上祭品到墓地对死者进行祭拜,祭拜后烧一些纸钱,第七天,亲友带上果品去墓地探望死者进行祭拜。称为“走七”。去世一百天,“烧百天纸”,也称“百日忌”。祭奠死者去世一周年时,也需要墓地祭拜,谓之“烧周年纸”。死者去世的那天称为“忌日”,以后每年的那一日家人都会祭拜。每年清明都要到墓地进行墓祭。
    按:祭奠是自古有之的礼节,古代的祭礼较之现今更加严格:
    《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3](608-609)“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庶或飨之,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3](611)
    《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3](632)
    死亡可以理解为一种回归,即生命进程向起点的一种回归。丧葬过程亦是出发的过程,向着另一个世界的出发。葬俗是生者为死者构建的另一个世界,马道农村的村民相信这个世界的存在。时代在改变,马道农村也在变化,蕴涵着古老文化传统的马道农村土葬习俗在传承中发展演变着。
    参考文献
    [1] 《成攀彝海浪漫游·奔向女儿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年
    [2] 凉山人网,http://www.615000.net.
    [3] 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4] 杨天宇《仪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5] 转引自李如森《汉代丧葬礼俗》,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年
    [6] 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 杨天宇 《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8] 王维堤、唐书文《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9] 转引自阴法鲁、许树安编 《中国古代文化史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 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