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之 《论语·泰伯》篇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说的是即使有人能拥有周公那样的才能,但只要他性格傲慢且吝鄙,则其他方面也不用看了。谦虚的人,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古今中外有无数多的例子都说明了傲慢终会使人毁人亡国,庞涓被孙膑军队乱箭射死,李自成最终失败,关公败走麦城,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李自成最终失败(资料图 图源网络) 现代有些年轻人,进入高校,但因为被名校的光环所遮蔽,在社会上和学习中总是有一种优越感,这不仅阻碍了自己前进的脚步,而且严重影响团队的合作精神,不利于自己事业上的拓展。中国古人讲“学问深时意气平”,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心里有股平静之气,其学问如久藏深窖的陈良老酒,回味无穷。而不是表面上的夸夸其谈,流于虚浮。傲慢的人总是不能有足够的胸怀去包容各种不同的意见,他们也不会做到如孔子所说的“不耻下问”,这就妨碍了自己学问的增长,贻患无穷。 战国后期,秦国进攻韩国,韩国被分割两块,其中靠近赵国的上党郡准备投靠赵国。赵王很高兴,但是这惹恼了秦国。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将廉颇坚守不战,秦军求战不得,大将王夲屡屡求战,但是屡屡被廉颇坚守政策打破,持续一年有余。后来,鬼谋专家范睢散布谣言,结果赵王撤换廉颇,启用夸夸其谈的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但是为人轻傲,用兵仅限于书本而且还很自负。结果赵括到任后,一改廉颇坚守策略,由守变攻。而秦国临阵换将,变成白起,这可是一代名将。结果,白起把赵军分而歼之,赵括被杀,40万赵军投降,却被白起全部坑杀了。这就是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的骄傲使他无法认清战争双方的真实情况,随着傲慢而来的是无知,傲慢和无知的缺陷在小事上显现不出来,在大事关键时刻却能决定一人一国的生死。所以《礼记》开篇《曲礼》就说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纸上谈兵的故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个人如此,社会亦如此。西方从十七至十八世纪,经受启蒙运动的理性洗礼,又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和实证科学主义的崛起,认为社会人文也如自然生物界一样,也是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如斯宾塞所提倡的社会进化论。实证科学主义者,则将一切都放到理性的审判台上去审判,认为不符合理性的,就应该被抛弃。当时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非常自信,也非常傲慢,认为通过科学理性的手段,可以了解宇宙一切事物的法则,包括人的宗教信仰。他们同时也把自然规律和法则运用到社会和人事上面去,认为社会和人的生活也可以像自然那样有一种普遍适用于各个民族和文化的规律。但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后,各种人文学科包括哲学、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逐渐跳出了当初进化论和科学实证的思想,他们反思前辈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认为人文和人类是很难完全用科学的理性去解释和分析的,起码这种解释是不够的。 所以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认为:“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科学理性应该有新的发展。以前从启蒙发展出来的科学理性,有一个已经过时的理性的傲慢,认为科学万能,一切都能用科学解释,这是一种过时的科学主义,其实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是一种智慧。” 人心与天道合一的理念(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21世纪,人类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在儒家思想里,人是天地大化的参与者。古人说:“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个理念和人心与天道合一的理念配合起来,就是宇宙观、人生观,人也可能成为宇宙大化的创造者。由此中国古人总是提醒我们有个敬畏的“天”,或者如民间谚语所说“头上三尺有神灵”,这都是在教化民众,时刻心存敬畏,对自然对万物保持一种敬畏的态度,从而与自然、与其他民族文化共荣共生,建立起平和互助的“命运共同体”。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里的三宝不仅适用于个人的傲慢、学者的傲慢,也适用于科学的傲慢、国家的傲慢。老子对个人的教导是“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可见强傲的人对身心都不利。对于大国的傲慢,老子似乎也诙谐的说“大国者下流”,因为大国总是恃气凌人并且还贪求小国的土地和资源,穷兵黩武,战争使双方的百姓都流离失所,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穷兵黩武(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由此可知,傲慢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当下最大的障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