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钱凤仪:人心与道心

http://www.newdu.com 2018-01-05 中国孔子网 钱凤仪 参加讨论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据上文所记,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其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 
    《荀子·解蔽篇》(第二十一)亦有:“故《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
    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 序》中有着如下释义:“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
    没有几何学,力学,我们很难将楼房、公路、铁路、桥梁建造好。不通过《易经》这门“解析几何伦理学”工具,我们同样很难把握中国古代圣贤的哲学思想。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易经》来分析儒家的“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 
    《乾》为人,《坎》为心,合在其一表象的是下乾上坎的《需》卦。《需》卦终变为《晋》,《晋》卦随着时间的流逝则能变为《明夷》。《杂卦传》曰:“明夷,伤也。”《易经》提供的对立面转化,包含着内部原因导致的变化,和外物原因导致的变化。人出生之后除了需要学习本领之外,面临的第一件事是解决吃喝的问题。《需》卦是对吃喝的《需》求,《晋》卦则是明出地上,是地位显达、名闻天下之象。古人云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所以为了吃喝能有保证,才是《需》卦向《晋》卦转化的真正内部动力。但为了吃喝用度,《需》卦会在外部原因作用下,变为《讼》卦。君子若做事不“谋始”,随时会导致争《讼》,争《讼》变为斗狠,《讼》卦会变为《师》卦,变为你死我活的争斗。“富商大贾”或“位高权重”之类,是《晋》卦之象,外部原因会导致《晋》卦变为《明夷》。也就是《系辞》说的“易者使倾。”陆绩曰:“易,平易也。纣安其位,自谓平易,而反倾覆,故易爻辞‘易者使倾’,以象其事。明夷上六:‘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之属是也。” 
    用现在的语言,借助《易经》的提供的伦理学模型,人们为了吃喝,什么阴险的事情都能干出来。其中《讼》卦也表象为“以心谋人”,《明夷》卦体《师》卦为死里求生,为“惟危”。所以在富贵的位置上,要实时防范啊!所以古人提出变《讼》为《履》,为了禁止争夺,制定礼仪规范,用来“辨上下,定民志”。这里的“志”,就是指人的“心志”。”处在极高的富贵局面,其外部动力导致的对立面转化的结局是,连做平民都不可以,只能是被推翻,被打倒,被处死,会失去所有尊严,能给你留一条活路就算万幸了!
    道心惟微 
    自然之理或天道,如同上面通过《易经》所演绎的一样。《序卦传》:“《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 …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晋》者,进也。晋必有所伤,故受之以《明夷》。夷者,伤也。”韩信威震天下,最后被刘邦、吕后、陈平害死,是在一秒、一秒钟不停地转化所导致的;资本家的财富被剥夺,最后一贫如洗,不是当时的原因啊!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精”,也就是阴精和阳精,两者合而为一,为太极。虞翻曰:“分天分地为太极。”《乾》为阳精,《坤》为阴精。“一”就是“道”,也就是天地之间的“道”。允,诚实地;执,遵守;厥,其;中,不偏离。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韩康伯曰:“道者何,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必有之用极,而无之功显,故至乎神无方而易无体,而道可见矣。故穷以尽神,因神以明道。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系辞》又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虞翻曰:“继,统也。谓乾能统天生物,坤合乾性,养化成之,故‘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同一个原因,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同一个结果,可能来自不同的原因。比如,同样的力,作用到不同质量的物体之上,其结果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不同的力,导致对物体的破坏结果可能是相同的。唯一的确切原因,为“不偏之谓中”。宇宙中最大的原因,是自然法则,是天道,在《易经》中的《乾》卦,是宇宙的第一因。唯一的确切结果,为“庸”,为“不易之谓庸”。宇宙中最大的结果,对人类而言,是《易经》中《坤》卦所代表的大地、物质,是自然法则的终结点。所以“中”是原因的集合,“庸”是结果的集成。《系辞》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下之道。”以天地之道为准绳而不偏离,也就是中庸之道。
    《系辞上·第六章》:“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系辞上·第十一章》:“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事物的发展规律,如同《易经》的卦象之间和爻象之间的变化。内忧,则生外患,外患也会导致内忧的产生。所以要人心知危,内心要有忧患意识,不要使得国内、集体、家中、个人的内部矛盾,扩大为外部矛盾,要注意小的问题可能导致大的祸患。事物的发展,离不开时间,而时间是不能停下脚步等待我们去准备,时间更不会倒流,让我们重新做一遍后悔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时刻留意人道、天道,要懂得“危者使平,易者使倾”的深刻道理。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世界上,不仅仅镜子能照见人,万物莫不照人。人心不同,照人不同,道心不同,照物万千。
    《系辞》曰:“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人心惟危,危者使平;道心惟微,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卦之道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